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一课时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听,看图片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维克多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著名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发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0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他作品《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圆明园简介: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号称“万园之园”。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145处.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宴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经大肆掳掠之后,又火烧圆明园,10月17日英军从南,法军从北纵火,一连三日,火光烛天,烟灰俱灭。1900年,八国联军又对圆明园第二次洗劫,于是,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的文物仅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词语学习:缀满( zhuì ) 绸 缎( chóu duàn ) 珐琅 ( fà láng ) 瞥见 ( piē ) 惊骇( hài ) 洗劫(jié ) 箱箧( qiè ) 制裁( cái ) 给予( jǐ ) 晨曦 ( xī )赃物( zāng ) 琉璃( liú lí ) 劫掠( lüè ) 恍若( huǎng ) 赞誉( yù )解释词语:晨曦:晨光。体面:光荣;光彩。箱箧:箱子。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洗劫: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劫掠:抢劫;掠夺。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资。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琉璃: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洞府:神话称深山中神仙住的地方。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丰,多;伟,大。快速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世界奇迹圆明园——赞誉两个强盗行为的谴责体会作者情感: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合作探究】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3)为什么要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类比,盛赞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是属于人类的 读读勾画读读看比较读读写写批注读笔记读快速读课文勾画回答笔记勾画回答回答 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爱国主义教育目标4目标1、2目标2目标3
选择题: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罪魁(guí) 脂粉(zhī) 缀满( zhuì ) 荡然无存(dàng)B.惊骇(hè) 晨曦(xī) 洗劫(jié ) 不可名状(míng)C.箱箧(qiè) 野蛮(máng) 制裁( cái ) 丰功伟绩(jì)D.珐琅(fà láng) 瞥见(piē) 劫掠( lüè ) 眼花缭乱(liáo)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明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课内阅读,阅读第4段,做题: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3)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4)文中用“请您想象”“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5)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中“建筑师”一词为什么用“诗人的”加以限制? 拓展阅读:圆明园情结 临 青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象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他的面容。我就是在寻找那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着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俏,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水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阴,而它不给,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或者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现在只有根了。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它只为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它曾经付出已经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大头鞋,走它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之中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1)作者在圆明园中那“那荒废的湖”边看到了哪些景物?2)作者说“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从全文看,这个情结指什么?3)具体说明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1)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2)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4)文章末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你知道这几张图片是哪里的风景吗?
对,是圆明园。
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学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著名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发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0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他作品《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号称
“万园之园”。历史上的圆明园,
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
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
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
地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
筑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相当
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始
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
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集国内外名
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145处.在这些建
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
园内还有海宴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
建筑群。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经大肆掳掠之后,又火烧圆明园,10月17日英军从南,法军从北纵火,一连三日,火光烛天,烟灰俱灭。1900年,八国联军又对圆明园第二次洗劫,于是,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的文物仅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被毁前的大水法
被毁后的大水法
被焚毁之前的圆明
园海晏堂照片,堂
中的12生肖铜像栩
栩如生
被毁之后的圆明园
海晏堂照片局部,
12生肖铜像荡然无
存
词语学习
缀满( ) 绸 缎( ) 珐琅 ( )
瞥见( ) 惊骇( ) 洗劫( )
箱箧( ) 制裁( ) 给予( )
晨曦 ( ) 赃物( ) 琉璃( )
劫掠( ) 恍若( ) 赞誉( )
zhuì chóu duàn fà láng
piē hài jié
qiè cái jǐ
xī zāng liú lí
lüè huǎng yù
晨曦:
体面:
箱箧:
制裁:
赃物:
劫掠:
珐琅:
晨光。
光荣;光彩。
箱子。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洗劫: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
抢劫;掠夺。
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资。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洞府:
富丽堂皇: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独一无二:
丰功伟绩:
琉璃:
神话称深山中神仙住的地方。
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伟大的功劳和业绩。丰,多;伟,大。
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
快速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两个强盗洗劫 (野蛮)
征求意见
给予赞誉
全部赞誉
(谴责)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合作探究】
1)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2)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3)为什么要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1)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说: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③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
“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3)为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描绘圆明园的盛景?为什么要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第一问:这是铺陈手法,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作者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圆明园的盛景,尉后文批判做铺垫;
第二问: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是类比手法,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得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是属于人类的。
课堂总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罪魁(guí) 脂粉(zhī) 缀满( zhuì ) 荡然无存(dàng)
B.惊骇(hè) 晨曦(xī) 洗劫(jié ) 不可名状(míng)
C.箱箧(qiè) 野蛮(máng) 制裁( cái ) 丰功伟绩(jì)
D.珐琅(fà láng) 瞥见(piē) 劫掠( lüè ) 眼花缭乱(liáo)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明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课内阅读,阅读第4段,做题:
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
3)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4)文中用“请您想象”“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5)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中“建筑师”一词为什么用“诗人的”加以限制?
拓展提高
圆明园情结 临 青
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象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他的面容。我就是在寻找那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
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着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俏,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水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阴,而它不给,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或者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现在只有根了。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它只为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它曾经付出已经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大头鞋,走它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之中缠绕着,无声无息。
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1)作者在圆明园中那“那荒废的湖”边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说“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从全文看,这个情结指什么?
3)具体说明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2)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
4)文章末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
读读写写词语摘抄
完成上面的拓展阅读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两个强盗洗劫 (野蛮)
征求意见
给予赞誉
全部赞誉
(谴责)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誉为“万园之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著名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发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0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他作品《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圆明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修辞方法: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反语有两类:
一、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二、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写作背景
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中国遭受空前劫难。巴特勒是这次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名法军上尉,并且参与了劫掠圆明园。在他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回国后,他写信给雨果,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本想得到一些赞美褒奖之辞,没想到,从雨果那里所得到的却是愤怒的抗议和痛斥。
解题
英法联军焚烧、洗劫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下了这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代表世界的正义、人类的良知,勇敢地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他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行经,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不朽的雨果永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缀满( ) 绸 缎( ) 珐琅 ( ) 瞥见 ( ) 惊骇( )
洗劫( ) 箱箧( ) 制裁( ) 给予( ) 晨曦 ( )
赃物( ) 琉璃( ) 劫掠( ) 恍若( ) 赞誉( )
解释词语:
晨曦:
体面:
箱箧:
制裁:
赃物:
劫掠:
珐琅:
琉璃:
洞府: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独一无二
丰功伟绩:
文章结构:
第1段:写信缘由。
第2段:过渡
第3段:盛赞圆明园。
第4段:过渡
第5-8段:痛斥侵略者
第9-10段:表明态度,照应开头。
主题:
本文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行经,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整体感知】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合作探究】
1)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2)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3)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描绘圆明园的盛景?为什么要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扩展延伸】
圆明园情结 临 青
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象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他的面容。我就是在寻找那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
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着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俏,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水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阴,而它不给,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或者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现在只有根了。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它只为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它曾经付出已经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大头鞋,走它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之中缠绕着,无声无息。
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1)作者在圆明园中那“那荒废的湖”边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说“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从全文看,这个情结指什么?
3)具体说明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2)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
4)文章末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罪魁(guí) 脂粉(zhī) 缀满( zhuì ) 荡然无存(dàng)
B.惊骇(hè) 晨曦(xī) 洗劫(jié ) 不可名状(míng)
C.箱箧(qiè) 野蛮(máng) 制裁( cái ) 丰功伟绩(jì)
D.珐琅(fà láng) 瞥见(piē) 劫掠( lüè ) 眼花缭乱(liáo)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B. 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C.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明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D.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课内阅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
3)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4)文中用“请您想象”“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5)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中“建筑师”一词为什么用“诗人的”加以限制?
【作业布置】
读读写写词语摘抄
完成上面的拓展阅读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著名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发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0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他作品《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圆明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修辞方法:反语,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反语有两类:
一、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二、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写作背景
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中国遭受空前劫难。巴特勒是这次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名法军上尉,并且参与了劫掠圆明园。在他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回国后,他写信给雨果,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本想得到一些赞美褒奖之辞,没想到,从雨果那里所得到的却是愤怒的抗议和痛斥。
解题
英法联军焚烧、洗劫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下了这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代表世界的正义、人类的良知,勇敢地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他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行经,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不朽的雨果永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缀满( ) 绸 缎( ) 珐琅 ( ) 瞥见 ( ) 惊骇( )
洗劫( ) 箱箧( ) 制裁( ) 给予( ) 晨曦 ( )
赃物( ) 琉璃( ) 劫掠( ) 恍若( ) 赞誉( )
【答案】
缀满( zhuì ) 绸 缎( chóu duàn ) 珐琅 ( fà láng ) 瞥见 ( piē ) 惊骇( hài )
洗劫(jié ) 箱箧( qiè ) 制裁( cái ) 给予( jǐ ) 晨曦 ( xī )
赃物( zāng ) 琉璃( liú lí ) 劫掠( lüè ) 恍若( huǎng ) 赞誉( yù )
解释词语:
晨曦:
体面:
箱箧:
制裁:
赃物:
劫掠:
珐琅:
琉璃:
洞府:
富丽堂皇: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独一无二
丰功伟绩:
【答案】
晨曦:晨光。
体面:光荣;光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洗劫: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
劫掠:抢劫;掠夺。
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资。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琉璃: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洞府:神话称深山中神仙住的地方。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丰,多;伟,大。
文章结构:
第1段:写信缘由。
第2段:过渡
第3段:盛赞圆明园。
第4段:过渡
第5-8段:痛斥侵略者
第9-10段:表明态度,照应开头。
主题:
本文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行经,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整体感知】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答案】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答案】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合作探究】
1)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答案】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3)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描绘圆明园的盛景?为什么要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答案】第一问:这是铺陈手法,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作者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圆明园的盛景,尉后文批判做铺垫;
第二问: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是类比手法,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得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是属于人类的。
【扩展延伸】
圆明园情结 临 青
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象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他的面容。我就是在寻找那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
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着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俏,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水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阴,而它不给,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或者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现在只有根了。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它只为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它曾经付出已经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大头鞋,走它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之中缠绕着,无声无息。
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1)作者在圆明园中那“那荒废的湖”边看到了哪些景物?
【答案】
①遮掩着湖心湖岸废墟的很绿的草和茂盛的稻;
②拱着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的一座残桥;
③沉沉的、好像是宽阔的长袍下摆的阴云;
④湖边的一棵树残存的树根;
⑤飞落飞起的白鹭。
2)作者说“荒废的湖边有一个情结”,从全文看,这个情结指什么?
【答案】一颗老树残存的根绕老绕去形成的一个解不开的结;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一种精神;永远铭记、执着固守的一种情怀;牢记历史、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永远付出、努力前行的信念等
3)具体说明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2)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而存在。
【答案】(1)侵略者留下的伤痛是任何事物都抹不去的,而且会与日俱增。
(2)赞颂树根扎根于这片土地,固守着这片土地,献身于这片土地的“执拗”的精神。
4)文章末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缠绕的树根表现出一种启示:中华民族百年以来奋斗不息,历经强盛和劫难,终将迎来伟大复兴;含蓄地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与坚定信念。呼应题目和开头,把一种信念和情怀提高到民族命运的高度,深化了文章主旨。引发读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罪魁(guí) 脂粉(zhī) 缀满( zhuì ) 荡然无存(dàng)
B.惊骇(hè) 晨曦(xī) 洗劫(jié ) 不可名状(míng)
C.箱箧(qiè) 野蛮(máng) 制裁( cái ) 丰功伟绩(jì)
D.珐琅(fà láng) 瞥见(piē) 劫掠( lüè ) 眼花缭乱(liáo)
【答案】D
【解析】A魁应读:kuí;B骇应读:hài ;C蛮应读:mán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B. 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C.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明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D.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答案】C
【解析】明——名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城堡富丽堂皇,建造十分奢华。
B.他的钱早就花光了,钱包里荡然无存。
C.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D.置身于广州花市,各种各样的鲜花让我眼花缭乱。
【答案】B
【解析】荡然无存是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结尾少一个宾语;C搭配不当,担任不能搭配岗位;D句式杂糅
课内阅读: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是一个世界奇迹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概括性的语句)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①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②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③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请你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答案】
用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来说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相提并论,这是作者对圆明园的赞誉,也是对焚掠圆明园侵略者的愤恨与讽刺。
⑵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答案】
(艺术无国界)雨果的可贵之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表明了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4)文中用“请您想象”“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借助想象,引导读者感受圆明园的美丽神奇,为后文谴责英法侵略者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做铺垫。
5)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中“建筑师”一词为什么用“诗人的”加以限制?
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而诗人最富于幻想,只有同是诗人的建筑师才能建造它,所以用“诗人的”加以限制,突出其艺术地位之高。
【作业布置】
读读写写词语摘抄
完成上面的拓展阅读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