(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京剧趣谈
一.试题(共10小题)
1.下列选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控制(kōng)锣鼓(luó)外宾(bīng)气概(gài)
B.尴尬(gà)凸显(tū)筷子(kuài)一眨眼(zhǎ)
C.彻底(chè)仆人(pū)鲜明(xiān)拾玉镯(zhuó)
D.符合(fù)装饰(shì)唯恐(wéi)绱鞋底(shàng)
2.下列句子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B.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C.京剧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D.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
3.(《京剧趣谈》)京剧中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判断对错)
4.(《京剧趣谈》)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那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 (判断对错)
5.认真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用 代替了真马。
(2)京剧中,“ ”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3)京剧中的 如今还保留着。
(4)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道具的使用和 的方式,表现了京剧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 之情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6.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2)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
(3)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4)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突显人物的英雄气。
7.课外阅读。
赏画
小客厅里鸦雀无声,几名美术爱好者都在目不转睛地望着墙上挂着的那幅油画。
这是一幅很奇怪的画,画面上看不到山岗、树林、河流和人物,只有一团团黄黄绿绿的色彩。可是油画的主人、美术学院的苏老师却一再说明,这是一幅世界名画。
画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都在思索着……
风度潇洒的吕林是一个西方画派的崇拜者。只见他一只手抱在胸前,另一只手托着下巴,不时地点点头,发出啧啧啧的声音。他发现大伙都在注意他,便得意地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点燃一支烟。
“谁能谈谈体会?”苏老师问,眼睛里闪耀着狡黠的光芒。没人回答。大家把目光移向卢华,他是颇有成就的美院学生。卢华涨红了脸,讷讷地说:“我还没有看出什么来。”
“这是一幅新印象派的画,”吕林在一旁滔滔不绝地说,“这幅画色彩之灿烂、强烈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颜色,这幅画充满了想象。这是一幅绝妙的画,真是太美了……”
“我还是看不懂。”卢华轻轻地说。
苏老师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不慌不忙地取下画,倒过来再挂上。这时众人才 。那并不是什么“新印象派”,而是大家熟悉的世界名画:《狂风中的橡树》。
(1)填在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词是
A.幡然悔悟
B.看破机关
C.恍然大悟
D.真相大白
(2)文中画“ ”的句子表现了吕林怎样的心理状态?
(3)“卢华涨红了脸”的原因是 。由此可见他是 。
(4)就这篇短文的内容或写作特点,请你简要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8.
梅兰芳练功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小时候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他曾进入“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吴先生对梅兰芳的要求很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努力完成练功任务。当时,吴先生最厉害的一手是跷功。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米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炷香的工夫。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因为一炷香烧不完,是不准下来休息的。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经过一段时间基本功的训练,梅兰芳的跷功有了很大的长进。但他没有满足,又积极主动地设法增加训练难度。秋去冬来,他在庭院里找了一块地方浇了一个冰场,冰面非常光滑,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可梅兰芳偏偏要踩着高跷,到冰场上去跑圆场。高跷本来重心就高,支撑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兰芳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吴先生看了有些怜惜和心疼,就对梅兰芳说:“休息几天再练吧!”梅兰芳却坚决地说:“先生,你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吴先生无奈,只好让他继续练下去。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益甚大。他晚年时曾多次说:“幼年练踩跷,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能演出《贵妃醉酒》《穆柯寨》一类花旦、刀马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1)梅兰芳是著名的 艺术家,曾拜 老先生为师,练习过 的功夫。
(2)读第一自然段,吴先生是怎样教梅兰芳练功的?请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梅兰芳又是怎样刻苦练功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3)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得到了什么益处?
(4)“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的意思是
A.一日不练功,三日就空闲。
B.一日不练功,好几天不长进。
(5)“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可换成:
9.按要求写句子。
(1)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用“越发……越发……”造句)
(2)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改为陈述句)
10.同学们,你的家乡有什么节日习俗?你参加过什么节日的民俗活动?请你根据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注意要运用过渡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京剧趣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下列选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控制(kōng)锣鼓(luó)外宾(bīng)气概(gài)
B.尴尬(gà)凸显(tū)筷子(kuài)一眨眼(zhǎ)
C.彻底(chè)仆人(pū)鲜明(xiān)拾玉镯(zhuó)
D.符合(fù)装饰(shì)唯恐(wéi)绱鞋底(shàng)
【解答】A.有误,“控制”的“控”读音为kòng,“外宾”的“宾”读音为bīn。
B.正确。
C.有误,“仆人”的“仆”读音为pú。
D.有误,“符合”的“符”读音为fú。
故选:B。
2.下列句子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B.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C.京剧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D.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
【解答】《精彩的戏曲》通过欣赏中国戏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及生动形象的脸谱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京剧特有的语言艺术和欣赏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3.(《京剧趣谈》)京剧中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 (判断对错)
【解答】《京剧趣谈》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京剧中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故答案为:√
4.(《京剧趣谈》)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那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 √ (判断对错)
【解答】《京剧趣谈》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那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
故答案为:√
5.认真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用 马鞭 代替了真马。
(2)京剧中,“ 刀(枪)下场 ”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3)京剧中的 杂技成分 如今还保留着。
(4)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道具的使用和 亮相 的方式,表现了京剧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 喜爱 之情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解答】《京剧趣谈》由《马鞭》和《亮相》两部分组成,主要介绍了京剧表演中利用虚拟的道具表现真实生活的特点,以及双方打斗场面的表现手法。
(1)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用马鞭代替了真马。
(2)京剧中“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3)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
(4)本文通过介绍京剧中道具的使用和亮相的方式,表现了京剧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故答案为:
(1)马鞭;
(2)刀(枪)下场;
(3)杂技成分;
(4)亮相 喜爱。
6.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奔驰
(2)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 打扮
(3)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驯服
(4)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突显人物的英雄气。 彰显
【解答】(1)驰骋:骑马奔跑。近义词是“奔驰”;
(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近义词是“打扮”;
(3)制服:用强力压制使驯服。近义词是“驯服”;
(4)突显:突出地显露。近义词是“彰显”。
故答案为:
(1)奔驰。
(2)打扮;
(3)驯服;
(4)彰显。
7.课外阅读。
赏画
小客厅里鸦雀无声,几名美术爱好者都在目不转睛地望着墙上挂着的那幅油画。
这是一幅很奇怪的画,画面上看不到山岗、树林、河流和人物,只有一团团黄黄绿绿的色彩。可是油画的主人、美术学院的苏老师却一再说明,这是一幅世界名画。
画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都在思索着……
风度潇洒的吕林是一个西方画派的崇拜者。只见他一只手抱在胸前,另一只手托着下巴,不时地点点头,发出啧啧啧的声音。他发现大伙都在注意他,便得意地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点燃一支烟。
“谁能谈谈体会?”苏老师问,眼睛里闪耀着狡黠的光芒。没人回答。大家把目光移向卢华,他是颇有成就的美院学生。卢华涨红了脸,讷讷地说:“我还没有看出什么来。”
“这是一幅新印象派的画,”吕林在一旁滔滔不绝地说,“这幅画色彩之灿烂、强烈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颜色,这幅画充满了想象。这是一幅绝妙的画,真是太美了……”
“我还是看不懂。”卢华轻轻地说。
苏老师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不慌不忙地取下画,倒过来再挂上。这时众人才 。那并不是什么“新印象派”,而是大家熟悉的世界名画:《狂风中的橡树》。
(1)填在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词是 C
A.幡然悔悟
B.看破机关
C.恍然大悟
D.真相大白
(2)文中画“ ”的句子表现了吕林怎样的心理状态?
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领略了油画的妙处,读懂了作品的主题。
(3)“卢华涨红了脸”的原因是 他没看懂那副油画的主题 。由此可见他是 诚实的 。
(4)就这篇短文的内容或写作特点,请你简要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我感受最深的是文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吕林与卢华两人的对比,讽刺了那些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的人。文章也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解答】(1)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幡然悔悟: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看破机关:发现机关原理的意思。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真相大白: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多用于形容案件真相大白。根据上下文可知,苏老师揭示事情的真相后,众人应该是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故选:C。
(2)考查了人物描写的作用。“一只手抱在胸前”“托着下巴”“点点头”“得意地”“悠闲地”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人物描写手法,可体会吕林的心理状况是: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领略了油画的妙处,读懂了作品的主题。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中写道“卢华”是颇有成就的美院学生。所以遇到这种难题时,大家以为他是有一些眉目的,而“卢华”并没能解答这个难题,是因为他真的不会,由此体现了他的诚实。
(4)考查了思维拓展。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点出道理,但是道理却蕴藏在文章中。文章通过人物描写及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吕林故作姿态、不懂装懂和卢华诚实,实事求是。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C;
(2)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领略了油画的妙处,读懂了作品的主题。
(3)他没看懂那副油画的主题 诚实的;
(4)我感受最深的是文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吕林与卢华两人的对比,讽刺了那些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的人。文章也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8.
梅兰芳练功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小时候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他曾进入“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吴先生对梅兰芳的要求很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努力完成练功任务。当时,吴先生最厉害的一手是跷功。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米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炷香的工夫。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因为一炷香烧不完,是不准下来休息的。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经过一段时间基本功的训练,梅兰芳的跷功有了很大的长进。但他没有满足,又积极主动地设法增加训练难度。秋去冬来,他在庭院里找了一块地方浇了一个冰场,冰面非常光滑,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可梅兰芳偏偏要踩着高跷,到冰场上去跑圆场。高跷本来重心就高,支撑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兰芳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吴先生看了有些怜惜和心疼,就对梅兰芳说:“休息几天再练吧!”梅兰芳却坚决地说:“先生,你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吴先生无奈,只好让他继续练下去。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益甚大。他晚年时曾多次说:“幼年练踩跷,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能演出《贵妃醉酒》《穆柯寨》一类花旦、刀马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1)梅兰芳是著名的 京剧 艺术家,曾拜 吴菱仙 老先生为师,练习过 踩高跷 的功夫。
(2)读第一自然段,吴先生是怎样教梅兰芳练功的?请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梅兰芳又是怎样刻苦练功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3)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得到了什么益处?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的腰腿力量倍增,使他在六十多岁时仍能演出《贵妃醉酒》《穆柯寨》一类花旦、刀马旦戏。
(4)“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的意思是 B
A.一日不练功,三日就空闲。
B.一日不练功,好几天不长进。
(5)“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可换成: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解答】(1)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冰上踩跷的功夫,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米长的高跷”可知答案。
(2)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米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炷香的工夫”可知,写出了吴先生是怎样教梅兰芳练功的。从“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可知,写出了梅兰芳是怎样刻苦练功的。
(3)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最后一段可知答案。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一日不练三日空”的意思是说一天不练习,好几天都会没有长进。据此作答即可。
(5)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的意思是要不是经历如此一番透彻心骨的寒冷,又怎能有美好如此扑鼻的芳香呢?强调了努力的作用,和句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有异曲同工之处。
故答案为:
(1)京剧 吴菱仙 踩高跷;
(2)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米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炷香的工夫。
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3)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的腰腿力量倍增,使他在六十多岁时仍能演出《贵妃醉酒》《穆柯寨》一类花旦、刀马旦戏。
(4)B;
(5)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9.按要求写句子。
(1)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用“越发……越发……”造句)
小明学习态度很好,越发鼓励,越发认真。
(2)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改为陈述句)
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就“完”了。
【解答】(1)越发……越发……:表示并列关系。
(2)考查了反问句变陈述句,去掉“不”“吗”,问号变句号。
故答案为:
(1)小明学习态度很好,越发鼓励,越发认真。
(2)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就“完”了。
10.同学们,你的家乡有什么节日习俗?你参加过什么节日的民俗活动?请你根据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注意要运用过渡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解答】范文:
家乡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 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
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