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7 08:0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大致的经过、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学生讲述长征故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口头表达及展示自我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述长征故事,感悟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起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中央根据地
湘赣
鄂豫皖
湘鄂边
湘鄂西
川陕
海陆丰
湘鄂赣
左右江
闽浙赣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从表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
2 3 4 5
战略战术
毛泽东
(前三次)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军
指挥者
共产党
兵力
国民党兵力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博古李德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50万
8万
7万
3万
5万
4万
胜利
失败
朱德
周恩来(第四次)
围剿
结果
红军五次反“围剿” 情况对比
问题:请依据材料指出,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答: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保守主义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直接原因)
2、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
原因
(根本原因)
左倾: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红军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中 央
突破湘江
于都
瑞金
遵义













夹金山
冲破四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强渡乌江
前期路线及重要战役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内容:
时间:
地点:
贵州遵义
1935年1月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
损失惨重,濒临绝境
纠正军事错误
改组领导机构
把握主动权,摆脱困境


肯定毛泽东军事主张
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新中国
幼年
成熟
14年
14年
遵义会议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突破4道封锁
★遵义会议
强渡乌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1935.10
中央红军到达
陕北吴起镇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甘肃会宁
四渡赤水
跳出敌人重重包围。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急行军到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攻占天险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吴起镇会师遗址
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
会宁会师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
长征胜利的原因:
①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②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③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
④坚持群众路线,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⑤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新长征精神
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开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遵义
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
意义:1个确立、3个挽救、1个转折
胜利: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长征精神
转折:
纠正“左”的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
课堂小结
1.1935 年 6 月,红四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战士们正在进行( )
A.井冈山会师 B.南昌起义
C.万里长征 D.武昌起义
2.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C
D
课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