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12-01 15: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1.1三角形的边
活动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读中学】阅读课本P2页“思考”以上的内容.
要求:请将看到课本中的重点概念做上记号,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 【习中学】
1.做课本P4页练习1.
2.(1)△ADC的三个顶点分别是 ,
三个内角分别是 ;
(2)∠B是哪些三角形的内角; ;
(4)AE是哪些三角形的边: ;
(5)∠B是△ABC,△ABE、△ABD中 , , 边的对角;
(6)AC分别是△AEC,△ADC,△ABC中∠ ,∠ ,∠ 的对边.

活动二: 三角形的分类
1.【读中学】
阅读课本P2“思考”至P3的内容,请将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自己看懂例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要求:请将重点内容做上记号,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习中学】
1.下列说法:(1)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等边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4)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其中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 已知三角形ABC三边a、b、c满足(a﹣b)2+|b﹣c|=0,则△ABC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不等边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活动三:三角形三边关系
1. 【读中学】阅读课本P3页 探究以及例题.
要求:请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做上记号,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 【习中学】
1.课本P4练习2
2.课本P8习题11.1,第2、6、7题
【当堂检测】
1.如图所示:
(1)图中共有 个三角形;
(2)△ABE的顶点是 ,三个内角是 ;
(3)∠B是哪些三角形的内角; ;
(4)AC是哪些三角形的边: ;
(5)∠B是△ABC,△DBC中 , 边的对角;
(6)AC分别是△AOC,△ADC,△AEC,△ABC中∠ ,∠ ,∠ ,
∠ 的对边.

第1题 第2题
2.已知△ABC三边a,b,c,满足(a-b)(b-c)=0,则△ABC的形状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不等边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求x的取值范围.
4(1)等腰三角形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8,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已知,三角形三边的比是3:4:5,且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的差是4,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
5.四边形ABCD是任意四边形,AC与BD交点O.求证:AC+BD>(AB+BC+CD+DA).
证明:在△OAB中有OA+OB>AB
在△OAD中有 ,
在△ODC中有 ,
在△ 中有 ,
∴OA+OB+OA+OD+OD+OC+OC+OB>AB+BC+CD+DA
即: ,
即:AC+BD>(AB+BC+CD+DA)
【拓宽延伸】
1.若a,b,c是△ABC的三边的长,化简|a﹣b﹣c|+|b﹣c﹣a|+|c+a﹣b|.
2.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5cm和7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
如果第三根木棒的长为偶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
3.如图所示,P是△ABC内一点,连接PB、PC,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
4.原三角形如图,如图1,原三角形内部有1个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3个三角形;
如图2,原三角形内部有2个不同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5个三角形;
如图3,原三角形内部有3个不同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7个三角形;…以此类推,
原三角形内部有n个不同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 个三角形.
5.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x,x,24﹣2x,
(1)求x可能的取值范围;(2)如果x是整数,那么x可取哪些值?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11.2.3三角形的稳定性
活动一:三角形的高
1.【读中学】阅读课本P4页三角形高的定义的部分,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做上记号,
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 【习中学】
1.作出下列三角形三边上的高:
(1) (2) (3)
(1)上面第1图中,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则∠ADC=∠ = °.
(2)归纳:①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 点;②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三角形的 ;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于三角形的 ;④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三角形的 .
2.课本P9页 习题11.1 第8题
活动二: 三角形的中线
1.【读中学】阅读课本P4,中线与三角形重心的部分,将主要内容做上记号,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习中学】
1.如图,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已知AB=5cm,AC=3cm,
求△ABD与△ACD的周长之差为 cm.

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BC、AD的中点,S△ABC=4cm2,求S△ABE.
活动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读中学】阅读课本P5页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做上记号,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习中学】
做课本P8页“习题11.1”第9题
活动四:三角形的稳定性
1.【读中学】阅读课本P6-7页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内容,将主要内容做上记号,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 【习中学】
1.课本P7页“练习”.
2.课本P9页“习题11.1”,习题11.1,第10题.
3.课本P5页练习1、2.
4.课本P8页第3、4题.
【当堂检测】
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由AB,BC,DE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B.
图乙,已知∠BAD=∠CAD,则射线AD是△ABC的角平分线
 
C.
图丙,已知点D为BC边上的中点,则射线AD是△ABC的中线
 
D.
图丁,已知△ABC中,AD⊥BC于D,则线段AD是△ABC的高线
2.如图,△ABC的角平分线AD、中线BE相交于点O,则①AO是△ABE的角平分线;②BO是△ABD的中线;③DE是△ADC的中线;④ED是△EBC的角平分线的结论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第4题 第5题
3.如图,AD、BE、CF是△ABC的三条中线,若△ABC的周长是 cm.则AE+CD+BF= cm.
4.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是 ;(只填图形序号)
 
5.△ABC的边BC上的高为AF,AC边上的高为BG,中线为AC,已知AF=6,BC=10,BG=5.
(1)求△ABC的面积; (2)求AC的长;(3)说明△ABC和△ACD的面积的关系.

6.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BD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6两部分,求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拓展延伸】
1.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中线.(1)在△BED中作BD边上的高,垂足为F;
(2)若△ABC的面积为40,BD=5,则△BDE中BD边上的高为多少?(3)过点E作EG∥BC,连接EC、DG且相交于点O,若S△ABC=a,S△COD=b,求S△GOC.(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探索在如图(1)(2)(3)中,△ABC的面积为a.
(1)如图(1),延长△ABC的边BC到点D,使CD=BC,连接DA.若△ACD的面积为S1,则S1=__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1) (2) (3)
(2)如图(2),延长△ABC的边BC到点D,延长边CA到点E,使CD=BC,AE=CA,连接DE.若△DEC的面积为S2,则S2=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并写出理由;
(3)在图(3)的基础上延长AB到点F,使BF=AB,连接FD,FE,得到△DEF(如图(3)).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3,则S3=__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11.2.1三角形的内角
活动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1.【读中学】 阅读课本P11到P12例1上面的,体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想,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导中学】
3. 【习中学】
1.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B,∠BAC和∠C是它的三个内角.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后,我们可以用几何推理的方法去证明“三角形的内角的和等于180°”.请在以下给出的证明过程中填空或填写理由.
         
证明:如图2,延长BA,过点A作AE∥BC.
∵AE∥BC(已作)
∴∠1=∠ ,( )
又∵AE∥BC(已作)
∴∠2=∠ ,( )
∵∠1+∠2+∠BAC=180° (平角定义)
∴∠B+∠C+∠BAC=180° ( ),即,三角形的内角的和等于180°.
2.课本P16,习题11.2,第1题
活动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何应用
1.【读中学】阅读课本P12页“例1”,按要求做标记、整理笔记.
2.【导中学】
3.【习中学】
1.课本P13页练习1.
2.课本P16-17页“习题11.2”第3题、第9题.
活动三: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读中学】
阅读课本P12页“例2”,例2,按要求做标记、整理笔记页
2.【导中学】
3.【习中学】
1.课本P13练页习2
活动四: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读中学】
阅读课本P13-14中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按要求做标记、整理笔记.
2.【导中学】
3.【习中学】
1.课本P14页练习1,练习2
2.课本P16页“习题11.2”第4题,第10题.
【当堂检测】
1.课本P17页“习题11.2”第7题
2.课本P28-29页“复习题11”第6、7、8、11、12题
【拓宽延伸】
如图,△ABC中,BP、CP分别是∠ABC与∠ACB的平分线,BP、CP交△ABC内一点P.
(1)当∠A=50°时,求∠P的度数;
(2)当∠1=∠ABC,∠2=∠ACB时,你能说明∠P=90°+∠A成立吗?
(3)当∠1=∠ABC;∠2=∠ACB时,猜猜看:∠P与∠A又是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4)当∠1=∠ABC,∠2=∠ACB时,再猜猜,∠P与∠A又是什么关系?请直接写出∠P与∠A的关系式是: .

11.2.2三角形的外角
活动一: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
1.【读中学】
阅读课本P14到P15例4上面,请将重点内容做上记号,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导中学】
3.【习中学】
1.如图所示,过点C作CF∥AB,且△ABC的一边BC延长到D,得到∠ACD,∠ACD为△ABC的一
个外角,请问:
(1)∠ACD与∠ACB有什么关系;
(2)∠ACD与∠A、∠B有什么数量关系与大小关系?
解:(1)∠ACD与∠ACB的关系是互补,即∠ACD+∠ACB=;
(2)由题目已知有∠ACD=∠A+∠B
因为CF∥AB
所以∠1= ;( )
∠2= ;( )
因为∠1+∠2=∠ACD;
所以∠ACD= + ;( )
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的两个内角之和,且三角形的一个外角 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2.做课本P15页练习.
活动二: 三角形外角的应用
1. 读中学】阅读课本P15,例4,按要求做标记、整理笔记.
2.【导中学】
3.【习中学】
1.做课本P17页,第5题、第6题,第8题、第11题.
【当堂检测】
1.如图,x=______.
2.如图,于,,,那么= ,= ;

第1题 第2题
3.△ABC的三个内角度数之比是2:3:4,求它们对应的外角度数之比为____ __.
4.已知如图,∠A=32°,∠B=45°,∠C=38°,则求∠DFE的度数为____ __.

第4题 第5题
5.如图所示,AE∥BD,∠1=95°,∠2=28°,求∠C的度数为____ __.
6.如图,D是△ABC的BC边上一点,且∠1=∠2,∠3=∠4,∠BAC=63°,求∠DAC的度数.

7.已知:如图,△ABC中,∠A=70°,∠ABC=48°,BD⊥AC于D,CE是∠ACB的平分线,
BD与CE交于点F,求∠CBD、∠EFD的度数.
 【拓展延伸】
1.如图,AC、BD相交于O,BE、CE分别平分∠ABD、∠ACD,且相交于点E.
求证:.
 
2.如图,在△ABC中,∠A=α.∠ABC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与∠A1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得∠A2; …;∠A2013BC与∠A2013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013,得∠A2013,
则∠A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