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昆韵》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 初二年级 课 时 一课时
单 位 授课教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京剧被誉为“国剧”、“国粹”,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戏曲活化石。两个剧种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我国众多的戏曲中,京剧最具有民族性,代表着中华戏曲文化主流。而昆曲则具有细腻温婉,幽远高雅的精神气质,体现着中国文人深邃含蓄的文化风韵。两个剧种之间又有着深厚的渊源。本节课通过欣赏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和昆曲《姹紫嫣红》,让同学们对京剧和昆曲有所认识和了解,并对两种剧种有所区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和昆曲《姹紫嫣红》,感受京剧西皮唱腔的特点,昆曲“一唱三叹”的唱腔和载歌载舞的表演,通过欣赏对两种艺术有所了解和区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聆听,模仿,演唱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京剧的听赏能力,增强对京剧艺术的理解能力,感受、体验京剧的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相关的文化知识 ,并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兴趣及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京剧了解不多,他们对拖着长腔的京剧不是很喜欢,但他们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已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有意识地将戏曲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我不挂帅谁挂帅》这首京剧,虽然同学们对演唱有些陌生,但是对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并不陌生。我根据学生的心理、态度精心设计,使教学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激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了音乐综合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创造性。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从介绍京剧引入教学,紧接着使学生充分欣赏、体验两个剧种,通过分组讨论,和介绍知识点,让学生们自己掌握两个剧种的特点和知识点。微课的引入,让同学们对京剧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京剧和昆曲知识点的掌握和区别。2、教学难点: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和京剧韵味的模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猜谜导入。1.“脸画五色油彩,身穿锦绣服装,舞台上亮嗓一喊,吸引无数目光。”打一我国的艺术剧种。2.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清朝末年在北京地区形成的大型剧种,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除了京剧外,还有一种艺术曲种,叫昆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我们的国粹,一起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学生配合老师一起猜谜语,然后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进而回答。答案是京剧。 通过谜语,活跃课堂气氛,导入京剧。简单介绍京剧,导入歌曲,让学生产生对比,引出戏歌的歌曲体裁及课题。
二、欣赏曲目《我不挂帅谁挂帅》 (多媒体视频)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大家有什么感受,来说一说?生:……(从很多方面的感受)师:大家说的真好,这就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介绍作品:选自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的第五场中的一个片段。前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后段采用【西皮散板】板式。是1959年梅兰芳根据同名豫剧改编的,并于国庆节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介绍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木兰从军》《宇宙锋》《西施》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2、《姹紫嫣红》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姹紫嫣红》大家听一听,和刚才的京剧有什么不一样?生:……(各抒己见)介绍作品:《姹紫嫣红》是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折戏中的选段。唱段为南曲,节奏缓慢,曲调婉转,唱腔由【皂罗袍】、【好姐姐】两种曲牌组成。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直观的从眼睛到耳朵去感受京剧和昆曲,感受京剧的唱腔,动作,对京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昆曲的温婉细腻,“一唱三叹”的唱腔特点,从中取感受中国古老艺术的魅力。 直观感受最直接,教师没有先讲解京剧和昆曲知识,而是先欣赏,让学生对京剧、昆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不是理论的文字感受。
合作探究分两个组,一个代表昆曲,一个代表京剧。每组给出对应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和提问让同学们自己来说一说。京剧1、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京剧的行当 3、京剧的唱腔 4、京剧的板式 5、京剧的场面6、京剧的锣鼓经昆曲昆曲的形成与发展2、昆曲的音乐3、昆曲的唱腔曲牌4、昆曲的演唱与表演 分组展示研讨成果,按照问题讲解。每个小组都参与昆曲与京剧的艺术之美的讨论,并提出相应问题,由另一组回答。 学生们通过自己搜集整理材料,并讲解,提问,更加深对这两种艺术的深刻认识,比老师灌输知识效果好。学生们在这种课堂主人的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知识,也更有兴趣。
实践与创造填表格剧种 京 剧 昆 曲特点 唱腔 高亢、委婉、 幽怨、婉转深沉 伴奏乐器 京胡 曲笛 表演 唱而不舞, 载歌载舞舞而不唱 逢唱必舞,音乐书实践创造第五题利用“微课”展示第五题京剧锣鼓经,学生亲自用锣、铙钹等敲击节奏。 通过讨论填表,小组竞赛的形式,更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观看微课,对京剧锣鼓经有初步的认识。自己亲自感受锣鼓经,让京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利用“微课”这样现代媒体技术,结合IPAD多媒体设备,让艺术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与分享的需求。
小结欣赏少儿京剧串烧。京剧被誉为“国剧”、“国粹”,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戏曲活化石。两个剧种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把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
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我在这节课中采取的是综合评价方式,不是看学生这首歌唱到什么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看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是否对昆曲产生了兴趣,是否拿着锣鼓兴高采烈地边演唱歌曲边手舞足蹈,上完这节课是不是很快乐,是否真正做到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板书设计
1、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京剧的行当 1、昆曲的形成与发展京剧 3、京剧的唱腔 昆曲 2、昆曲的音乐 4、京剧的板式 3、昆曲的唱腔曲牌 5、京剧的场面 4、昆曲的演唱与表演 6、京剧的锣鼓经
《京腔昆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