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这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已”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关系的亲疏是由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疏决定的,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
B. 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洋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
C. 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D. 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 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先生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 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 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
A. 入则孝,出则悌。
B.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C.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并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这个女孩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 ”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地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足,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节选自《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改动)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火车进站这个特殊景象为中心画面,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站前的好奇和热情期待,蕴含了原始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惊奇、激动、喜悦、向往。
B. 小说写香雪爬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既表现了封闭环境中的香雪淳朴中也有虚荣,又突出了她追求现代文明的自尊、执著和勇敢的性格。
C.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执着追求,象征封闭、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人格平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 香雪通过换取铅笔盒的过程,重新认识了养育她的山谷,“台儿沟一定会‘这样的’”,坚信这里将变得交通顺畅,开放进步,人们将更加自信自尊。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全方位展开叙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B. 小说捕捉了几个比较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文字淡雅,笔调清新。
C. 香雪暗夜独行时,环境随香雪的情绪而色调柔和,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情景交融,呈现出诗化的意境美。
D. 小说运用象征,火车虽在台儿沟只停一分钟,但却隐喻中国正发生现代化转折和它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意义。
小说结尾的“哦,香雪!香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美国作家称赞这篇小说表达了“一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请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四十余万,秦兵遂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新垣衍曰:“先生助之将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新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鲁连曰:“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于是平原君乃置酒,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B.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C.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D.是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安釐王,战国时魏国国君魏圉,安釐是其谥号。在位期间,多次征伐周边国家,兵威布于天下。
B.梁,战国后期,魏国为遏制赵国与韩国的崛起,参与中原争霸,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因此魏国又称梁国。
C.无忌,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与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秦国武安君白起并称“战国四公子”。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仲连为人高义,解赵国危难。鲁仲连本是齐国人,在赵国游览,他虽非平原君门客,却主动挺身而出,救赵国于危难。
B.鲁仲连不畏强权,义不帝秦。鲁仲连不惧虎狼之秦,与平原君直接展开激烈争辩,极力言说不能尊秦国为帝,并成功说服了平原君。
C.鲁仲连因势利导,说服新垣衍。他先言明自己宁死不愿意做秦国的臣民,愿意游说各国帮助赵国,并从魏国安危来说明不尊秦为帝的原因。
D.鲁仲连不慕名利,拒绝封赏。他慷慨陈词,说服了新垣衍尊秦国为帝的念头,使得赵国免于被灭国,却不接受封赏,辞别而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听了鲁仲连的言论,为什么秦军却军五十里呢?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 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 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 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6.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
(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倾向于遵循相互间“__________”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互惠效应。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这主要源于互惠效应具有进化上的适应性——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可能生存下来的人,是我们那些能与邻居互利默契、守望相助的祖先。
有研究认为,之所以人类会进化出感激与内疚这两种情绪,目的是为了让互惠效应发生作用。具体来说,他人的恩惠会让我们心怀感激,从而产生适时予以报答的激励。如果没有做到__________,一种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的内疚感就会__________。互惠效应如此强大,甚至成为引导他人按照有利于引导者的方式行事的一种有效策略。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商家们经常让消费者免费试吃食物的样品,销售人员总是热情地递上样品。不少人觉得,如果自己最后什么东西都不买,只是把牙签或小纸杯丢进垃圾桶然后__________,那也太过分了。于是,他们往往会从销售人员手中买点什么,即使他们对那种产品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僵桃代李 有来有往 油然而生 扬长而去 B. 僵桃代李 有来有往 自然而然 拂袖而去
C. 投桃报李 礼尚往来 油然而生 扬长而去 D. 投桃报李 礼尚往来 自然而然 拂袖而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研究认为,之所以人类会进化出感激与内疚这两种情绪,原因是因为互惠效应发生作用。
B. 有研究认为,人类之所以会进化出感激与内疚这两种情绪,就是因为互惠效应会发生作用。
C. 有研究认为,人类之所以会进化出感激与内疚这两种情绪,目的是为了让互惠效应发生作用。
D. 有研究认为,之所以人类会进化出感激与内疚这两种情绪,就是因为互惠效应会发生作用。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B.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C.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D.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21-22小题。
今天,无论我们生活在麦田还是摩天大楼之间,乌鸦都是一个更能引起共鸣的象征:① 。根据一项研究,科学家已经破译出短嘴鸦的23种不同叫声。智力的另一个标志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乌鸦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数代同堂的大家庭,至少以一对繁殖期的乌鸦为中心。因此,古埃及人认为乌鸦是家庭和谐的典范。
在20世纪以前,全球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属于农村,人们时常会看到乌鸦啄食动物尸休。吃腐肉导致乌鸦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与死亡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地方的传说都使它们成为生者的导师和死者的向导。
从中国人到平原印第安人的各种文化中,②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有时被称为“数乌鸦”的做法,看到鸦科鸟类从头顶飞过时计数,将看到的乌鸦数量与命运联系起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长单句概括文段大意,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这其中,“劳动精神”是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时刻受劳动精神的驱使,完成难以忘怀的事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许多令人称道的奇迹,背后总有一种劳动精神作为支撑。
对于“劳动精神”,你有何感悟与体会?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1.D 2.B 3.B
4.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展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5.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差序格局的特点:
①伸缩性:以己为中心,是动态变化的,不断向外扩展的,依中心势力厚薄确定范围大小;
②等级性:注重人伦,有等差次序,有严格的伦理界限,与礼治秩序关系密切;
③壁垒性(或排外性):依据与“己”关系的亲疏远近配置资源,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壁垒。
6.B 7.A、
8.(1)结构上,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2)内容上,是人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呼,也是作者对香雪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3)手法上,反复呼告,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4)主题上,深化主题。古老的大山终于被现代文明所唤醒,热切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9.(1)改革开放前山村的封闭落后,山外的文明与进步;
(2)山里姑娘具有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
(3)封闭落后的山区青年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新生活的追求;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5)这种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必经过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都能认同小说传达出的这种精神追求。
10.A 11.C 12.B
13.①那个秦国,是一个抛弃礼义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势役使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②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
14.①鲁仲连义正词严拒绝尊秦国为帝,鼓舞了赵国军民士气;②鲁仲连计划联络梁、燕、齐、楚四国合众抗秦,使秦军有所忌惮。
15.D
16.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17. (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C 19.D 20.A
21.①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言能力
22.乌鸦都被认为能够预言命运、乌鸦因与多种文化中的不少传说和认识有关而成为一个更能引起共鸣的象征。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