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3 气候与人类活动(提高训练)【2022-2023中图版八上地理高效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_3 气候与人类活动(提高训练)【2022-2023中图版八上地理高效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07 08:32: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世界气候
2.3 气候与人类活动(提高训练)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近日,地球南北两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约40℃,北极地区的温度比平均温度高出约30℃。南北两极的热浪是人类对气候造成破坏的强烈信号,冰川融化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级联变化,加速气候崩溃。冰的融化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更大面积的海水暴露出来,增加对太阳能量的吸收,从而导致了大气更快变暖。
(1)下列不属于人类破坏气候的行为的是( )
A.乱砍乱伐 B.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大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D.工厂任意排放废气
(2)防止全球变暖,我们中学生能做的是( )
①节约用电②绿色出行③节约用纸④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在过去30年里,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市某校地理研学小组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后绘制出图。读图完成下面2-3小题。
2.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 )
A.基本无变化 B.呈匀速下降趋势 C.2009年最小 D.1999年后下降迅速
3.以下那些行为可以减缓海冰的消融速度( )
①把日常使用的塑料袋换成布袋②简洁包装,实用更重要③随手关灯④安全起见,外出就餐用一次性餐具⑤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⑥空调调到20度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2020年2月,南极大陆乌克兰科考站(韦尔纳茨基)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西瓜雪”是指被极地雪藻所含色素染成粉红色的雪,极地雪藻最适宜温度为0~10℃。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光照增强 B.风力减弱 C.降雪增多 D.气温升高
5.若“西瓜雪”现象持续发展,将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B.海洋污染加剧
C.地震、火山喷发的频率上升 D.紫外线增强
碳排放强度指单位生产总值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情况下,碳排放强度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下图为2010~2019年北京与全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面6-7小题。
6.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国和北京的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
B.北京的碳排放强度明显优于全国,显现良好地低碳发展状态
C.2019年北京碳排放强度与全国碳排放强度的比值为0.35
D.2010年后,北京与全国碳排放强度比值越来越大
7.北京为了降低碳排放总量,采取的举措合理的是( )
①开发新能源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将“首钢”迁出北京④推广新能源汽车⑤维持能源消耗现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021年5月19日,中日“碳中和”技术创新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预计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结合图,完成下面小8-9题。
8.下面是世界部分国家承诺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统计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美国 西班牙 加拿大 南非 中国
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年) 77 77 77 49 43 43 42 42 30
A.表中多数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在40-50年之间
B.表中欧洲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普遍较长
C.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最长
D.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远远短于其他各国
9.“碳中和”技术应用的影响有( )
A.使全球气候加快变暖 B.使全球极端天气增多
C.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 D.完全控制大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必须全球共同应对。今年我国将计划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努力争取在碳达峰之后30年内实现碳中和。读我国某时期碳排量图回答小题。
10.气象学家观测到南极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可通过( )
A.亚洲气候图 B.世界政区图 C.南极交通图 D.卫星影像图
11.据图文判断中国实现碳中和时间大约是( )
A.2021年 B.2030年 C.2050年 D.2060年
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完成下面12-14小题。
12.“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降低对大气有保温作用的气体的排放,这种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氮气
13.实现“碳中和”会导致( )
A.全球气候加快变暖 B.全球极端天气增多
C.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 D.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14.关于我国风能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及东部沿海地区
B.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
C.①地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力发电量最大
D.②地风能资源匮乏,人烟稀少,几乎没有风电场
15.“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气候影响的是( )
A.日常生活 B.交通出行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二、解答题
16.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走进公众视野,我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功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结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是:由于____(选填: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这对____(选填: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影响较大。
(3)为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列举你的低碳生活方式____
17.下图为“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的气候分布有定的规律性,尤其在非洲大陆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请据图填写气候类型名称A_____B_____C_____。
(2)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同为亚欧大陆,在大陆西岸主要分布着温带海洋性气候和D___气候,其气候特征为___ 。亚欧大陆东岸和南岸则相对复杂,有F____气候;而广大的内陆地区则以M_____为主。
(3)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其形成原因是____。
(4)“小蜗牛有壳,小乌龟也有壳。如果气候再这样下去,恐怕北极熊真要背着冰箱了。"漫画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世界气候
2.3 气候与人类活动(提高训练)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近日,地球南北两极同时出现极端高温,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约40℃,北极地区的温度比平均温度高出约30℃。南北两极的热浪是人类对气候造成破坏的强烈信号,冰川融化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级联变化,加速气候崩溃。冰的融化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更大面积的海水暴露出来,增加对太阳能量的吸收,从而导致了大气更快变暖。
(1)下列不属于人类破坏气候的行为的是( )
A.乱砍乱伐 B.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大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D.工厂任意排放废气
(2)防止全球变暖,我们中学生能做的是( )
①节约用电②绿色出行③节约用纸④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C (2))D
【解析】(1)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全球变暖,A正确;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导致全球变暖,B正确;大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无毒无公害,C错误;工厂任意排放废气,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导致全球变暖,D正确;排除ABD,选C。
(2)防止全球变暖,我们中学生能做的是节约用电、绿色出行、节约用纸、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①②③④正确;排除ABC,选D。
【点睛】绿色能源一般指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在过去30年里,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市某校地理研学小组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后绘制出图。读图完成下面2-3小题。
2.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 )
A.基本无变化 B.呈匀速下降趋势 C.2009年最小 D.1999年后下降迅速
3.以下那些行为可以减缓海冰的消融速度( )
①把日常使用的塑料袋换成布袋②简洁包装,实用更重要③随手关灯④安全起见,外出就餐用一次性餐具⑤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⑥空调调到20度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答案】2.D 3.C
【解析】2.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图示可知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波动下降,AB错误。2019年最小,C错误。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D正确。故选D。
3.把日常使用的塑料袋换成布袋;简洁包装,实用更重要;随手关灯;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行为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等,可以减缓海冰的消融速度,①②③⑤正确。外出就餐用一次性餐具,会加剧森林资源的破坏,空调调到20度,会加剧矿物燃料的使用,应该调到26度,④⑥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作为中学生,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配合和努力践行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可以做到:上下学绿色出行,尽量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少坐私家车,多骑行共享单车等;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节约纸张,双面打印,单面的废纸打印,旧作业本当演草纸,节约纸张等;倡导和履行“光盘行动”,合理点餐,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
2020年2月,南极大陆乌克兰科考站(韦尔纳茨基)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西瓜雪”是指被极地雪藻所含色素染成粉红色的雪,极地雪藻最适宜温度为0~10℃。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光照增强 B.风力减弱 C.降雪增多 D.气温升高
5.若“西瓜雪”现象持续发展,将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B.海洋污染加剧
C.地震、火山喷发的频率上升 D.紫外线增强
【答案】4.D 5.A
【解析】4.读题干可知,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温度升高时迅速生长呈现红色,出现西瓜雪现象意味着极地雪藻微生物迅速生长,主要原因为气温升高,D正确;与光照、风力、降雪的增多无关,排除ABC,故选D。
5.“西瓜雪”是指被极地雪藻所含色素染成粉红色的雪,极地雪藻最适宜温度为0~10°C,“西瓜雪”是由气温升高导致,气温升高可以判断出全球气候变暖,若“西瓜雪”现象持续发展,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A正确;与加剧海洋的污染,火山喷发、地震的频率上升,紫外线增强无关,排除BCD,故选A。
【点睛】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剧流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危险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碳排放强度指单位生产总值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情况下,碳排放强度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下图为2010~2019年北京与全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面6-7小题。
6.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国和北京的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
B.北京的碳排放强度明显优于全国,显现良好地低碳发展状态
C.2019年北京碳排放强度与全国碳排放强度的比值为0.35
D.2010年后,北京与全国碳排放强度比值越来越大
7.北京为了降低碳排放总量,采取的举措合理的是( )
①开发新能源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将“首钢”迁出北京④推广新能源汽车⑤维持能源消耗现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6.B 7.A
【解析】6.全国和北京的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排除A;北京的谈排放强度明显优于全国,显现良好的低碳发展状态,B正确;2019年北京碳排放强度与全国碳排放强度的比值为0.25,排除C;2010年后,北京与全国谈排放强度的比值越来越小,排除D;故选B.
7.北京为了降低碳排放总量,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开发新能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首钢”迁出北京;推广新能源汽车;①②③④正确;维持能源消耗现状不利于降低碳排放总量,排除⑤;故选A。
【点睛】碳排放强度低并不表明效率高,贫穷的农业国家碳强度均较低,但效率并不高;强度高也不能说明效率低。
2021年5月19日,中日“碳中和”技术创新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预计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结合图,完成下面小8-9题。
8.下面是世界部分国家承诺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统计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美国 西班牙 加拿大 南非 中国
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年) 77 77 77 49 43 43 42 42 30
A.表中多数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在40-50年之间
B.表中欧洲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普遍较长
C.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最长
D.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远远短于其他各国
9.“碳中和”技术应用的影响有( )
A.使全球气候加快变暖 B.使全球极端天气增多
C.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 D.完全控制大气污染
【答案】8.C 9.C
【解析】8.读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图中多数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在40-50年之间,A正确;表中欧洲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普遍较长,如英国、法国、德国都是77年,瑞士、西班牙和都在40-50之间,B正确;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不是最长,英国、法国和德国最长,故C不正确;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是30年,远远短于其他各国。故D正确。根据题意选C。
9.读材料可知,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所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减少极端天气现象发生,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减轻空气污染。所以C正确,AB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C。
【点睛】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读图分析理解碳中和的含义及影响即可解答。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必须全球共同应对。今年我国将计划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努力争取在碳达峰之后30年内实现碳中和。读我国某时期碳排量图回答小题。
10.气象学家观测到南极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可通过( )
A.亚洲气候图 B.世界政区图 C.南极交通图 D.卫星影像图
11.据图文判断中国实现碳中和时间大约是( )
A.2021年 B.2030年 C.2050年 D.2060年
【答案】10.D 11.D
【解析】10.电子地图种类很多,如地形图、栅格地形图、遥感影像图、高程模型图、各种专题图等。气象学家观测到南极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这一现象,可通过卫星影像图,D正确。亚洲气候图没有显示南极洲的天气,A错误。世界政区图主要显示的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B错误。 南极交通图现实的是南极的交通线路,C错误。故选D。
11.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30年内实现碳中和,也就是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故选D。
【点睛】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完成下面12-14小题。
12.“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降低对大气有保温作用的气体的排放,这种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氮气
13.实现“碳中和”会导致( )
A.全球气候加快变暖 B.全球极端天气增多
C.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 D.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14.关于我国风能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及东部沿海地区
B.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
C.①地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力发电量最大
D.②地风能资源匮乏,人烟稀少,几乎没有风电场
【答案】12.A 13.C 14.A
【解析】12.由题意可知,“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降低对大气有保温作用的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碳中和’'是为了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速度,故而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速度,减少全球的极端天气,AB错误,C正确。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并不是二氧化碳, 因此“碳中和" 不能有效控制大气污染,D错误。故选C。
14.读图可知,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及东部沿海地区,A正确。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南少北多的特点,B错误。①新疆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显著,冬季风力发电量最大,C错误。②地青藏高原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分布也较多,D错误。故选A。
【点睛】”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即新排放出多少温室气体,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多少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增量为0 ,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
15.“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气候影响的是( )
A.日常生活 B.交通出行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答案】15.D
【详解】15.“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形容风雨及时适宜农时,粮食丰收,说明气候影响的是农业生产,D正确。故选D。
二、解答题
16.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走进公众视野,我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功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结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是:由于____(选填: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这对____(选填: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影响较大。
(3)为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列举你的低碳生活方式____
【答案】16.(1)二氧化碳
(2) 上升 农业生产
(3)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有:少用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提倡步行、公交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解析】16.本大题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1)说明“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这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小。
(3)为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少用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提倡步行、公交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随手关闭电源等。
17.下图为“世界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的气候分布有定的规律性,尤其在非洲大陆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请据图填写气候类型名称A_____B_____C_____。
(2)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同为亚欧大陆,在大陆西岸主要分布着温带海洋性气候和D___气候,其气候特征为___ 。亚欧大陆东岸和南岸则相对复杂,有F____气候;而广大的内陆地区则以M_____为主。
(3)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其形成原因是____。
(4)“小蜗牛有壳,小乌龟也有壳。如果气候再这样下去,恐怕北极熊真要背着冰箱了。"漫画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____。
【答案】17.(1)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17.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和规律解答。
(1)读图,根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知,A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B是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C是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北回归线大陆西岸和中部。
(2)读图可知,亚欧大陆西岸主要分布着温带海洋性气候和D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亚欧大陆东岸和南岸则相对复杂,有F热带季风气候;而广大的内陆地区则以M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亚洲东部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是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使不同季节风向相反,形成最为显著的季风气候。
(4)读图可知,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请我身高,冰川融化,是北极熊生存的家园越来越小。故反应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