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情况调研
历 史 2022.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值为100分.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数字标号涂黑.
3. 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乾隆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政府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2.甲骨卜辞中,有商王祈求禾、黍、稷、麦、稻获得好收成的记录,有向上帝、祖先、神灵祈求降雨、得到好年成的记录,有督促“小耤臣”“多尹”等官员去指挥田间生产的记录,还有商王本人参加籍田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说明当时
A.农业历法知识丰富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农业人口较为缺乏
D.农业是唯一经济活动
3.“癸未卜,(商)王固曰:‘往,乃兹有崇(鬼)。’六日戊子,子弢死。”此说明其政治制度特点之一为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祖先崇拜与王权联系紧密
4.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D.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5.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儒家主张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恢复周礼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6.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诉求
C.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 D.集中体现了平民的内在要求
7.《史记·平准书》记载:“魏用李克(当是李悝之误),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据此可知( )
A.魏国在争霸中占据优势 B.魏国变法引发诸侯争霸
C.李悝变法推动魏国崛起 D.李悝改革得到强力支持
8.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师伐齐,誓词中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
A.县郡设置在部分诸侯国已形成
B.诸侯没有再分封的权力
C.按军功授爵是当时改革的趋势
D.郡县制是临时地方制度
9.三公九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的职责是( )
A.监督皇帝 B.掌管军事
C.监督诸侯 D.监察百官
10.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1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12.在汉初的几十年里,西汉政权的各级官吏几乎都以精通黄老之学为荣,这种现象必然
A.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王国问题
C.助长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 D.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兼并问题
13.据武威出土竹简记载,汉宣帝时期颁布法令“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高年授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这反映了西汉时期
A.“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B.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体系
C.人口增长使老龄化严重 D.强调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14.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设立了
A.郡国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太学制度
15.“隋唐时期,中国拥有先进的政治体制”。这主要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三省六部制
16.下列有关西汉初年居于支配地位的黄老之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适应了西汉初年恢复经济和巩固统治的需要②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
③与儒家思想截然对立④是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下表是中共代表大会(部分)召开的时间、地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会议 地点 时间
中共“一大” 上海→南湖 1921年
中共“二大” 上海 1922年
中共“三大” 广州 1923年
中共“四大” 上海 1925年
中共“五大” 武汉 1927年
中共“六大” 莫斯科 928年
中共“七大 延安 1945年
A.中共代表大会组织严密定期召开
B.中共党坚持以大城市为重心的策略
C.反映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艰难曲折
D.国共两党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18.汉在长安城附近黄帝陵墓处设陵城,均设邑建县。起初,陵邑满足帝王建筑庞大陵园、保护陵寝以及祭祀的需要。景帝时迁徙豪强大族、政治权贵充实京畿,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军事防御 C.提供人才储备 D.维护封建礼制
19.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写道:“(汉初)社会风气……对孝廉,则颇加鄙薄。武帝时下诏切责,谓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自后郡国遂按年察举孝廉,成为故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20.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21.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22.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3.唐太宗曾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出唐太宗的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农业为本 C.君治为本 D.休养生息
24.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周 D.北宋
25.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26.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是历史学科的素养要求之一。下列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4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
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历史参考答案
D 2.B 3.A 4.D 5.B 6.A 7.C 8.A 9.D 10.D 11.D 12.C 13.A 14.C 15.D 16.C 17.C 18.A 19.C 20.A 21.B 22.B 23.D 24.A 25.C 26.D
27.(1)特点: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影响:缓解了财政危机;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任意三点)
(2)原因: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统治者财政意识的转变。
意义:促进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间商人阶层的崛起;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有利于吸引商业资本;增加国家的商税收入。(任意三点)
28.(1)重视立法保障;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
(2)参考材料内容中4选2即可。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实物史料 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 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 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
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
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
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