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和田地区洛浦县期中教学情况调研
高 一 历 史 2022.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值为100分.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数字标号涂黑.
3. 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判断“曹操墓真伪”的基本依据应该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情况相结合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2.据考古发现,约9000年前,西亚已经种植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约7000年前,美洲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已经栽培出了玉米;约6000多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培育出了粟等。这说明( )
A.农业文明之间的联系性 B.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
C.农业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D.农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3.2015年9月20日教育网信息:广东省某县近5年来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在150∶100左右,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严重存在。这种观念的历史成因表述恰当的是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
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
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
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
4.《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鼎是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弛
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5.下列选项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①“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②“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③“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④“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7.张全民在《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中提到,吴国的文化原本比较落后,参加中原的会盟后,与文化相对发达的诸侯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深受鲁国礼仪的影响:吴国还学习晋国的政治制度,服饰也逐渐与中原趋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会盟促进了民族交融 B.会盟是推行霸政的重要手段
C.春秋会盟缓和了列国局势 D.吴国通过会盟实现了封建化
8.“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实行“郡县制”的评价。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要害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9.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度创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0.秦代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贵族分封制。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史论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1.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的先哲,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主张以礼治国
②主张过犹不及
③提倡因材施教
④维护奴隶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秦朝“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实行文化专制
C.完善法律制度
D.加强君主专制
13.公元前70年,汉宣帝因郡国地震下罪己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毁坏宗庙,朕甚惧焉。”这反映出
A.“天人感应”思想 B.“无为而治”思想
C.“三纲五常”思想 D.“依法治国”思想
14.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其中,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
A.血缘 B.品德才学 C.门第声望 D.考试成绩
15.下面是据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中记载的601名中榜进士信息整理的社会阶层来源对比示意图。其主要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宋代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
B.平民阶层有望执掌宋代国家的最高权力
C.贵族官僚阶层已在宋代社会中完全消失
D.科举选拔推动了平民向上层社会的流动
16.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在某些方面又施行与秦朝不同的措施。下列汉初采取的措施中不同于秦朝的是
A.设置郡县 B.休养生息 C.皇帝制度 D.三公九卿
17.《14—15世纪英国农民生活状况的初步探讨》一书记载:温彻斯特主教庄园在黑死病的影响下,从1300年到1375年间,单位面积劳动投人下降22%,相伴随的是谷物产量下降37%,就英国全国水平而言,直到17世纪中叶,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才赶超14世纪初的水平。以上材料主要说明大瘟疫造成
A.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 B.社会秩序出现危机
C.农民生活得十分艰难 D.社会恐慌矛盾尖锐
18.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颁布推恩令
19.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贾谊因通晓《诗》《书》闻名郡国,被征为博士,并在-年内升迁为太中大夫。这一做法
A.反映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 B.表明汉初选官制度的变革
C.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D.有助于儒学地位的提升
20.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
A.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
B.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
C.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
D.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
21.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22.“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23.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为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埋下祸根
24.《汉书·宣纪》记载:“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此处“乡里”是指郡国范围,“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选官重视贤良方正 B.重视乡论秩序互动
C.自下而上举荐人才 D.孝廉成为唯一标准
25.汉文帝时,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为武帝所采纳,烦布了推恩令,这些建议与做法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B.彻底解决了汉朝的王国问题
C.都引起了诸侯对中央的反叛 D.满足了诸侯分封子弟的要求
2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国的乌氏课、巴寡妇清以及蜀之卓氏等,都有憧(奴隶)千人,富“拟于人君”。战国时期一些富商大贾出现的条件是
A.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C.交通便利,货币统一 D.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4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卷十四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②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③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④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注:货币统一、国有专营、重农抑商等)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制度的措施。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材料二 据《通典》记载,隋朝“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皆充满”。(如下图)
材料三 (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辩兴亡第三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据材料指出隋朝仓储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唐太宗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
历史参考答案
C 2.C 3.B 4.D 5.D 6.D 7.A 8.B 9.A 10.C 11.C 12.D 13.A 14.D 15.D 16.B 17.A 18.B 19.D 20.C 21.D 22.A 23.B 24.B 25.A 26.B
27.(1)制度:郡国并行制。
影响:积极作用:适应了西汉初年政权基础不稳固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消极作用:随着势力强大,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2)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