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上第六单元《太阳·地
球·月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太阳·地球·月球
23 探索地球
24 认识太阳
25 登上月球
23 探索地球
【教材分析】
《探索地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以“地
球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旧导新,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地球是球形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导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通过搜集人们认识
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人们认识
地球形状的历程。学生在课前知道地球是一个球状的天体,但对该结论的论证过程和各学说的发展历史
等不太了解。因此,本课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史。又引导学生模拟帆船
远航回归的场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活动二: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
球状天体。通过图片和资料卡提示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对地球进行较为准确
地测量,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信息。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化本课的探究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观察,
列举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更多实例。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方面对地球也有基本的认识,
但是对于人们对地球的探索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
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 难 点】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
球是个球状天体。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收集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地球仪、帆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引入新课
师:我们都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一个人要到楚国,楚国在魏国的南面,而这个人却向北
赶着马车走。按照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从理论上说,这个人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地球是圆的。
师:大家同意吗?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书上看到,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地球。(教师板书课题。)
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对于这个家园你都有哪些知识?”学生交流后,教师
进行总结,并继续提出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球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
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
二、 探究地球的形状
1. 探究古人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
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从未停止。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开始了对地球进行
探索。古人眼中的地球是怎样的呢?人类对地球有过哪些认识?下面请各小组将你们课前搜集的资
料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中,注意整理时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比一 比,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
快又好。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搜集的资料展示一下?
生:我收集了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的资料,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
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师:你是从哪里搜集到这种既有文字解释又有图片的资料呢?
生:我是从网上搜集后打印出来的。
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生:我查到人们随着认知的进步,根据当时观察的现象联想出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
一顶半圆的斗笠,即“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师:看来在古人的眼里,地球是这个样子的,那么古人对地球还有哪些认识?
生:我查到古人坐在海边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先看到船桅,再看
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所以他们认为
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生:我查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
状的,由此得出“大地是圆形”的结论。
生:我查到从 1519年开始,麦哲伦率船队历时 3年完成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
一个球体。
……
[PPT 3 出示]师小结:大家搜集的内容很有价值,归纳得也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
有关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其中有哪些是你们没
有搜集到的。[PPT4、5 出示](教师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认识人类
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2. 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
[PPT6 出示]师:其实,古时候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每当远航的船只返航的时候,
总是远远的先看到船帆,然后一点点逐渐出现船身,他们就推测地球是个圆形的。大家
想不想通过模拟实验,来重新呈现帆船远航和归港时的情景?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师:观察桌子上的实验器材,小组讨论一下,制定实验步骤,并且想一想我们做这
个模拟实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PPT7 出示](强调:实验分两部分:一是远航,二是归港。)
生:用皮球当做地球,实验的时候要安排一人移动船模,其他同学观察,记录
员做好记录。
生:填写记录单时,要能体现出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
生:观察的时候,视线要与“水平面”一齐。
……
师:同学们提出的建议都很到位,开始实验吧。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这次亲身体验,同学们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生:我们亲自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很激动。
生:我发现真的和古人说的一样,一艘船从远处过来,确实是先看到高高的桅杆,
然后才一点点看到船身,太神奇了。
……
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PPT8 出示]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出示图片)这两幅图
片分别是在月球上拍摄到的地球和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的地球。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资料整理归纳并填
入记录卡中。
(学生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整理记录,教师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生:我们了解到,地球平均半径约 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 40076千米,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师:你们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
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卡,同桌俩交流资料卡中出现的数据,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 1:我通过实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生 2:我知道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生 3:地球是我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地球。我们应当在探
究地球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
四、拓展活动
[PPT9 出示]师:日常生活中,你们能找到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请同学们
课后坚持对地球进行探索、研究,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探索地球
古代人:“天圆地方”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
现代科技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4 认识太阳
【教材分析】
《认识太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
二课时。以前学生对于太阳发光发热现象的认知要求是,能够看到光、感到热即可。本课在
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太阳的光和热是源自太阳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本质,辅以数据
让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
物。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
及恒星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
太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结构是一种类似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由
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等组成。以文字呈现了太阳相关知识的介绍:“太
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 6000℃,内部温度约为 1500 万℃”。通过
问题:“太阳和地球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将恒星(太阳)与行星(地球)进行比较,
找出恒星和行星的不同,进一步巩固对恒星的认识,为总结恒星、行星的特点做好铺垫。从
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活动二:太阳有多大?通过
交流、讨论、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科学猜想,体验到地球上观察到的太
阳并不大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查阅关于太阳
的资料,进一步提升探究的空间。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方面对太阳有了基
本的认识,知道太阳能发光发热,但是对于有关太阳的具体数据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
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
2.了解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
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认识太阳感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太阳的探索历程。
【重 难 点】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
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盘子、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3 出示]教师出示谜语:“大圆球、天上挂,它的本领可真大,又发光、又发热,
万物生长全靠它。”(学生回答:太阳。)教师:“太阳的本领这么大,你们想不想认识太阳 ”
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太阳)
二、探究新知
(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你们都搜集到了什么?
学生展示,交流发现。
谈话:(出示教师准备的资料)老师也带来一些有关太阳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从刚才大家的交流来看,大家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知
识
学生提出问题,如:(1)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2)太阳有多大 (3)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4)太阳与地球有什么不一样 (5)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给各个小组分发研究问题。
(1)小组内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汇总。
(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解决的问题结果。
[PPT4 出示]教师展示太阳结构的图片,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太阳各部分的名称。
[PPT5 出示]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
球层、日冕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 6000℃,内部温度
约为 1500 万℃;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
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
(二)太阳有多大?
1.[PPT6 出示]交流:从资料中我们知道太阳直径大约是 1392000(1.392×10 )千米,
相当于地球直径的 109 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30 万倍;其质量大约是 2×10 千克(地
球的 330000 倍)。那为什么太阳看上去并不大?
2.讨论:小组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3.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PPT7 出示]各小组找两名同学进行模拟实验。一名同学拿一个盘子模拟太阳,站立不
动;另一名同学拿一把尺子,站在一定位置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并将结果告知记录的同学。
拿尺子的同学往后退,记录的同学记录该同学退后的距离和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
4.[PPT8 出示]小结:太阳看上去并不大,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远。
三、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拓展活动
[PPT9 出示]太阳每时每刻都释放出大量的太阳能,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利用太阳能造福
我们的生活?关于太阳还有很多秘密,课后请大家继续查阅资料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板书设计】
认识太阳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
核心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太阳属于恒星 地球属于行星
25 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
《登上月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中
的第三课时。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重点,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
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通过导语“由‘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玉
兔’登月,可以看到人们探索月球的一步步脚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月球是什么样子
的呢?”思考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示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好实验材料,为探究
环形山的形成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交流对月球的
认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借助图片、文本等资料,认识月球的特点,知道月球是地球
的卫星,进一步丰富对月球的认识,也为下一个环节开展活动奠定基础。活动二:环形山是
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推想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活动三:了解人类登月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知道科技进步给人
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提出活动指向:假如我们要登上月球,需要
做哪些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目的是引导学生针对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需要做
的准备,进一步巩固对月球的认识,鼓励学生探索更多有关月球的秘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
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
知识基础和能力储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描述月球的概貌。
2.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科学家探究目标:
1.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
2.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3.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
行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登月历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认识月球的概貌,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教学难点】理解卫星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专题网站(或魔灯)、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PPT 3 出示]故事导入:(出示图片)古时候,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总会产生无
穷的遐想,这些遐想最终演绎成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你听过月亮的传说故事吗?
能说出故事的名字吗?(点击图片: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你能试着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吗?
2.学生交流:【问题 1 听过;问题 2:吴刚伐桂,月亮之子……问题 3 讲《嫦娥奔月》
的故事。】
3.教师小结: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和吴刚吗?这只是古人对月亮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
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球。(板书:月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PPT 4 出示]1.谈话:正是这种向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月球的执着的探索。如今
幻想已变为现实,现在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板书:登上)但是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 关于“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搜集
相关的资料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自主学习卡,先整理一下我们搜集的资料;也
可以登录《登上月球》专题网站进一步学习,一会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学习成果。(学习卡如
下)
“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自主学习卡
年代 对月球的认识阶段(图片) 观测方式 对月球的认识
远古时代至 用 观测 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激励不
17 世纪前 断探索
. 年至 20 用 观测 . 绘制了第一幅月面
世纪前 图。发现月球的一面是
不平
. 年至 20 用 观测 较全面的了解了月球的
世纪
. 年至 21 用 观测+ 清楚深入的认识了月球的概
世纪 采集样品 况、结构、能源等情况
2.学生小组整理:学生根据学习卡进行自主整理资料。
3.学生汇报:看得出大家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时非常用心。老师这里有 4 张有关人类探
索月球的图片,你能根据我们收集到的信息给这 4张图片排排序吗,并简单地介绍一下人类
对月球认识的过程。
(根据学生交流,课件拖动:嫦娥奔月——伽利略——人造卫星——登上月球)学生
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图片并简单地介绍一下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过程。
(学生介绍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师适当引导。)
师: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神话传说)激励着人类对月球的执着的探索。后来随着
科学的发展,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你知道谁开
创了人类利用科学工具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的吗?
(2)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测月球
生: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1610 年,伽利略,
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天文学家不断用更大的
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只是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月球的整体面貌。
师:你搜集的这份资料非常珍贵,虽然伽利略用望远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但他的
举动却让人类开始对月球有了清楚而正确的认识。(师出示相关图片)
(3)发射人造卫星
师:那人类何时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生:1959 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飞过月球的
背面,对月球进行拍摄,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师出示相关图片)看的出你搜的资料
比较全面。
师:(出示月球图片)老师这儿搜集到了一张卫星拍摄的月球图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4)登上月球
师:那人类除了借助探测卫星拍摄到的月球的全貌,是否真正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
年来的飞天梦呢?谁来介绍一下?
[PPT 5 出示]生: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坐“阿波罗”11 号宇宙
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并进行实地考察,带回来岩石和土的标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
料。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PPT 6 出示]师:(播放第一次登月的图片)这就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的那一个瞬间。至此,人类正式登上了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梦想。
1.那我们现在就跟随阿姆斯特朗的脚步,通过宇航员传回的信息一起来近距离地观察
月球,认识月球。关于月球,你想了解月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生师板书问题。大小,形状(球形),有什么?
老师将大家的问题汇总了一下,(出示下表)咱们同学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合
作探究,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涉及月球其他方面的知识。
2. [PPT7 出示]请同学们点击《登上月球》——《认识月球》,根据学习卡继续探索
有关月球的知识。
3. [PPT 8 出示]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月球很多的知识吧,那我们一起
来交流一下。
了解月球概况记录单
想了解的问题 我们对月球的认识
月球的形状、大小、离地球的距离
是否发光,月球表面发亮的是什么?
月球表面的温度,月球的引力
月球上有大气、水和生物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汇报交流重点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 38.4 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
天体。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 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
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5)月球上的温差很大,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 120℃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
可达零下 180℃以下。
(6)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没有生物。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
的世界。
(7)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
[PPT9 出示]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月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而我们
获取的这些知识是来之不易的,据说参与研发“阿波罗 11 号”的工作人员最多的一年(1966
年)达 42 万人,主要公司前后达 2 万家,参加的大学有 120 所左右;1965 年参加这项工作的
宇宙工业和电子工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 4.3 万人。“阿波罗”计划共耗资 250 亿美元。
(三)谈论了解人类探月的目的,了解一下 “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
1. [PPT 10 出示]谈话:回顾刚才这个漫长的登月历程,你有什么感想?为什么在不
同阶段,人们对月亮的认识不同?(认识工具不断改进,工具使人们的视野扩大)你知道世
界各国的人们为什么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登上月球、研究月球吗?
2.学生交流:
3. [PPT 11 出示]研究月球究竟能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我们一起听听科学家们是
怎么说的。(视频播放探月的意义)
教师小结:正因为如此,人类对月球还在不断地探索与认识。
4. [PPT 12 出示]谈论研究探月的目的,了解一下 “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
师:除了美国,在新世纪伊始,开始对月球感兴趣的国家越来越多,他们都各自展开
了自己的月球计划,我们中国也探月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5. [PPT 13 出示] 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指生阅
读。
[PPT 14-15 出示] 如今,我国十万航天人,用了三年时间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
已经于 2007 年 10 月奔向月球,让“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2010
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踏上了奔月旅程。今年下半年,
我国发射“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并期待它完美落月。
谈谈你此时的感受吧?(确实值得我们骄傲!贡献自己力量,老师相信你一定行!是
呀,总有一天我们会登上月球,更好、更全面地认识月球,甚至宇宙中的其它天体。)
三、自由畅想,拓展延伸。
1. [PPT16 出示]师谈话:登月不再是遥不可及了的梦想,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在座的你,
也可以到月球上去旅行。 想一想,假如我们要乘宇宙飞船到月亮上去旅行,需要准备哪些
物品?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交流。
3.师:大家交流的非常全面,感觉已经做好登月前的准备了,但中国的探月之路还很
漫长,月球除了已被人类探知的部分外,还有许多神秘现象是我们目前解释不了的,这就需
要你们不断地去探索。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不曾想到的,难以做到
的,在将来都是有可能实现的。总有一天,我们会亲自去领略月球的魅力。
四、板书设计:
25. 登上月球
球体 体积小
月球概貌 温差大 引力小
不发光 环形山
没有空气、水、生物
26 月相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月相的变化》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
的第四课时。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长期观察月相的基础上,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进而培
养学生对研究宇宙天体的浓厚兴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通过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
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给出思考导向“每个月农历初三的月相都是诗中描述的这种形状
吗?”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任务卡提示学生提前整理观察月相的记录,提示学生提前整理记
录,为课堂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做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每天
在同一位置观察月相,有什么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提示分别从不同时刻、日期、月份观察
夜晚月相的形状和位置,掌握观察月相的方法,记录月相的变化,为下面观察月相的变化规
律做铺垫。活动二: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提出活动指向:查阅资料,了解农历的制定与月
相变化的关系。目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通过了解农历是怎样制定的,鼓励学
生探索更多有关月相的秘密,将学生的探究兴趣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生分析】
本节课学习前,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对于宇宙有关的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接触认识,学
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观察月亮的学习经历,
知道月相是变化的,已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简单地描述不同的月相,初步形成了对月相变化的
探究兴趣。学生所缺乏的,是需要在长期观察月相的基础上,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进而培
养学生对研究宇宙天体的浓厚兴趣。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科学的观察方法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和巩固规范,这样才能使本课的学习更加有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是变化的,并且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科学探究目标:
1.掌握不同的观察方法,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并持续观察月相变化
的过程。
2.能对已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3.能将已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意识到月相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 难 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知道月相是变化的,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月相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探究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PPT 3 出示]教师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
像把镰刀。”
2.提问:从这则谜语里你得到了月亮的哪些信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3.[PPT 4 出示]教师讲解: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
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4.提问:关于月相,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预设:(1)月相是怎么变化的?(2)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5.揭题:大家提出的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相的变化。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每天在同一位置观察月相,有什么发现?
1.[PPT 5 出示]教师谈话:同学们,课前我们每天在同一位置观察并记录了月相,请同
学们把活动手册中你们的观察月相记录表在小组内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月相的样子和
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2.分组活动:小组成员交流汇总观察月相记录表。
我整理的观察月相的记录:
观察方法 时间 月相 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我的发现
同一天同一地点
不同时刻观察
每天晚上同一地
点同一时刻观察
不同月同一地点
同一天同一时刻
观察
3.全班交流:每天在同一位置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小组派代表交流。)
(1)同一天同一地点不同时刻观察,月相的样子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2)每天晚上同一地点同一时刻观察,月相的样子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3)不同月同一地点同一天同一时刻观察,月相的样子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4.[PPT 6 出示]教师小结:同一天同一地点不同时刻观察,月相的样子没有变化,月亮
在天空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每天晚上同一地点同一时刻观察,月相的样子发生了变化,月
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月同一地点同一天同一时刻观察,月相的样子没有变
化,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也没有变化。
活动二: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PPT 7 出示]教师谈话:通过交流月相观察记录表,我们发现月相是变化的,月相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PPT 8 出示]教师提问:在同一天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刻,月相的样子没有变化,但是
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几幅图片,你能发现月亮的位置
是怎样变化的吗?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同一天的不同时刻,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东向西移动的。
5.[PPT 9 出示]教师谈话:一个月内,每天晚上的同一时刻,月相的样子发生了变化,
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它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月相的样子
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观察和记录,把一个月中这几个日期的月相画出来。小组
长拿出探究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
时间 初一 初四 初七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七 三十
月相
我 的 从初一到十五,月相由( )到( ),亮面在( )边;
发现 从十五到三十,月相由( )到( ),亮面在( )边。
6.分组活动。
7.交流汇报:把每个小组的探究卡放在一起:通过对比,你发现了哪些共同之处?从初
一到三十,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初一到十五:由缺到圆,右边亮;十五到三十:由圆
到缺,左边亮。)
8.[PPT 10 出示](“月相变化”微视频)教师讲解:初一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这时候
的月亮叫新月。初七初八,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半个月亮了,叫做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月亮为
满月。满月过后,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了,叫做下弦月。三十我们也几乎
看不见月亮,这时候的月亮叫残月。
9.[PPT 11 出示]教师小结: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残月的过程。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
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残月,亮面在左侧。
10.[PPT 12 出示]教师谈话: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一个月内,每天晚上的同一时
刻,月相的样子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那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
观察图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亮分别在天空中什么位置?月亮在天空中移动
的“路线”(轨迹)是什么样的?
11.学生观察交流。
12.讲解: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我们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移动。
1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发现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
以继续了解“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PPT 13 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农历的制定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并将结果填写在《活
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月相的变化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同一天的不同时刻,月亮自东向西移动
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
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亮自西向东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