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学习活动单(一)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和情节的四部分等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初步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1、识记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利用小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随口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吗?
【指导自学、基础达标】
一、小说文体知识知多少
1、小说是以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具体的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 、 、 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 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 、行动、 ,以及正面、 描写。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 、 、 ,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A 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 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1)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
(2)对鲁迅的故乡,你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一些吗?
(3)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当时生活状况。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三、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 猹( ) 五行( )缺土 弶( ) 脚踝( )
潮xùn( ) 髀( ) è( ) 然 Chī( )笑 吓( )
Sè( )索 深dài( ) 恣( )睢( ) 萧( )索
鄙( )夷 打拱( ) 惘然( ) 辗转( )獾( )猪
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萧索: 辗转:
恣睢: 茫远:
四、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2)体会感情;(3)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问题引领、交流展示】
1、作者多久没有回故乡了?这次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见到现实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心情怎样?
3、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 故乡—— 故乡—— 故乡。
3我的疑惑
请将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课本上标记或总结记录在下面。
9《故乡》学习活动单(二)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找出人物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2、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3、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等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学习重点:1、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等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分析造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习难点: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主题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人物是小说的主要要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篇小说中的人物。
【指导自学、基础达标】
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故乡遇到了哪些人和事?重点刻画了哪些人?
2、迅速回忆并浏览课文,画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句子。
(提示:1、肖像变化、动作、对话变化、2、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2、从人物前后的变化中试总结其性格特征。)
3、勾画出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试总结其性格特征。
【问题引领、交流展示】
1、看看润土前后2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看看杨二嫂前后2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小说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4、文中的“水生”是闰土的什么人?作者写他的作用是什么?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你同意下列那种说法?简述其理由。
﹙1﹚ “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的收获与发现:
我的问题与思考:
9《故乡》学习活动单(三)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2、体会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品味课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学习重点:1、我对故乡的人的态度和情感。
2、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文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着整个故事情节,小说正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指导自学、基础达标】
1、“我”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的?
2、“我”对待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有何不同?
3、“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问题引领、交流展示】
1、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课文第6段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2、“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3、“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的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孕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