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2.一般自行车行驶5min通过的路程最接近于( )
A.16m B.160m C.1600m D.16000m
3.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B.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创造的最新的100m奥运会记录约是6s
C.一张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在1.5m~1.8m之间
D.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大约在120km/h~160km/h之间
4.甲、乙二人在同一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则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4:1 B.2:1 C.1:2 D.1:4
5.现在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在水中游得最快的动物是旗鱼,在空中飞得最快的动物是褐海燕,如图所示是三种动物及它们运动的有关数据,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 )
A.猎豹 B.旗鱼 C.褐海燕 D.无法比较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
B.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7.在下列物理测量中,有关误差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从零刻线开始测量会增大误差
B.错误不等同于误差,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不遵守操作规则得到的数据是错误数据
C.视线与温度计中液面相平,就可以避免由于读数所产生的误差
D.在物理测量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一定都是为了减小误差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枝条摇摆 C.树木生长 D.春风拂面
9.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秒内,乙车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秒时间内,甲车速度比乙车大
C.第10秒时,甲、乙两车行驶距离相同
D.第20秒时,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大
10.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在秋季运动会中小聪和小明的百米赛跑成绩分别为12.95s和18.65s,则他们中跑得较快的是______,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方法是:______。
12.如图甲所示,固定在小车后边的笔可以每隔在下面的纸上点出黑点,记录小车的运动轨迹。根据图乙中小车运动时记录的运动轨迹,可知小车做______(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13.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某原子的直径为2.8×10-10m=_________nm;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μm=_________dm;
(3)公路上行驶的轿车速度为72km/h= _______m/s。
14.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记录了甲、乙两球分别从a处竖直下落,到b处的过程中每隔1s所处的位置。该照片显示乙球做______运动,且甲乙两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之比为______。小明在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段山路,上坡的路程是下坡路程的一半,若他上坡的平均速度是0.8m/s,下坡的平均速度是2.4m/s,则他在整段上学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15.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所用的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3,则甲、乙的时间之比是_________。
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_______,且甲船的速度一定_______(填“小于”“大于”或者“等于”)风速,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_______。
17.共享电动车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通过扫码开锁使用,电动车最大速度20km/h,若以这个速度行驶 15min,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以电动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乘客是______的。
18.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木块的长度,精确程度更高的尺子是______(填错“A”或“B”),用A来测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
19.在一次科学探究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的放大图,EF段纸锥运动的路程是______cm,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______m/s。
三、实验题
20.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测量小明跑200m的速度。
(1)小组成员用_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在操场测出200m的路程;
(2)计时员记录小明跑完200m所用的时间,秒表示数如图所示。则小明跑完此段路程用时______s,平均速度为______m/s;
(3)为了使小明的跑步速度测量得更准确一些,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21.如图1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的原理 ___________。
(2)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4)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cm/s。
(5)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_________。
(6)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7)vBC___________vAC(填“>”、“<”或“=”)
(8)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2中能反映图1小车运动情况的 _______(选填“A”或“B”)
22.图中所示是“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原理是______
(2)实验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______为什么______
(3)要想通过两次实验的测量数据能够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两次实验开始时要满足什么要求______
(4)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_
(5)各小组同学的实验数据有差异,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3.小良同学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刻度尺一把、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________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坡度较小些,是为了方便 ___________。
(3)经测量,s1=90cm,s2=40c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运动时间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m/s。
(4)小车在s1上的平均速度 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s2上的平均速度;小车全程做的是 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4.如图所示,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记录的数据如表。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
相应的平均速度v/(cm·s-1) 0 4 8 12 16
(1)本实验所测得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______;
(2)物块0~5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cm/s;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cm/s。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C
6.C
7.B
8.C
9.C
10.C
11.小聪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12.加速 相同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越来越大
13.0.28 20
14.匀速 5∶3 1.44
15.2∶9
16.向左行驶 大于 静止
17.5 静止
18.B 2.30
19.20.0 0.4
20.卷尺 40 5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1. 秒表 刻度尺 时间 40.0 25.0 小 同一位置 > B
22. 斜面的坡度较小 方便计时 两次实验开始时都应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小车撞击金属片发出声音的同时按下秒表,便于测量时间 误差造成的
23.秒表
测量时间 0.5 大于 变速
24. 秒表 20 12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