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7 07:29:44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华夷理论,对汉魏六朝的华夷理论有所继承,但更主要的是有新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突破了以往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从而提出了“胡越一家”、对华夷“爱之如一”的崭新华夷观。与此相联系的是唐王朝所执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的记载,东突厥战败后,朝廷上下就怎样安置突厥族居民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多数大臣主张把降服的突厥族居民,“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令温彦博主张“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策之善者也”。
贞观四年(630)朝廷大臣关于如何安置降伏的突厥族居民的大辩论,可知实行怎样的国家政体和民族政策,两种不同思想、政见的斗争,一直是很激烈的。温彦博以他正确的华夷观,驳斥并阻止了强令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主体民族按相同比率纳税、离开故地、破坏其本民族聚居状态的动议,捍卫了地方最高政权二元格局的政治制度,是维护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恶劣事件之所以很少发生,与开明大臣的力排众议和开明君主的英明决断,是不无关系的。
在唐王朝,不仅提出了华(主体民族)夷(非主体民族)一家、一体的理论,而且根据这一理论所制定的开明民族政策,亦被唐太宗、唐玄宗出色地付诸实践,成就了中华民族史上少见的盛况。
唐太宗在他的治国实践中,确实履行了他所说过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的承诺。唐太宗逝世时,阿史那杜尔等人悲痛万分,请求“杀身以殉”。这就足以表明,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不仅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而且增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
唐太宗死后,根据他的遗嘱将颉利等各族酋长14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无疑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一座丰碑,标志着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深受中华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拥护。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死,“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翦发、赘面、割耳,流血洒地”。
唐王朝的开明民族政策,在唐玄宗时期亦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贞观、开元年间大量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国家文武要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唐太宗、唐玄宗期间,确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摘编自黄松筠《华夷理论演变与中华民族形成》)
材料二: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的华夷理论是在汉魏六朝华夷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唐王朝执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上。
B.在怎样安置突厥居民问题上,唐代朝堂开展了激烈的大辩论,最终因少数大臣的力排众议,才避免了恶劣事件的发生。
C.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
D.华夷理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历史表明唐代的华夷观至今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提及唐太宗,他是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以德治国,不采用武力来巩固统治。
B.中书令温彦博主张“请准汉武故事”,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也是相对开明的。
C.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证明了唐太宗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决策英明并深受拥戴。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主体民族执政者没有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等思想。
3.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4.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砚记
梁晓声
他成了林学院的新闻人物。
本班同学、外班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纷至沓来。晚上九点半,宿舍又来了一拨。
“郑小松,你有块什么砚 叫我们观赏观赏!”
他愈坚藏不示,人们愈感到未睹为憾。其实他们的好奇心更偏于另一方面——据透露,郑小松那块砚与院长汪一伦有不寻常的关系。汪一伦的名字,在毕业分配的前夕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小松,如果别人没有权利看那块砚,我,有没有这种权利呢 ”说话的是汪一伦的女儿汪萍。
郑小松沉吟半晌,默默地拿出布包,默默地放在桌上,默默地去掉包布,一层,二层,三层。
此砚果不寻常!它有扇面般大小,一寸许厚,呈双龙护月型。砚面光润莹洁,刀法挺秀有力。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汪萍不禁“呀”了一声。
所有人都围拢上前。汪萍问道:“这块砚,是怎么落在你手里的 ”
郑小松犹豫片刻,讲出一段事来。
十三年前,兴安岭某林场一个伐木队里增加了一个人,劳改分子。伐木队长对他手下说:“此人一有空闲,就坐下看书。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
一头熊,闯进伐木人的房子。炕上正熟睡一个孩子。熊,就卧在那孩子身边……
所有人都慌了手脚。伐木队长找来一杆猎枪,从窗口偷偷伸进去……“慢!”有人制止,“如果你打中了它,却打不死它呢 ”说这话的是那被改造者。
“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将孩子抱出来 ”
“进屋里去 ”伐木队长反问,“谁 ”
“我。”那劳改分子,闪身进屋去了。外面的人,都捏两手冷汗。伐木队长瞄着那只熊,眼一眨也不敢眨……
孩子,终于被从屋里抱出来了……
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挂住。这同开山炸石的人碰上了“哑炮”一样。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挂住的险情。他找准了第三棵树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突然刮起一股山风。好疾!好猛!他猛听一声大喝“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凌空砸下来!他还没有作出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
参天大树轰然倒下 树干下,压着伐木队长
半月之后,他离开了大森林。来向伐木队长的妻儿告别。
“你们母子艰难。我只有这块砚,你们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能顶三年二载的衣食。”
伐木队长的妻子坚拒不受。最后他说:“就算我将这块砚寄托给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着这块砚去找我。”
郑小松讲到此,又沉默起来。
汪萍激动地说:“当年那个劳改分子,就是我父亲汪一伦。如果我没猜错,那个伐木队长,就是你父亲!”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3页(共8页)
郑小松无语,默默将那块砚包好,锁了起来。
汪萍接着说:“这是一块安徽歙砚。我家祖辈相传。这砚,是我父亲的珍爱之物啊!”
星期一,郑小松被韩文琪强拉硬拽到了 “北来顺”饭庄。韩文琪替郑小松满上了酒,话题转到了他们所面临的个人大事——毕业分配。
“你听说没有 咱们班上有两个去北京的名额,林业部!”
“是吗 ”
“千真万确!”韩文珙又替他满上了酒,“你愿不愿意被分配到北京去 ”
“愿意,就能去的么 ”
“能!”韩文琪回答。
“你拿着那块砚,去找汪院长……他能不出力吗 ……我希望……不,我求你,能不能在汪院长面前,也给我说上一句话 ……”
郑小松慢慢地站起了身。
“对不起,我……有点醉了!”他大步离去……
四年前,他以刚达到分数线的考分被林学院录取了。这对于他,很难很难了。
为了买到一套英语自学教材,他偷偷搭上林区的运木火车进城,差点冻僵在圆木和车皮之间的空隙里。
他十七岁就成了伐木队的临时工。他得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双目失明的妈妈……
四年来,他的成绩册上,记录最多的是“优秀”。
他也想到了,父亲当年和汪院长,怀着美好的憧憬,怎样谈论大森林的明天和后天。
此时,院长汪一伦也还没有休息。
“你今天为什么不把他请到家里来 明天,你要以我的名义……不,我要亲自把他请到家里来!”老院长显得那么激动!
女儿吞吞吐吐地说:“爸爸,如果……如果他向您提出超出您个人能力的要求呢 ……”
“哦 ……”老院长不禁一怔。自从他官复原职,上门找他的人还少么 他们向他提及他受到迫害时他们对他的种种恩德……向他要求种种回报……他尽力地报答他们。当年,他孤胆救婴,没有恐惧过那林中猛兽。如今,他却有点怕人……
“爸爸,他如果提出毕业分配的要求,按政策,我是可以留在城市的。我……我顶替他,自愿到林区去!”
多好的女儿啊!老院长回答:“明天,你还是要把他请来。”
第二天,院长的女儿,一路无言地把郑小松带回家中。
当她从自己房间的窗口终于发现郑小松出现在马路上时,便迅速来到了客厅。那块家传古砚,放在写字台的正中。
老院长肃然地说:“他母亲害眼病时,有人给价三千元,他们没有卖。他母亲说,受人之托的东西,是要归还的 ”
“那,他为什么四年来……”
“他原想毕业之后再归还的。”
“他向您提出了 ”
“他仅请求我给他写几个字,留作纪念。”
“我,给他写了蔡襄赞古砚的诗: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
毕业方案公布时,汪萍的名字和郑小松并列在一起。他们自愿到林区去了……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4页(共8页)
(选自《梁晓声文集·短篇小说》,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一伦离开农场时,去向伐木队长妻儿告别,并把身上唯一值钱的物品——自己珍爱的古砚留给他们,可见他是一个知恩重情的人。
B.韩文琪为了毕业分配的事,请郑小松吃饭,求他在汪一伦面前替自己说好话,看来他如同郑小松一样重视这块砚与汪一伦的关系。
C.小说使用反复手法描写郑小松出示古砚的过程,“默默地”既渲染出现场气氛,放慢叙述节奏,又凸显郑小松当时为难的心理。
D.小说插叙郑小松艰难苦涩的少年生活、来之不易的优秀成绩以及伐木队长对林场未来的憧憬,既丰富了情节,又为下文做铺垫。
6.小说在讲述故事时,多次运用前后照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郑小松成绩优秀,父亲和汪一伦又有过命的交情,在毕业分配时去找汪一伦帮忙似乎合情合理,但情节上没有让郑小松这么做,这样安排有什么文学效果 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 《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①,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⑥;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志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生愧辱哉!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天机:此处指自然之性,灵性。 ②素业:清素之业,即士大夫所从事的儒业。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5页(共8页)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商贾则讨论货贿 贿:贿赂。
D.伎艺则沈思法术 沈思:潜心钻研。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B.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C.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D.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驽马”是指劣马,与“骐骥”相对。马驾车行一日的路程为一驾。
C.《论》,指《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共二十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D.“一阶半级”中,“阶”指官阶、品级;“级”指等第,特指官爵的品级。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指出君子的天性是善的,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众人,是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在“积善”中达到“成德”的境界。
B.《颜氏家训·勉学》选段中,颜氏认为任何一个人在学习时,都必须先立志,志向是否远大,是学习能否获得成效的前提。
C.《劝学》善用比喻阐述道理且形式多样:有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也有将两种相反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
D.《颜氏家训·勉学》选段中,作者用对比、比喻的方法嘲讽了当时士族子弟们因不务学业而在各种场合出现的丑态,从而论述了“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的重要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6页(共8页)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门见山,塑造了一个正在打枣吃的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B.妇人打枣时总有一种恐惧心理,是无奈于自身的贫困潦倒。
C.诗人担心妇人多事,因为她已经让吴郎心生防备,插上了疏篱。
D.全诗措词委婉,入情入理,虚词的转接,化呆板为活泼,耐人寻味。
14.诗歌蕴涵了诗人杜甫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 , ”道出了生活之苦和国难家愁。
(2)曹操在《短歌行》中用“ , ”两句,将《诗经》中女子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谢灵运曾经在天姥山住过,如“ , ”两句,即是证明。
(4)《荀子·劝学》中,“ , ”两句,重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对于君子的重要性。
(5)《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用“ , ”两句,意在说明自己的本性与官场行事作风之间的矛盾。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6-18题
1937年,一位法国记者在延安采访时发现,医生傅连暲竟放弃每个月400银元的高薪加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被誉为“红色华佗”。傅连暲作出看似 的选择,正是因为他发现,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
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长征途中女红军“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是因为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焦裕禄忍着剧痛坚持工作,是因为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钟南山无畏“逆行”,是因为他认定“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一部百年党史,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赞歌。因永葆赤子之心,这个时代先锋有了 的制胜法宝;因砥砺复兴之志,这个民族脊梁有了 的动力源泉。
为了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正确,不得改变原意。(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7页(共8页)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黏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约有500种。在它们的生活史中 ,①,另一段时间是植物性的。黏菌的大多数种类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的地方,多在腐木、落叶或其他湿润的有机物,只有几个种寄生在经济植物上,危害寄主。
这些魔幻小精灵身材娇小玲珑、体态多样,却因为太小(只有1-2毫米)不容易被人发现,所以它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走进大众的视线。在微距离镜头下,黏菌的形状与形象也是多元。② ,有黄绿色、巧克力色、姜黄色、橘色、白色、黑色等,形状各异,有鹿角状、长绒球状、珊瑚状、黏球状、长条状、杯状、半个柠檬状,灯泡状等。它们既奇葩又好看,生物学家把这一“四不像”生物,直接归到了原生生物界,单列一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请根据文段内容的提示,为“黏菌”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在母校2022年开学典礼现场演讲时分享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三个是“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我们怎么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呢 ”她给出的答案中有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即使我们再平凡,我们也是限量版。”
以上材料对我们高中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学科 试题第8页(共8页)2022学年第一学期湖州市三贤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3分) B 并非“因少数大臣的力排众议”,而是“开明大臣的力排众议和开明君主的英明决断”。
2.(3分)A “不采用武力来巩固统治”错误,原文“很少动用武力”,另外“对征服或主动降服”来看,就
有“武力征服”
3. 材料二第一句话先提出观点,然后再具体阐述(2分)。具体阐述时,先从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
角度阐述唐太宗的做法(1分),再以“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为例,进一步阐释做法与作用,从而印证观
点。(1分)(共4分)
4. 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思是各民族要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欣赏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就能展现一个多元的世界,多彩的
文化。②唐王朝的正确华夷观及开明的民族政策,就是建立在尊重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风俗文化基础上的“美
人之美”生动事例,而唐王朝的繁荣强盛也正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华夷一家的有力证明。(能够解释费
孝通的观点3分,结合材料谈3分,共6分,酌情给分)
5. B (“看来他如同郑小松一样重视这块砚与汪一伦的关系”不准确,两者重视的含义不同。)
6. ①郑小松拿出的砚不同寻常与汪萍说“这是一块安徽歙砚。我家祖辈相传。”以及“这是父亲的珍爱之物”
前后照应,使故事结构更紧凑,体现了砚的珍贵,侧面凸显了郑小松一家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②汪一伦到了
农场坚持看书的行为与离开农场时拿出珍藏的一方砚台相呼应,强化了汪一伦知识分子身份,使汪一伦成为院
长更合理;③伐木队长和汪一伦憧憬林区的明天与二人的后代主动到林区工作呼应,升华主旨,子承父志,为
林区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 (找出任意两处并分析,每点3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
给分。)
7. ①可以凸显人物形象,郑小松一直秉持依靠个人奋斗勇敢面对未来的信条; ②情节发展更加符合曲折生动,
郑小松要秉承父亲的愿望建设林区;③主题表达上,作者意在表现施恩不图报,如果郑小松找汪一伦帮忙则不
利于表现主题。(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三点给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8. C 贿:财物。
9. B
10. C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11. A 荀子的主张是“性恶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
12. (1)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4分,采分点:“假”“水”“绝”各1分,句意1
分。)
(2) 有见识的旁观者,(都为他羞愧,)恨不能替他钻入地下。(这些人)为什么当初舍不得用几年的时间去勤
奋学习,却要终生蒙受羞辱呢?
(4分,采分点:“识”“其”“何惜”各1分,句意1分。)
13.C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指多心,或过虑。五六两句指的是,
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14.①对穷苦人处境的同情体谅;②委婉点醒、启发吴郎,表现对吴郎的理解与用心;③指出广大民困穷的社会
根源在于官吏们的剥削和长期的战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与社会现实的不满。(6分,每点2分)
15. ①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③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6.不可思议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三个成语意思分别相近即可)
17.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
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搭配不当,应改为“以……为切入点”;二是成分赘余,
“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去掉“可以”;三是成分残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缺宾语,应加上“要
求”。每改出一处给1分,改出三处且语句通顺给4分)
18.①三个事例以时间顺序排列构成排比,更强调了中共产党人勇担使命的精神,体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对“初
心”“使命”的坚定践行。(3分)②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利于抒情。(2分)(共5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酌情给分。)
19.(1)①一段时间是动物性的 (2分) ②其色彩斑斓(2分)
(2)黏菌是一类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地方的(1分)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1分)色彩斑斓、体态多样的
(1分)不易被人发现的微小生物(1分)。(共4分)
20.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提示:作为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性作文题,首先需要把握情境。针对开学典礼现场演讲中的一个
问题“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我们怎么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呢?”答案“我们每个人
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即使我们再平凡,我们也是限量版”这关键句,同样引发高中生思考。立意
可以是: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与美好未来;平凡不代表人生失却精彩,在未来世界与
社会竞争中,我们要创造精彩,给世界以美好;独一无二的人生,创造独一无二的精彩,即使平凡也要创造
美好未来等。
说明:(1)所写内容要在情境范围内,对其关键句的内涵可进行辩证思考。
(2)基准分42分
附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平常的百姓呢!这类事在经籍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
能一一列举,姑且举一些近世最紧要的事例,来启发开导你们。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接受教育
的。他们中学得多的,已经学到了《礼经》《春秋三传》;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待到举行冠
礼、成婚的年纪,体质、性情已逐渐定型,更要利用他们的灵性,加倍地对他们进行训导教诲。他们中那些有志
向的,就能经受磨炼,成就清素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则从此懒散、懈怠起来,便成了平庸之人。人生在世,
应当从事一项职业:当农民就要盘算核计耕种庄稼,做商人就要商谈买卖交易,当工匠就要致力于制作各种精巧
的器物,当艺人就要潜心钻研技艺,当武士就要熟习射箭骑马,当文人则要讲谈议论儒家经书。 我经常见到一
些士大夫,不屑于务农、经商,又缺乏从事手工、伎艺的本领;让他射箭,连一层铠甲都不能射穿;让他动笔,
只会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吃饱喝足,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虚度一生。还有的人只是凭借祖上的荫庇,谋
得一官半职,就自以为满足,全然忘记了研习学业;一旦遇上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无所知,
如同坠入五里云雾之中;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他却像嘴被塞住一样,低头不语,
或者就是打呵欠,伸懒腰而已。有见识的旁观者,(都为他羞愧,)恨不能替他钻入地下。(这些人)为什么当
初舍不得用几年的时间去勤奋学习,却要终生蒙受羞辱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