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题3水的组成 课件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课题3水的组成 课件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06 22: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课题3 水的组成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组成的。
直到18世纪末,人们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
才最终认识了水的组成。
研究氢气燃烧是认识水的开始。
1.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容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氢气化学性质:可燃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表达式:
注意:不纯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验纯。
一、水的生成
实验4-5氢气燃烧
3.氢气的验纯方法
①若发出尖锐爆鸣声→氢气不纯
②若发出的声音很小→氢气较纯
二、水的分解
探究
水的组成
两电极 正极端的玻璃管 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比较两玻璃管 中现象差异
均有气泡产生
产生气体速率慢
产生气体速率快
V正极: V负极=1 : 2
步骤1:在水电解器里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二、水的分解
探究
水的组成
步骤2: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两个玻璃管产生的气体,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正极端的玻璃管 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解释
木条燃烧更旺
气体能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支持燃烧
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能够燃烧
(1)分析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分析其中的哪些现象和事实能够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讨论:
揭开水的组成的秘密!
H2
O2
含有
氢元素
含有
氧元素
已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因此,水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正氧负氢,体积比:氢二氧一
负极: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
水的电解实验归纳
2、表达式:
3、气体的检验: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正极: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是氧气
4、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1、右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试回答:
(1)根据图判断:
A是 气;B是 气;
C是 极;D是 极。
(2)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为了 。
(3)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 。
(4)该反应的文字表达为: ;属于 反应。
(5)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强水的导电性
1:2
分解
通电
水   氢气+氧气
课堂练习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将物质分为哪两类,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知识回顾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由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如空气、海水
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O2、、CO2
(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
(有专门的化学符号)
2.你能写出我们学过的一些纯净物的化学符号吗?
O2
KMnO4
N2
P
CO2
Fe
S
P2O5
H2
Fe3O4
KClO3
氧气
高锰酸钾
二氧化碳
氯酸钾

氮气

四氧化三铁
红磷
五氧化二磷
氯化钠
氢气
NaCl
一种元素组
成的纯净物
单质
其余:由不
同种元素组
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
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
1.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如:O2 H2 N2 P Fe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CO2 H2O P2O5 KMnO4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期中一种元素
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H2O P2O5
三、物质的分类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2.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单质( )
3.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4.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
×

判断对错
×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
单质
化合物
1.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由多种分子构成
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
由一种
分子构成
由多种原子构成的分子
2.氧化物:
由两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
1、“ ”、“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C
课堂练习
2、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混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不是化合物
D
课堂练习
3、下列物质: ①净化后的空气; ②食盐水; ③液态氧; ④蒸馏水; ⑤澄清石灰水; ⑥铜; 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⑧二氧化锰;⑨氯酸钾。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均填序号)
①②⑤⑦
④⑧⑨
③⑥
④⑧
课堂练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