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情况调研
历 史 2022.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值为100分.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数字标号涂黑.
3. 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以下著作中,在史家"三长"说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的是
A.刘知几 B.司马迁 C.章学诚 D.司马光
2.《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3. “夏、商以来的所谓诸侯,都是古代自然发生的部落,他们的存在既非天子所建,天子自己也不能无故地废去他们。于是周初列爵分土,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锡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我们只看当时的封建,便可明白周初的开国方略了。”由此可见
A.三代分封的诸侯都是位高权重
B.周朝代商并继承了商的分封制
C.“当时的封建”显示了王权至上
D.周的开国方略侧重于广封宗亲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政治文化逐步体系化制度化
B.分封制和世袭制等制度出现
C.商周之际朝代更替政局剧烈动荡
D.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鼎盛
5.《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施行仁政 B.重视秩序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6.“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反映出庄子
①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②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
④走上了不可知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中国虽早有“华夷之辨”,但古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往往会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古代
A.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形成 B.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C.敬天保民的观念已经形成 D.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8.《史记·秦本纪》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公元前350年,商鞅下令“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说明秦国
A.县制从边疆推广到内地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其直接因素是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C.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11.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皇帝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西汉初年,陆贾在《新语》一书中主张“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刘邦接受了这一主张。由此可见,西汉初年统治者主张
A.经世致用 B.无为而治 C.中央集权 D.儒道融合
1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4.《隋书》记载炀帝“诏发河北[黄河以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此处开的渠应该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会通渠 D.邗沟
15.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如丞相卫绾虽然敦厚,但无见识,“自初宦以致相,终无可言”;窦婴、田蚡不以国事为己任,奢侈腐化。为改变此现象,汉武帝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
D.创立了中央监察制度
16.《史记》载汉初六十年,“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百姓歌颂:“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材料在实质上
A.肯定了汉初全面推行仁政思想
B.歌颂了萧何、曹参作为祖国的政绩
C.认可并肯定了汉初的黄老思想
D.从另一方面否定了秦崇法的治国思想
17.1950年沈阳市沙岭区沙岭乡的春季种痘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许。老乡们说:“政府对咱们照顾的太周到了,过去的时候小孩种痘还要花钱,今天连大人种痘都不要钱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B.人民认同新政权
C.基层民主扎实推进 D.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18.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栗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候,力过更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晁错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政府难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汉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C.汉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19.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研究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据此可知,当时
A.平民子弟开始接受教育 B.政府官员都来自于太学
C.儒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D.重文轻武思想非常流行
20.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 )
①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 ②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 ③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 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22.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 )
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23.《贞观政要·求谏》:“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宁。”这段材料反映唐太宗治国措施为
A.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B.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C.虚怀纳谏,知人善任 D.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24.“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汉代( )
A.皇帝亲自考查选拔人才 B.无需通过考查即可任用
C.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 D.孝廉是人仕的主要依据
25.西汉武帝时,官场呈现“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的习气。公孙弘“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故连续升迁,至拜相封候。据此可知当时
A.“尊儒”与“尚法”结合 B.扩大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政治风气呈现开放而民主
26.《战国策》记载,“昔(春秋时)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这表明当时
A.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B.周天子的政治地位明显降低
C.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D.齐桓公通过变法成就了霸业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4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材料二
材料三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具体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统治者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
28.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史官)房玄龄曰:“当朝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 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当朝、当代的历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 闻。”
上见书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隐,……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1)“六月四日事”破坏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2)从材料中看,为了保证客观地修史,中国古代有什么规定?
(3)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国史的作用的?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上面材料来看,唐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
历史参考答案
C 2.A 3.D 4.A 5.B 6.D 7.B 8.C 9.D 10.C 11.B 12.B 13.D 14.A 15.C 16.C 17.D 18.C 19.C 20.B 21.C 22.D 23.C 24.C 25.A 26.B
27.(1)“汉承秦制”。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②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③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王势力膨胀,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事件:引发“七国之乱”。
(3)措施: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8.(1)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制)
(2)君王不能观看当朝历史
(3)国史可以让人看到此前自己的过错,避免以后再犯。 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