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四 文言文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高频题型专项讲解
知识点1 文言实词
技巧点拨
一、双重代入,多角度推断词义
1、双重代入,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双重代入,即将选项中给出的实词含义代入语句中,再把该语句代入相关语段中,然后看翻译是否通顺,以此判断实词含义的正误。
2、多维推断,找准方法确定词义。
(1)联想迁移法。①课内知识迁移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的文言实词,考生要回忆其在哪些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个意思贴近语境,由此推断其在此处的舍义。②双音联想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词来推断。③成语联想法。成语中保留了很多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词义。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3)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分分析法”。
(4)音形替代法。在某个句子中,如果按照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从通假字方面入手,得出词语的意思。
二、 掌握古今异义的四技巧
关注单双音节词语。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多是复音词(主要以双音节词为主)。文盲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节实词,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现错误。
看词语的词义是否转移。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
看词语感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的意思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代入分析。即可以根据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分别进行解释,然后把这两个词的最恰当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要求。
三、多管齐下,辨别真假
代入语境,分析字义。某个字如果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通假字。
把握字音,确定通假现象。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因此,判断通假现象可以从字音的角度分析。
参考字形,定准通“谁”。通假字和本字,像一对李生兄弟,相像才能“通假”。
知识点2 文言虚词
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6个技巧”
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确定。
交换理解法。文盲虚词有时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即给出两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选自课内文章,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考生可以将其中一句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两个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
对称分析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句的关系、搭配习惯及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6、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3 文言断句
技巧点拨 文言断句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考生要正确断句,既要全面理解、透彻分析文章内容,还要通过把握上下文以及词句本身的内容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以此判定语句停顿点的位置。
第二步,先易后难,找标志性词语。先找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如人名、官职名、地名等。
第三步,分析语法,注意文言语句特殊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面要停顿。另外还可以从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句式的角度判定断点。
第四步,通读检验。断句结束后,要通读语句,检验语句是否连贯,看看有没有表达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
知识点4 古代文化常识
技巧点拨 解答古代文化知识题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选项,排除明显错误。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四个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个错误选项,考生通过分析选项表述或联系教材中的知识即能判断正误。
第二步,分析推断,最终确定答案。对一些不好判断的古代文化知识,考生可以通过分析语境和拆分词语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具体方法如下:
①联系教材,注意知识的迁移。从近几年的考情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大多与教材有关,有的直接在课文中出现过,考生要对课文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化知识准确识记。做题时遇到不好判断的知识,可以回想一下其是否在课文中出现过,看看其在选文中的意义是否与在课文中的意义相同。
②分析语境,判断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注重把握具体语境,从相关背景、语句意思等来判断选项所给的解释是否符合语境,上下文的意思是否贯通。
③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古代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这个词语中各个语素的意思能够初步判断这个词语整体的意思。
知识点5 翻译句子
技巧点拨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把握翻译的标准、原则
1、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表现力。对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重“信”“达”两点。
2、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地方,再采用意译。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二、遵循翻译的规范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前要瞻前顾后,弄通文意,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第二步,由点及面,逐项突破。以词语、句式、句意为核心,先字字对译实词,再分析虚词,然后落实句式。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第三步,通读检查,防止错漏。翻译完成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误译、漏译,是不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有没有语病。
三、掌握翻译的“8字诀"
“留”。即保留文言语句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②朝代年号、道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
“换”。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或古代汉语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注意期译要到位,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调”。即按照现代双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成正常语序,使译文通顺。考生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谦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③主请倒装,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额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实语移到动词成介词之后。
“删”。即把甸中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等删去。
“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文言语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考生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通局。在能译时需要补充成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等。②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等。③数词后面补充量词。④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便”“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认为”等词。如果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影响句意的表达,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用括号括上。词类活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能加括号。
“拆”。遇到复合词时。考生要记得它是两个词的组合,要先将其拆开,再逐个翻译,切忌把它当成一个词语来理解。
“加”。文言文中有很多单音节词,在翻译时要在该词前成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并”。文言文中有些使用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在翻译时要注意适当合并。
知识点6 概括分析文本
技巧点拨 解答概括分析文本内容题
1、整体阅读,把握时间节点。-般来说,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首先会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成长和学习的经历等。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段连綴成文,这些片段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出现,紧随其后的一般都是传主职位的变更、传主在这个职位上所做的事情(比如上书言事、对待同僚的态度及做法、为百姓做的事等),考生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把握,可以更好地梳理文本中与传主相关的事件。最后,介绍传主的享年,有的文章还加以评论。
2、筛选品评语言,确定人物品格。古代人物传记中,会有朝廷、百姓以及传主的同僚等对其的评价。考生在梳理传主的事件时,应注重对传主品格的分析和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把握,比如道过传主自身和身份的错位体现的品格(传主特定的身份。地位决定传主应该做的事情中所体现的传主品格以及传主做的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所体现的品格等);二是文中对传主品评的语言以及传主对自我定位的语言等。
3、比照原文,准确定位。本考点主要以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一般先对人物品格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事例部分往往是对文段中重要语句的翻译或概括。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叙述部分相对应的语句,再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做判断。
4、细致比照,正确抉择。将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进行比照,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有没有颠倒,地点有没有混淆,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选项中对关键词或关键句的理解是否正确等。题型四 文言文阅读(1)——2023届高考语文高频题型专项训练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想坐律令。”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稟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两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贾谊说上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藉田,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太宗孝文皇帝上》)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B.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C.法者/冶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D.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月,古代序数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如《赤壁赋》中“七月既望”。
B.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郡守又称郡丞。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C.高庙,可指宗庙,又可指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文中取后一义,借指汉高祖刘邦。
D.藉田,即“籍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亲自到此田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皇帝重视有识之士,善于纳谏。袁盎劝谏皇帝要坚守君臣礼节,也曾拉着马缰绳对皇帝的冒险行为进行劝阻,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B.孝文皇帝施行仁政,宽厚爱民。他下令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穷困之人;他体恤年老百姓,诏令二千石官员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并对失职者加以责罚。
C.孝文皇帝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当时有人进献千里马,他退还了宝马并给送马人旅费,下诏说自己不接受贡献之物,让全国不要请求前来进献。
D.孝文皇帝重视农业,躬耕垂范。贾谊提出重视积贮,让百姓回归农业、附着于本业的主张,皇帝被他的话打动,亲自耕作来给天下臣民做表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
②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父重荣,晋成德军节度,《五代史》有传。德裕生于真定,未期,重荣举兵败,乳母抱逃水窦中。将出,为守兵所得,执以见军校秦习,习与重荣有旧,因匿之。习先养石守琼为子,及年壮无嗣,以德裕付琼养之,因姓秦氏。习世兵家,以弓矢、狗马为事。德裕孩提即喜笔砚,遇文字辄为诵读声,诸子不之齿,习独异之。既成童,俾就学,遂博贯文史,精于《礼》《传》,嗜《西汉书》。习卒,德裕行服三年,然后还本姓。习家尽以囊装与之,凡白金万余两。德裕却之,曰:“斯秦氏之蓄,于我何有?丈夫当自树功名,以取富贵,岂屑于他人所有耶!”闻者高之。开宝二年,擢进士甲科、归州军事推官,历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知广济军。时军城新建,德裕作《军记》及《图经》三卷,优诏嘉奖。俄改太常博士。八年,通判秦州,就知州事。雍熙初,迁主客员外郎、通判广州,未行,宰相李昉言其有史才,即以本官直史馆。端拱初,改金部员外郎。淳化初,知开封县,会备三馆职,改直昭文馆。三年春,廷试贡士,德裕与史馆修撰梁周翰并为考官,上顾宰相曰:“此皆有闻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狭中,德裕嗜酒,朕闻其能改矣。”遂并赐金紫。俄迁司勋员外郎。至道初德裕宽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德裕性介洁,以风鉴自负。王禹偁、孙何皆初游词场,德裕力为延誉。及领考试,何又其首选。然酣饮太过,故不被奖擢。有集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安德裕传》)
5.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B.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C.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D.至道初/德裕常作九弦琴五弦阮颂以献/上称其词采古雅/至道三年/转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即《礼记》,又称《礼经》《仪礼》,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B.行服,意为穿孝服居丧,古代父母过世后,子女要为其居家守丧三年。
C.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D.金紫,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官服和佩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德裕出生官宦,却被他人收养。他父亲是后晋成德军的节度使,《五代史》有其传记;父亲举兵失败,乳母抱着他逃到水洞中,被抓后为父亲故旧秦习所收养。
B.安德裕博通文史,不喜弓矢之事。他被秦习收养之后,喜欢笔砚,被世代研究兵家之事的秦家孩子看不起,成童时学习诗书,于是博通文史,精通《礼》《传》。
C.安德裕孝顺轻财,受到人们赞赏。他在秦习去世后,为之行服三年,然后恢复本姓,秦家给他的一万多两白银他推辞不要,认为大丈夫应建功立业,受到人们赞赏。
D.安德裕心胸狭窄,却能知错就改。淳化三年廷试贡士,他和史馆修撰梁周翰一起担任考官,皇帝对宰相说:“德裕心胸狭窄,周翰嗜好喝酒,听说他们都改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出,为守兵所得,执以见军校秦习,习与重荣有旧,因匿之。
(2)德裕性介洁,以风鉴自负。王禹偁、孙何皆初游词场,德裕力为延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①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思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 ”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渠魁:首领。
9.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
B.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C.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D.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10.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指封建社会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的表示尊敬的词。如《三国志·先主备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
B.乡,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录取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C.赋即赋税,是中国古代的田地税。我国历史上税收有过各种各样的名称,如租、捐、课、调、庸等等。
D.康熙是清代皇帝玄烨的年号。中国古代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有三人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受牵累致死的县令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为饥寒所迫成为盗贼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的妇女,根据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2)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 ”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梁仆射惔六世孙,后籍襄州。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局,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朱泚乱,浑匿终南山。贼素闻其名,以宰相召,执其子搒笞之,搜索所在。浑赢服步至奉天,改右散骑常侍。贼平,奏言:“臣名向为贼污,且‘载’于文从戈,非偃武所宜。”乃更今名。
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浑独不贺,曰:“此特京兆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帝然之。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
宰相张延赏怙权,嫉浑守正,遣亲厚谓曰:“明公旧德,第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曰:“为吾谢张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卒为所挤,以右散骑常侍罢政事。浑警辩好谈谑,与人交,豁如也。情俭不营产利。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时李勉、卢翰皆以旧相阖门奉朝请,叹曰:“吾等视柳宜城,真拘俗之人哉!”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柳浑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B.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C.玉工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D.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
1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
B.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辟、拜、察、荐、授、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
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带褒贬性质的称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浑淡泊名利,曾弃官归隐武宁山,担任监察御史时,面对同僚的约束,一向放旷豁达的他主动请求外放。
B.柳浑忠于朝廷,朱泚反叛时,不为叛军的宰相之位所动,即使儿子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仍去奉天投奔皇帝。
C.柳浑坚守正义,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众人都祝贺皇帝得到人才,唯独柳浑不祝贺。
D.柳浑为人豁达,他勤俭节约,不置家产,被罢免后仍然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乃还,没有被罢黜的意思。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
(2)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
17.柳浑为什么认为皇帝不应该亲自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毅,字仲雄,东菜掖人。毅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藏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除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武帝践阼,以毅忠赛正直,使掌谏官,纠正豪右,京师肃然。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时龙见武库井中,帝亲观之,有喜色。百官将贺,毅独表曰:“昔龙降郑时门之外,子产不贺。《易》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证据旧典,无贺龙之礼。”诏报曰:“正德未修,诚未有以膺受嘉祥。省来示,以为瞿然。贺庆之事,宜详依典义,动静数示。”尚书郎刘汉等议,以为今龙彩质明焕,示人以物,非潜之谓也,意者大晋之行,戒武兴文之应也,而毅乃引衰世妖异,以疑今之吉祥,毅应推处。诏不听。后毅上言:"必有阿党之臣,奸以事君者,当诛而不诛。”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有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年七十,告老。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陈留相乐安孙尹表曰:“司徒魏舒、司隶校尉严询与毅年齿相近,资涂所经,出处一致。今询管四十万户州,总摄机要,舒所统殷广,兼执九品,主者不以为剧。毅虽身偏有风疾,而志气聪明,一州品第,不足劳其思虑。毅疾恶之心小过,主者必疑其论议伤物,故高其优礼,令去事实,此为机阁毅,使绝人伦之路也。臣州茂德惟毅,越毅不用,则清谈倒错矣。”由是毅遂为州都,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责者始。太康六年卒,武帝抚几惊曰:“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
(节选自《晋书·刘毅传》)
18.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朝鼓吹/将人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B.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C.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D.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1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本意为走上阵阶主位,引申为即位登基,类似表达还有“践极”“践位”。
B.《易》,可作为古代帝王施政之用,也可作为百姓占卜事象之用,儒家重要典籍。
C.告老,意同“悬车”“致仕”,指封建时代臣子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D.清谈,清雅的谈论,文中指士族名流不谈国事,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的言论。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毅受邀担任平阳功曹,考核官吏非常严苛,淘汰官吏百余人,得到百姓称赞,他在三魏一带百姓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太守杜恕。
B.刘毅直言敢谏,引典籍之理反对庆贺龙现井中之事,后来却遭到了尚书郎刘汉等人的非议与责难,武帝最终还是接纳了刘毅的建议。
C.刘毅为人正直,不徇私情,即便妻子做出了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他也绝不姑息,但也正是由于性格因素,他的官职难以晋升至公辅。
D.刘毅严峻刚正,纠正豪右,敢犯亲贵,告老辞官后,朝廷害怕他直言伤人,故意提高优厚之礼,把他搁置起来,不愿给他任职机会。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德未修,诚未有以膺受嘉祥。省来示,以为瞿然。
(2)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为朝野之所式瞻。
22.孙尹认为刘毅仍然堪用的理由有哪些 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其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又效陶潜《五柳先生传》,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文章旷达,皆此类也。会昌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白居易》,有删节)
23.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B.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C.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D.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2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进,现在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也指进步较慢、水平较低的人或集体。文中指后辈。
B.拾遗,古代官职名,意为捡拾皇帝政策或决策的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杜甫也曾任此职。
C.致仕,旧时指新官上任,“致”意思是到达,“仕”意思是“官位”。相当于“下车”“履新”“视事”。
D.居士,旧时对在家信道拜佛的人的泛称,也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白居易用来自称。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聪慧绝人。他十五六岁时就带着自己写的一些文章去拜访生性高傲的顾况,他的文章让顾况折服。
B.白居易才学很高。他文辞富丽,文章旷达,特别擅长写诗,所写诗歌针砭时弊,补政之缺,得到士君子称赞。
C.白居易重视友情。他为元稹被贬屡次上疏,直言极谏;两人虽远隔千里却书信不断,相见甚欢,离别难舍。
D.白居易敢于直谏。他多次上疏直指皇帝荒唐放纵不守法度,执政者无能,治理失当,再次遭到贬谪流放。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2)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
27.白居易为何能“不以迁谪介意”?请概括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今犯法已论”,意为“如今犯法之人已判罪”,句意表述完整,应与下文“而使……”句断开,排除A、C;“其”一般不用于句末,文中“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中的“其”为句首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其前断句,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为: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如今犯法之人已判罪,却还让并未犯罪的犯人父母、儿、兄弟一起连坐,甚至将他们收没为奴婢,朕认为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还是废掉各种收没罪犯家属为奴婢及各种相互连坐的律令吧!
2.答案:B
解析:B.“郡守又称郡丞”错误,“郡守”又称“太守”。按照汉朝制度,郡守下设丞及长史。郡丞是辅助太守的官,秩六百石(太守秩二千石)。《孔雀东南飞》“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之“丞”,即为“郡丞”。
3.答案:B
解析:B.“诏令二千石官员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并对失职者加以责罚”错。根据原文“两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可知,不是二千石长官(郡守)亲自巡视督察所属各县,而是郡守派出都吏(督邮别称)前往,负责巡察。
4.答案:①赐给的物品中,凡是应当赐给粥米的,各县的长吏要亲自检查视察,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赐给不到九十岁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送去。
②平安的日子出行每天可以行进五十里,率军出行就每天只能走三十里。我如果乘坐千里马,能先单独奔往哪里呢?
解析:①禀:赐给、赐予;鬻:粥;者:……的人;阅视:检查视察;致:送去,送达。句子翻译为:赐给的物品中,凡是应当赐给粥米的,各县的长吏要亲自检查视察,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赐给不到九十岁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送去。②吉:吉日,即平安的日子,吉祥的日子,没有征战的日子;日:每天;师:率军;独:单独,独自;安:哪里。句子翻译为:平安的日子出行每天可以行进五十里,率军出行就每天只能走三十里。我如果乘坐千里马,能先单独奔往哪里呢?
参考译文:
评定诛杀诸吕的功劳,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绛侯周勃散朝时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对绛侯以礼相待,甚是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郎中安陵人袁盎劝谏文帝说:“诸吕(吕氏一党)谋反背叛,众臣们一起将吕氏斩杀。那时丞相担任太尉,执掌兵权,才恰好建立了这番功劳。现在,丞相似乎已有骄矜圣上的神色,可您还是谦让着他;君臣都失了礼数,我私意认为陛下不该如此!”以后每次早朝的时候,文帝愈加庄重威严,丞相周勃也就愈加敬畏。十二月,皇上下令说:“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如今犯法之人已判罪,却还让并未犯罪的犯人父母、儿、兄弟一起连坐,甚至将他们收没为奴婢,朕认为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还是废掉各种收没罪犯家属为奴婢及各种相互连坐的律令吧!”皇上下令赈济那些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皇上还下令:“年龄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丝帛和棉絮。赐给的物品中,凡是应当赐给粥米的,各县的长吏要亲自检查视察,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赐给不到九十岁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送去;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让他们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发现有不按照诏令做的给以责罚督促。”当时有人向皇帝进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汉文帝说:“我出行时,前有仪仗的旗子做先导,后有属车跟随做护卫,吉日出行每天可以行进五十里,率军出行就每天只能走三十里:我如果乘坐千里马,能先单独奔往哪里呢?”于是,把马还给了进献者,并给他旅途费用;接着下诏说:“联不接受贡献之物。千万下令让全国不要请求前来进献(贡品)。”文帝从霸陵上山,想要从西边的陡坡奔驰而下。中郎将袁盎骑马上前,与文帝车驾并行,伸手挽住马缰绳。皇上说:“将军害怕了吗?”袁盎回答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座时不靠近屋檐边'。贤明的君主不去冒险,也不祈求侥幸。现在陛下放纵驾车的六匹马,从险峻山坡上奔驰而下,如果马匹受惊,车辆被撞毁,陛下纵然是看轻自身安危,又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皇帝这才停止冒险。贾谊劝说皇上:“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国家积贮了大量粮食而钱财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土地),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则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文帝被贾谊的话所打动,春季,正月,丁亥,下诏举行籍田仪式,皇帝亲自耕作来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九月,皇上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本业,却去从事工商末业,所以百姓生活(或生存)艰难。朕对这种情况很担忧,因此现在亲自率领群臣从事农业耕作,以鼓励百姓务农。”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1)正要出来的时候,被把守的士兵抓到,押着他们去见军校秦习,秦习和安重荣有老交情,于是就把安德裕藏起来了。
(2)安德裕性格耿介,洁身自好,自负有风度,能鉴识人,王禹偁﹑孙何都在词坛崭露头角,安德裕极力赞赏他们。
解析:参考译文:
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父亲安重荣,是晋成德军节度使,《五代史》有他的传记。安德裕出生在真定年间,未满周岁,安重荣举兵失败,他的乳母抱着他逃到水洞中。正要出来的时候,被把守的士兵抓到,押着他们去见军校秦习,秦习和安重荣有老交情,于是就把安德裕藏起来了。秦习早先收养了石守琼,等到年壮的时候没有子嗣,就把安德裕托付给石守琼抚养,于是姓了秦姓。秦习世代研究兵家,把弓箭、游猎作为要事。安德裕孩提时就喜欢笔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其他的孩子都看不起他,只有秦习认为他不一般。年纪稍长时,秦习让他去学习诗书,于是博通文史,精通《礼》和《传》,嗜好《西汉书》。秦习去世后,安德裕守孝三年,这之后恢复了本来的姓氏。秦习家给了他很多财物,共有一万两多白银。安德裕推辞了,说:“这是秦家的积蓄,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大丈夫应当亲自建功立业,来取得富贵,怎么能拿他人的财物呢!”听说这话的人都赞赏他。开宝二年,安德裕考中进士甲科,选拔为归州军事推官,历任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年间,做了广济
军的知县。当时军城刚刚建成,安德裕写了《军记》及《图经》三卷,皇帝下诏嘉奖。不久改任太常博士。八年后,又做了秦州的通判,管理州事。雍熙初年,升迁为主客员外郎,做了广州的通判,还没有上任,宰相李防说他有史才,于是安德裕以广州通判的身份任职直史馆。端拱初年,改任金部员外郎。淳化初年,安德裕任开封县的知县,恰逢朝廷扩充三馆的人选,安德裕又改任直昭文馆。淳化三年春天,廷试贡士时,安德裕和史馆修撰梁周翰一起担任考官,皇帝对宰相说:“这两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却长期在郎署任职,周翰心胸狭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听说他们二人都改了。”于是一起被赐予了金鱼袋和紫色的衣服。不久安德裕迁任司勋员外郎。至道初年,安德裕写了《九弦琴五弦阮颂》献给皇帝,皇帝称赞他的文章文采古雅。至道三年,转任金部郎中,外出任睦州的知州,回京后掌管太府寺。咸平五年去世,当年六十三岁。安德裕性格耿介,洁身自好,自负有风度,能鉴识人。王禹偁、孙何都在词坛崭露头角,安德裕极力赞赏他们。等到考试的时候,孙何是安德裕首先选中的。可是安德裕喝酒过度,因此没有被嘉奖提拔。安德裕有四十卷的文集传世。
9.答案:A
10.答案:B
解析:“第一名被称为‘会元’”错,第一名称“解元”。
11.答案:B
解析:B.“对军中被掠夺的妇女”应为“想回家”的妇女。
12.答案:(1)(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
(2)江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去的。”
解析:【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生性机敏聪慧,二十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完久之计,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这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县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的勇敢的丁壮巡察,趁时机刺取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为巩昌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穷乏困顿,士卒日益骄蛮凶悍,有的甚至掠夺百姓,但无人敢呵斥阻止他们。江公去郊外巡行,看见一些士兵骑马快速猛冲过他乘坐的车,(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府县,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济,士卒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按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粮饷按时间到,士卒才安定下来。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拔,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去,我应当首先为此献出生命。”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江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去的。”江公说:“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皇上下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都赞叹仰视他。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私”作状语,修饰“市”,所以在“私”前面断开,排除A、D;“识”的主语是“帝”,所以在“帝”前面断开,排除B。整句话翻译为: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故选C。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错误。领是兼任的意思,不是授予官职。故选B。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错误,原文“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的意思是“而且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故选C。
16.答案:(1)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
(2)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交付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见”,被;“禽”,通“擒”,捉住、捕捉;“攘”,铲除、清除;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遽”,立即;“委”,交付、委托;“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
参考译文:
柳浑,字夷旷,又字惟深,本名叫“载”,南朝萧粱仆射柳惔的六世孙,后入了襄州籍。天宝初年,他考中进士,调为单父县尉,多次升迁后担任衢州司马。然后弃官隐居在武宁山中。下诏拜为监察御史,御史台同僚用仪法规矩来约束他,但是柳浑放旷豁达不乐意受此拘束,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宰相爱惜他的才能,留他在朝廷当左补阙。崔祐甫担任宰相的时候,推荐他担任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进入朝廷做尚书右丞。朱泚起兵叛乱,柳浑躲藏在终南山中。贼人早就知道柳浑的名声,用丞相的职位来招用他,逮捕了他的儿子严刑拷打,多方搜索他的住处。柳浑穿着破烂衣服步行到皇帝避难的奉天城,改授为右散骑常侍。平定朱泚叛乱后,柳浑上奏说:“臣的名字从前被贼人玷污,并且‘载’字从文字上讲从戈,与停息战事不相宜。”因此改名为现在的名字。
贞元元年,升为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占据淮、蔡州,关播任用李元平守卫汝州,柳浑说:“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 ”随后李元平果然被叛贼捉拿。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归属门下省。皇帝曾经亲自选择官吏治理京畿属邑,而且他们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大家都祝贺皇帝知人善任,只有柳浑不道贺,说:“这只是京兆尹的职责,陛下应当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大臣应当选择京兆尹接受广泛深入的教化,京兆尹应当选拔县令亲自处理小事。代替京兆尹选择县令,这不是陛下所应当做的。”皇帝听了,赞成他这意见。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指责玉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柳浑说:“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委托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在法律上,失误损伤乘舆器服,论罪应当处以杖刑,请求按照法律论罪。”因此玉工没有被判处死刑。
宰相张延赏仗恃权力,嫉恨柳浑坚守正义,派亲信对柳浑说:“您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只要在朝中谨慎说话,那么高位就可以长久。”柳浑说:“为我向张丞相道歉,我的头可以砍掉,但舌头不能受限制。”最终他被排挤,以右散骑常侍的身份,免除了职务。柳浑头脑敏捷喜欢辩论,和人交往,开阔大度。生性节约俭朴,不置家产。罢免后几天,购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狂放极乐才回家,旷达得似乎没有被罢黜一样。当时,李勉、卢翰都以旧宰相的身份闭门享受朝请待遇,叹息道:“我们与柳宜城相比,真是拘泥于世俗的人啊!”(柳浑)贞元五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17.答案:因为柳浑认为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只是京兆尹的职责,皇帝的职责是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皇帝代替京兆尹挑选这些县令是不适宜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写到“此特京兆尹职耳”,意思是这只是京兆尹的职责,所以柳浑认为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只是京兆尹的职责。原文写到“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意思是陛下应当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所以柳浑认为皇帝的职责是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原文写到“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意思是大臣应当选择京兆尹接受广泛深入的教化,京兆尹应当选拔县令亲自处理小事。代替京兆尹选择县令,这不是陛下所应当做的。所以柳浑认为皇帝代替京兆尹挑选这些县令是不适宜的。
18.答案:B
19.答案:D
解析:清谈,此处指清议,谈论的内容主要为对人物、时事的批评、评议。
20.答案:D
解析:“朝廷害怕他直言伤人,故意提高优厚之礼,把他搁置起来,不愿给他任职机会”仅是孙尹给刘毅找任职理由,是他个人的想法,不一定是事实。
21.答案:(1)纯正的道德尚未完备,实在没有承受祥瑞的理由。看了奏文,心中有所惊惧。
(2)刘毅日夜操劳公事,有时坐着等待天亮,发言议论中肯正直,成为朝野所仰慕的榜样。
解析: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刘毅幼年孝顺父母,少年即有清刚之节,然而好品评人物,王公贵族看到他也有几分惧怕。侨居在平阳,太守杜恕请他做功曹,上任后淘汰郡吏百余人,三魏一带的人都称赞他,说道:“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武帝登基后,认为刘毅忠贞正直,使他掌谏官,纠正豪门贵族的不规行为,京师秩序肃然。太子司马衷上朝,大张鼓乐准备进东掖门,刘毅以为是对皇帝不敬,阻止于门外,上奏弹劾太子太保太傅以下官员。司马炎下诏赦免,司马衷才得入朝。当时青龙出现于武库井中,司马炎亲往观看,面有喜色。百官准备庆贺,刘毅独上表说:“昔日龙降落在郑国的时门之外,而子产不道贺。《易经》上说卦象为潜龙,则不可施事,因为阳在下。根据旧典,无贺龙的礼制。”司马炎下诏回答说:“纯正的道德尚未完备,实在没有承受祥瑞的理由。看了奏文,心中有所惊惧。关于庆贺之事,应详细依照旧典规定,有什么举措及时告知。”尚书郎刘汉等议论说:“今龙体纹彩鲜艳灿烂,形状可睹,就不是潜了,应该表示大晋应偃武修文。而刘毅却引衰世的妖异现象,用来怀疑今日的吉祥之物,刘毅应追究论罪。”司马炎下诏不同意。刘毅上言说:“必有结党营私,奸诈侍君之臣,当杀而未杀的缘故。”刘毅日夜操劳公事,坐着等待天亮,发言议论中肯正直,为朝野仰慕的榜样。曾经在散斋时发疾,他的妻子去省视,刘毅便请求加罪于妻子而解斋。妻子有过错,立即槌杖加身,刘毅就是这样不徇私情。然而正因为如此严峻刚正,不能至宰辅之位。七十岁时,告老辞官。后来司徒推举刘毅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为刘毅已经悬车卸任,不应再以琐事相劳。陈留相乐安人孙尹上表说:“司徒魏舒、司隶校尉严询与刘毅年纪相近,以往同为散骑常侍,后分授内外职,经历出处都一致。今严询管四十万户的州,总摄机要的重职,魏舒所统辖的也是人多地广之区,兼掌九品之事,主事者不以为事务繁重。刘毅虽有偏身风疾,而神志清醒,耳聪目明,一个州的品第之事,不足以劳其思虑。刘毅疾恨邪恶之心有些偏激,主事的人必然怀疑他的议论会伤一些人,所以提高优厚之礼,而罢去用事之权,这实际上是将刘毅搁置起来,使他再不能参与人才评议之事。我们州有高德的只有刘毅,舍刘毅不用,就会使评议之事优劣倒错。”由于石鉴等人的奏议,刘毅被任为州都,鉴定士人品流,清浊区别,其所弹劾贬斥,自亲贵者始。太康六年(285年),刘毅去世,司马炎手抚几案吃惊地说:“失去一个名臣,不能活着做三公了。”
22.答案:①刘毅和严询、魏舒的年龄经历一致,但是刘毅却没有被委以官职;②刘毅虽然有偏身风疾,但是神志清醒,耳聪目明;③青州德高望重的只有刘毅,舍弃他不用,会导致评议之事优劣颠倒。
23.答案:A
24.答案:C
25.答案:D
26.答案:(1)有时几个时辰不归,有时超过一个月才返回,刺史把他当作朝廷显贵对待,从不责备他。
(2)常常结伴游玩吟咏,登高历险,尽享林间泉下幽深静谧之美。
解析: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但性情轻薄,不朴实,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说:“我以为这样的文章已经绝迹了,又从你这里得到它。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都有讽谏之意,能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因而读书人都很赞赏他。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与河南的元稹交好,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奏疏呈上后没有回音。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请求迅急捕贼以雪国耻。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指摘白居易,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儒学之外,尤其精通佛经,经常用不计得失顺从自然的原则来行事,全然不把贬谪的事情放在心上。在湓城,白居易与凑、满、朗、晦四位禅师,常常结伴游玩吟咏,登高历险,极尽林间泉下幽深静谧之美。有时几个时辰不归,有时超过一个月才返回,刺史把他当作朝廷显贵对待,从不责备他。
元稹在通州,二人互相做诗赠答,不因远隔数千里而中断来往。十四年(89)三月,元稹和白居易在峡口相会,在夷陵停留三天。摆设酒宴吟诗,依依不忍告别。那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城,授司门员外郎。
当时天子荒淫纵欲不遵礼法,执政官不胜其任,治政失当,黄河以北再次发生动乱。白居易屡次上疏论说此事,天子不能采纳,于是他请求离京任职。
白居易当初应试成绩优异,提拔入翰林,承蒙英明君主格外恩顾,很想竭力报效,如果身居要职,必定救助百姓。(白居易)藏在心中的愿望没有实现,平白无故被当权者排挤,在流放江湖四五年间,差点因南方瘴气死去。从此做官的兴致低落,不介意职位的升降,一心追求逍遥自在,以诗歌抒发情怀为乐事。又仿效陶潜《五柳先生传》,做《醉吟先生传》以自喻。所谓白文气势开阔奔放,就是指这类作品。会昌年间,白居易请求免除太子少傅职务,以刑部尚书身份辞官归家。与香山僧如满结成香火社,常常乘竹轿来去,著白衣,扶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大中元年,白居易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27.答案:①他性情洒脱,忘怀处顺;②他受到儒释思想的影响;③他屡遭打击,认清现实。题型四 文言文阅读(2)——2023届高考语文高频题型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 ”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 ”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 ”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 ’”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 ”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 ”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荆平邑以路燕”与“弊在赂秦”(《六国论》)两句中的“赂”字含义相同。
B.“蓝诸君患之”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两句中的“患”字含义不同。
C.“怒绝之”与“怒而飞”(《迫遥游·北冥有鱼》)两句中的“怒”字含义不同。
D.“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张登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自己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的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网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糸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5.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B.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C.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D.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限,文中指屏障、险阻;与“严限追比”“越长城之限”中的“限”均不相同。
B.文章,文中指国家的法令、礼乐制度;今通称独立成篇、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
C.溢,通“镒”,与“锱”“铢”“寻”等均为古代重量单位,只是所指重量不等。
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计三十三卷,十二国“策”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
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
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
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9.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然益以翔为可信任。太祖即位,改唐枢密院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拜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翔以友珪拜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B.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C.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D.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符,唐僖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庙号,从汉武帝起,每位皇帝均使用年号。
B.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C.兵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管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河朔,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又以其紧靠帝都,地理位置险要,代指帝都周围的主要防御屏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翔年轻时就喜好学习,阅读(春秋)并对其中关于战争的论述有他独到的见解;长于撰写檄文,辞浅意明,深受太祖喜爱。
B.敬翔历仕后梁三位皇帝,梁太祖对他信任有加,多有提拔;后二位或惧其谋略,或受权臣蛊惑,均疏远敬翔,敬翔郁郁不得志。
C.敬翔为人沉着持重,很有谋略,为太祖出谋划策三十多年,深为梁太祖赏识;但因太祖性情暴烈,他对太祖的劝谏大都通过太子转达。
D.敬翔洞察时势,他告诫太祖刚打胜仗,须慎重行动以保持军威:一针见血向梁末帝指出面临危局的内因:用非其人,难以成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2)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敬翔忠于后梁的事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15.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1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C.王,一般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是开国的元勋,有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封王,一般没有军功不封王。“王”和“侯”都是爵位,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未能真正受到重用。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行。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9.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22.把文中画横线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樊崇战死。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遂渡汾阴河,入夏阳。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拒禹于衙,禹复破走之,而赤眉遂入长安。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禹为高密侯。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列传》)
23.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B.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C.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D.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24.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年号名,指公元23年至25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的更始政权。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后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
C.癸亥,天干地支之一,其排序为干支组合的第60个,它的前一位是壬戌,后一位是甲子。
D.东向,室内座次方位,以坐东向西为尊,《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中的“东向”与此处同义。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心怀天下,为百姓计。他向光武帝进言时,认为更始政权的将领贪图个人享乐,并没有安定天下百姓的意图,他建议光武帝招揽英雄,成就帝业,解救万民。
B.邓禹英勇神武,带兵有道。他打败并斩杀了更始大将军樊参;带兵攻打王匡、成丹等人的军队,步步紧逼使王匡整日不敢出兵,后一举攻克敌军。
C.邓禹深得民心,众望所归。邓禹与更始将领交战时,赤眉军趁机入城侵扰残杀百姓,百姓纷纷投奔到邓禹的车下,邓禹于是名震关西,深受皇帝褒奖。
D.邓禹正直清廉,不慕名利。天下平定之后,邓禹常常想要远离名利场;他对子孙教养得法,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
(2)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
27.本文作者评价邓禹与光武帝之间的关系“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使君臣之美”,结合文本分析邓禹为何能够深得光武帝信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句作为记言性句子,断句要注意句式特征并区分主、宾语。其中“是强敌也”与“首难也”形成对举,所以排除C、D项;此外“臣之道”是“王如用”的宾语而非下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丌,排除A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A项,两个“赂”都是动词,赠送财物,本项正确。B项,动词,担忧/名词,忧患,两个词的含义不同,本项止确。C项,形容词,愤怒/形容词活用成动词,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两个词的含义不同,本项正确。D项,名词,说辞/动词,回避,两个词的含义不同,本项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自己假扮齐王”不正确,原文为“请以公为齐王”,即让蓝诸君假扮齐王。
4.答案:(1)中山君担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干相见。
(2)这样说齐王一定会听的,这正是用来废掉中山王号的方法,那保存中山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
解析:【文言文参考译文】
中山和燕国、赵国互相称王,齐国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还说:“我齐国是万乘大国,中山不过是千乘小国,你们怎么能和我们齐国并驾齐驱呢?”齐国打算割让平邑之地来收买燕、赵,让两国出兵攻打中山。中山的相国蓝诸君对此十分担忧。张登对蓝诸君说:“您对齐国有什么好担忧的?”蓝诸君说:“齐国强,是万乘大国,他认为与中山名位相同是耻辱,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出兵进攻中山。燕国和赵国好名位、贪土地,我担心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局势严重的话,国家就有危险;往轻里说,王号也会被废除,我怎么能不担忧呢?”张登说:“请您权且扮作齐王,让我试着说服您。”蓝诸君说:“愿意听听您是怎么说的。”张登说:“大王之所以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让他出兵去攻打中山,其实是想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吧!齐王说:‘是的。’这样做,大王既有割地的耗费,又有首先发动战争的危险。割地收买燕、赵,这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去攻打中山,这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大王这两点都做了,但所要求于中山的未必能够得到。大王如果用我的办法,不割地又不用兵,中山君的王号也可废掉。齐王一定会说:‘你的办法到底怎样呢?’”蓝诸君说:“那么,你的办法到底怎么呢?”张登说:“大王派出特使,要他告诉中山君,说:‘我之所以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是因为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而不让我知道这事,所以才不让中山的使臣通行。假如中山君屈驾来见我,我也会帮助你们的。’中山君担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王相见。燕、赵两国听说后,一定会愤怒地与中山断交。大王也和中山断交。这样,中山就孤立了,中山已经孤立,怎么能不废掉王号。假如用这些话去劝说齐王,齐王会不会听从呢?”蓝诸君说:“这样说齐王一定会听的,这正是用来废掉中山王号的方法,那保存中山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张登说:“这就是中山王保存王号的办法。把齐王的言辞告知燕、赵两国,使他们同齐国不再来往,加深中山同燕、赵两国的交情。燕、赵两国必然会说:‘齐国想割让平邑给我们,并不是要废掉中山的王号,不过是想离间我们与中山的关系,自己与中山友好。’这样,齐国就是割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也必然不会接受。”蓝诸君说:“好。”于是派张登去齐国,齐国果然有那一番言辞。中山就把齐王的言辞通知燕、赵两国,要他们不要出兵攻打中山;燕、赵两国果然都帮助中山,要中山君称王。事情终于平定了。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1)(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旧了,百斤的黄金花光了,费用全部用尽,(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
(2)(苏秦)纵横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君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相抗衡了。
解析:【参考译文】
苏秦最初主张连横,他游说秦惠文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和汉中等地丰富物产的便利,北面有胡貉、代马两地提供的物资费用,南面有巫山、黔中作为天然的屏障,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这两个牢固的关塞。国家田地肥沃,百姓殷实富裕,战车万辆,兵甲百万,沃野千里,各种资源富饶,积蓄充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真是天府之国,因此秦国可以称得上是能够称霸天下的强国。凭借着大王的贤能,国家众多的士卒和百姓,战车、骑兵的强大力量,兵法和谋略的运用,(贵国)可以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号称皇帝来统治全国。希望大王能稍微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秦惠文王说:“寡人听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以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当面登庭指教,军国大计还是希望等将来再说吧。”苏秦游说秦王,一连十多次上表奏章,但他的建议始终都没能得到采纳。(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旧了,百斤的黄金花光了,费用全部用尽,(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他腿上缠着绑腿布,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担着行囊,神情枯槁,面容憔悴,脸色黄黑,显得非常失意。回到了家里,于是,他晚上翻出他的藏书,打开了数十个书箱,找到了一本《太公阴符》的讲谋略的书,埋头攻读,找那些简练精要的地方反复揣摩。读书到了困倦的时候想要睡觉,他就拿来锥子自己刺自己的大腿,致使鲜血顺着腿流到脚底。他自言自语地说:“怎么可能游说各国的国君却不能使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这样的尊位的呢?”过了一年终于揣摩成功,又自言自语地说:“这样一来就可以游说当世在位的各国国君了!”于是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为高兴,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予他相印,一百辆马车,一千匹锦绣,一百双白璧,一万镒黄金,长长的车队尾随在他的身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来压制强秦。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就在这个时候,广大的天下、所有的老百姓、威武的王侯、掌握大权的谋臣,都想让苏秦出谋划策。因此,没有浪费一斗粮食,没有劳烦一个战士作战,没有折断一支箭,就使得各国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之间还要亲近。所以说,只要有贤能的人掌握政权,天下就能够服从安定,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得到任用,老百姓就会顺从。因此说,只要能够运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用武力来征服;只要在朝廷上能够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到对方的国家境内作战。当苏秦权势逐渐上升的时候,黄金万镒供他使用,而他所指挥的战车和骑兵接连不断,在道路上走路都显得权势显赫,崤山以东的各个诸侯国,都听从他的号令,这使赵国的地位得到提高。但苏秦当初只不过是一个极端贫穷、挖墙当门、用桑做窗、用弯曲的木头做门框的人罢了,而此时他却常常坐上华丽的车子,(苏秦)纵横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君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相抗衡了。
9.答案: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①苏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②压制强秦,提高赵国地位;③使六国和平相处、人民生活安定。
10.答案:D
解析:原文标点处为: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
11.答案:A
解析:A项中“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庙号”的表述将年号与庙号混为一读,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生前用来纪年的名号,起源于汉武帝时代;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12.答案:C
解析:“他对太祖的劝谏大都通过太子转达”错误,于文无据。
13.答案:(1)敬翔常常为梁太祖出谋划策,大多能切中要害,梁太祖非常高兴,认为得到敬翔太晚了,只要有事(情况)就去咨询他。
(2)敬翔也不曾(没有)直接劝谏,(只是)含蓄地启发(或只是不露痕迹地提一下那件事),太祖心里明白,大多因此改变了。
解析:【文言文参考译文】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县人。少年好学,长于撰写军中文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落选,于是客居大梁。生活更加窘迫,只好给别人书写文书和公文,在军队中传递,梁太祖没有多少文化,敬翔所写文书都是民间通俗语言,太祖很喜欢这类文字,问他说:“听说你读过《春秋》,《春秋》里面记的是什么事?”敬翔回答说:“记的是诸侯征战的事罢了”梁太祖说:“书里用兵的办法对我有没有用处?”敬翔答说:“打仗,应该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出奇制胜,《春秋》记的是古代的方法,不适用于今天。”太祖大喜,补授给他一个军中职位。(后来)梁太祖和蔡人在汴梁一带作战,敬翔常常为梁太祖出谋划策,大多能切中要害,梁太祖非常高兴,认为得到敬翔太晚了,只要有事(情况)就去咨询他,太祖击败赵匡凝,攻取荆,襄等地,于是(接着)进攻淮河以南的地方,敬翔竭力谏阻,认为刚刚得胜的军队,应该行动慎重以保持军威。太祖没有采纳,军队行军到达光州,遇到大雨,几乎无法前进,进攻寿州,又来能取胜,很多士兵(趁机)逃亡,太祖这才非常后悔,然而更加认为敬翔值得信任、太祖即位后,特唐朝的枢密院改称崇政院,任命敬翔为崇政院使。(后来)调任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敬翔为人稳重有才能,跟从太祖作战30多年,太祖有大小事情一定要询问他,而敬翔也尽心尽力,昼夜不睡,自己说只有在马上才能休息,太祖性情刚烈暴躁,不易接近,有做不对的事情,敬翔也不曾(没有)直接劝谏。(只是)含蓄地启发(或只是不露痕迹地提一下那件事),太祖心里明白,大多因此改变了,太祖死后,朱友珪继位称帝,因为敬翔是父亲在位时的谋臣,害怕他暗算自己,不想让他担任宫内职务,就让李振取代敬翔担任崇政院使,授予敬翔中书传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敬翔也因为朱友珪提防自己,常常称病,不理政事,末帝即位后,赵岩等人当权,猜疑离间老臣很厉害,敬翔更加郁郁不得志,此后,后梁全部失去黄河以北的土地,与晋军在杨刘对峙,敬翔说:“过去河朔地区一半在我们手中,凭借先帝的英武,尚且不能消灭晋军,现在晋军日益强大,后梁日益削弱,陛下您深处于深宫之中,和您一起商议政事的人,不是那些您熟悉接近的人,就都是自己的亲戚,难道能指望他们成就大事吗?我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深受国恩,如果缺乏合适的人选,我愿意效劳,”敬翔与李振都深得梁太祖信任,(梁灭亡后,)唐庄宗进入汴梁,下诏书赦免梁朝的大臣,李振高兴地对敬翔说:“有诏书来洗刷我们罪过,我要去朝见新朝国君,”并邀请敬翔一起去就见庄宗,天将亮的时候,左右的人来报告说:“李将军进朝晋见皇帝了,”敬翔叹息说:“李振枉为大丈夫了!我有什么面目再进入后梁的建国门呢?”于是自缢而死。
14.答案:①不辞辛劳,三十余年,为梁太祖出谋划策;②梁末帝时,国势危急,敬翔表示愿意效命;③后梁灭亡,拒绝与新朝合作,以自杀明志。
15.答案:B
解析: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文言文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开。题中,动词“如”的宾语“楚”之后应断开,可排除C项。活用为动词的“厚币”的宾语“用事者臣靳尚”之后应断开。动词短语“设诡辩”的后置状语“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后应断开,可排除A项。动词“听”的宾语“郑袖”后应断开,可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C项,“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错,应为“二者的地位不相同”,“王”比“侯”的地位要高。
17.答案:B
解析:B项,“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18.答案:(1)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
(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解析:【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挡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眛。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A
22.答案:(1)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理睬他。
(2)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势,给八州排序(或翻译成“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解析:【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二十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理睬他。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
23.答案:C
解析:“更始诸将”为本句的主语。“忠良明智”“深虑远图”为两个四字短语。句意为:更始各将领都是些平庸的人从民间崛起,志在发财,争相使用威力,早晚自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
24.答案:D
25.答案:B
26.答案:(1)正好日暮,战事已罢,军师韩歆及诸将看到兵势已受到摧残,都劝邓禹乘夜离去。
(2)听说邓禹能乘胜追击,独自攻克敌人而且军队纪律严明,(百姓)都远望着互相牵挽背负着来迎接邓禹的军队。
解析:【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就能朗诵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也游学京师,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数年后回家。等到汉兵起,更始即位,豪杰们多荐举邓禹,邓禹不肯相从,后来听说光武安定河北,邓禹就驱马北渡黄河,追光武到邺县。光武见到邓禹很喜欢。邓禹进言说:“更始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动辄以数万人,在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起事)。更始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向在于发财,争相使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为今之计,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光武帝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建武元年(25年)正月,邓禹自箕关将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守关不开,邓禹连攻十天,破关。更始大将军樊参率领数万人,渡过大阳准备进攻邓禹,邓禹派遣诸将迎击于解县南面,大破樊参军,斩樊参首。于是王匡、成丹等合军十多万,再共同击邓禹,邓禹军不利,樊崇战死。正好日暮,战事已罢,军师韩歆及诸将看到兵势已受到摧残,都劝邓禹乘夜离去,邓禹不听。第二天癸亥,王匡等认为,癸亥属于六甲凶日,整天没有出兵,邓禹因此得以停整兵器,重新调整部队。第二天早晨,匡全军出攻邓禹,邓禹下令军中不得妄动;王匡军到了营下,邓禹传令诸将鼓噪并进,大破王匡军。当月,光武在鄗京即位,派遣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邓禹这时只有二十四岁。于是邓禹渡过汾阴河,进入夏阳县。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带其部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在衙县抗拒邓禹,邓禹再次将其攻破赶走,而赤眉军就进入长安。这时三辅的军队接连覆败,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所归。听说邓禹能乘胜追击,独自攻克敌人而且部队纪律严明,(百姓)都远望着互相牵挽着、背负着来迎接邓禹的军队,归顺的每日上千人,人众号称上百万人。邓禹每到之处,常停车住节,慰劳问好,父老童稚,白发垂髫,挤满在他车下,莫不感激欢乐,于是邓禹名震关西。帝赞扬他,几次写信赞美他。建武十三年(37年),天下平定,封邓禹为高密侯。邓禹内尚文明,行为忠厚淳朴而且周密,服事母亲非常孝顺。天下已经平定,他常常想疏远名势。他整饬家规,教养子孙,都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因此帝更加尊重他。显宗即位,因邓禹是先帝元勋,拜为太傅,朝见时令他面向东站立尊如宾客,甚被尊宠。居岁余,卧病。永平元年(58年),邓禹年五十七岁逝世。谥曰元侯。
27.答案:①邓禹从始至终忠诚地追随光武帝,打败更始军、赤眉军,立下汗马功劳。②邓禹受百姓追随,深得百姓信赖,为光武帝稳固帝业。③邓禹为官深明大义,为天下苍生着想,不追求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