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11000—8600年前)出土的红衣夹炭陶的胎体内有明显的谷壳,在红烧土中也发现有炭化的稻壳和叶片,经鉴定,这些炭化谷物部分属野生稻,部分是人工栽培的热带型粳稻。据此可推知,当时我国先民( )
A. 实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B. 彻底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
C. 生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
D. 已满足了自身对食物的迫切需求
2.下图是 1963 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 122 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 ( )
统治的地域中心
汉文化影响范围
封建政权的称谓
D. 中华民族的总称
3.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 )
A.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
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D.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4.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5.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
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
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6.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7.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休屠等部。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导致王国问题反复出现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消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D.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8. 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 )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9.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11.公元529年,南朝人陈庆之北上洛阳后写道“自晋宋(南朝)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造成洛阳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C.政局稳定文化繁荣
D.均田制在全国推广
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13.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14.唐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实质是( )
A.民族矛盾的激化 B.朋党之争的结果
C.宦官专权的影响 D.藩镇割据的延续
15.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这些成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6“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7. 《辽史·百官志》载:“辽初官职,多由帐院所选,不设科举保荐之法。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太宗兼治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材料表明,辽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笼络统治北方汉民族的需要
B.治理燕云十六州的需要
C.借鉴中原农耕文明的需要
D.建立蕃汉二元体制的需要
18.有学者指出,元代“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该学者意在强调元代行省( )
A.性质上的双重性
B.职能上的单一性
C.管理上的复杂性
D.治权上的完整性
19.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
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积极倡导功利主义
20.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奉行以孝立国
B.倡导家国一体
C.认同中华文化
D.推行移风易俗
21.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 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 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
A.安史之乱的危害 B.文学体裁的演变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制度的沿革
22.《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写道:“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主流。”导致这“主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雇佣关系的产生
C.理学思想的衰落
D.君主专制的加强
23.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2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明清之际的活跃儒家思想( )
A.未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产物
D.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22分,27题12分。)
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五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杨炎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及其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8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2分)
(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4分)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二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中华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的。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秦汉以后,大量的古代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人融合,并把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当代的中原文化与古代的中原文化完全不同,其原因是融入大量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文化交流,周边各族的文化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张骞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物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增加了中原人民的财富。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分类与民族认同》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A C B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D D D A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A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22分,27题12分。)
25.(1)察举制:品行学问(才德);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
(2)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选拔机会。
(3)三省六部制;审核诏令,不妥驳回。
(4)制度:租庸调制;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26.(1)信息:图一:铁农具的使用;图二:井田制废除,授田于百姓。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2)信息:西汉时,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北方;从唐到宋南方人口数急剧增长,而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南方人口数已经超越北方。
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等。)
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
27.
示例一
论题:各民族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
论述:中华文化在民族交融的关键阶段汲取并吸收各民族文化因子,进而推动自身文化的繁荣。魏晋时期,各民族政权不断更迭,北人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的提高﹐也促进了南部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隋唐两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医药书籍,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蒙古的统一,更加推动了汉、蒙古﹑畏兀尔等民族的长期相处,一方面深受中原典章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如行省制的创立也推动了华夏制度文化的发展。总结: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周边各族与中原民族文化的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示例二
论题: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戎狄蛮夷在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为以后国家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秦王朝的建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语、用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准噶尔部分裂势力的彻底击败,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等措施不仅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民族的民族认同,对稳定局势,奠定中华民族基本格局有深刻意义。
总结: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提升,这对促进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有很大推动作用。
(注: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