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二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二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7 08:30:18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新知讲解
读课文5-10段,思考: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理解几个句子。
A.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C.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D.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视。

合作探究
1)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1)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人格魅力: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语言魅力:
反语的力量
铺陈的手法
类比的手法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漂亮”“文明”“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课堂总结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也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5-10段,做题:
1)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A.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B.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C.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2)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拓展提高
阅读《哭泣的圆明园》,做后面的题: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高贵——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③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④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⑤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⑥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最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着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⑦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⑧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作者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请分别解释“凭吊”、“拜谒”、“提醒”在文中的含义。  
凭吊:
拜谒:
提醒:
2)作者认为,圆明园一直是哭泣的。联系全文看,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提到,现在到圆明园游览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能真正理解圆明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文章列举了多种令作者痛心的现象。你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吗 试举出一例,并写上你的感受。
4)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用自己的话解说)

作业布置
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
板书设计
赞美圆明园  ——奇迹
嘲讽侵略者  ——强盗
“赞誉”
(反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复习上课时内容。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听写回答 复习上课时内容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积累读读写写词语。新课学习:读5-10段,思考回答问题。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4)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理解几个句子。A.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C.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D.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视。合作探究: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人格魅力: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语言魅力: 反语的力量 铺陈的手法 类比的手法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漂亮”“文明”“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读读回答笔记反复读笔记读读笔记读读 讨论反复读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2目标3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3目标3
阅读课文5-10段,做题:1)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A.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B.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C.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2)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阅读《哭泣的圆明园》,做后面的题: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高贵——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③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④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⑤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⑥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最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着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⑦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⑧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作者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请分别解释“凭吊”、“拜谒”、“提醒”在文中的含义。  凭吊:拜谒: 提醒:2)作者认为,圆明园一直是哭泣的。联系全文看,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提到,现在到圆明园游览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能真正理解圆明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文章列举了多种令作者痛心的现象。你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吗 试举出一例,并写上你的感受。 4)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用自己的话解说)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也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新课学习】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理解几个句子。
A.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C.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D.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5)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6)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合作探究】
1)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课堂检测】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①。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 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A.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B.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C.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2)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扩展延伸】
阅读《哭泣的圆明园》,做后面的题: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高贵——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③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④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⑤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⑥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最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着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⑦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⑧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作者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请分别解释“凭吊”、“拜谒”、“提醒”在文中的含义。  
凭吊:
拜谒:
提醒:
2)作者认为,圆明园一直是哭泣的。联系全文看,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提到,现在到圆明园游览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能真正理解圆明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文章列举了多种令作者痛心的现象。你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吗 试举出一例,并写上你的感受。
 
4)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用自己的话解说)

【作业布置】
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
3、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答案】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新课学习】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答案】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理解几个句子。
A.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答案】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B.“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答案】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C.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D.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5)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答案】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6)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答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视。
【合作探究】
1)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答案】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铺陈的手法,类比的手法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答案】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漂亮”“文明”“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课堂检测】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①。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 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A.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答案】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B.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答案】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C.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答案】表明自己的批判态度。
2)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答案】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扩展延伸】
阅读《哭泣的圆明园》,做后面的题: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高贵——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③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④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⑤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⑥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最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着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⑦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⑧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作者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请分别解释“凭吊”、“拜谒”、“提醒”在文中的含义。  
凭吊:
拜谒:
提醒:
【答案】
 凭吊:怀念圆明园所代表的那段屈辱的历史和永远的疼痛。
 拜谒:瞻仰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一种不屈的精神。
 提醒:现代社会的人们,只有铭记国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2)作者认为,圆明园一直是哭泣的。联系全文看,圆明园哭泣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无比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的结晶,被毁于一旦。
   (2)圆明园被毁,是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疼痛。
   (3)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淡忘了那段历史,变得麻木而无知。
 
3)文章提到,现在到圆明园游览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能真正理解圆明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文章列举了多种令作者痛心的现象。你见过或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吗 试举出一例,并写上你的感受。
 
【答案】
答题应扣住“类似”一词,举例可以是亲身经历过的或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见过的,但必须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现代人们淡忘历史相关,写感受,应表明对这种现象鲜明的感情态度。
4)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用自己的话解说)

【答案】
当作者看到欢笑嘻闹的人群,有了更沉重的慨叹与痛心。那些麻木的,缺乏历史沉重感的人们,那些各个年龄层的形形色色表现深深地刺痛了作者。正是在感情的激荡下,作者忍不住说,她曾为留下圆明园废墟叫好,而此刻忍不住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作者的愤激之语。(意思完整即可)
【作业布置】
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