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显。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孔颖达不认同陆机提出的“诗缘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的否定这一观点。
C.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现代人有深远意义。
C.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
D.李白热爱并讴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他关注民生,《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例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答: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 赤 壁
朱增泉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 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⑦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意在表达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B.文章引用《后赤壁赋》中的语句“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借苏轼的感叹表达文赤壁古今变化之大。
C.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他觉得音似“赤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D.作者在文中通过“命”与“名”的评议,引出对苏轼能在坎坷的命途中凭文才和情怀在后世留下美名的赞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以“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迎面一座小山”“登临而观”简单讲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叙议结合,对黄州时期的苏轼展开联想。
B.文章第③段写迎面的小山山壁上被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既是实写,又是为了引出对苏轼流传后世之文采名声的评价。
C.文章第⑤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由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D.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其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
8.请结合语境,写出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答:
(2)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
答:
9.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曰:“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B.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C.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D.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征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阵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4分)
译文: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4分)
译文:
14.“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乌 栖 曲①
李 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②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 ①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②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两句通过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醉态朦胧的剪影。
B.“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
C.“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续写吴宫荒淫之夜。宫体诗的作者往往热衷于展示豪华颓靡的生活,李白却巧妙地从侧面淡淡着笔。
D.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靡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
16.整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庙宇下祭祀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们熏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注]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漂荡,以至于怦怦而内热。
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究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了。
【注】 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位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C.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D.你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19.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手法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些凄怀和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从语义上来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21.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寄给某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您好,奉上我的拙作一篇,敬请拜读,我知道您日理万机,但诚挚希望您能抽点儿时间批阅,不吝赐教。不胜感激!谨颂教祺。
答:
22.下面的语段是围绕唐诗的成就而展开的,但两段话在语意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句子,使两段话连贯起来。(5分)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唐诗的数量浩如烟海。在唐代,古体诗大放异彩,近体诗异军突起;诗人辈出,流派纷呈,杰作层出不穷。唐诗的艺术水平确乎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________。盛唐时期,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的半个世纪中,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把唐诗的天空装点得光辉灿烂,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并峙,将中国诗歌发展推向顶峰。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黑塞)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卫河中学读书节活动中,高一年级拟举办一场以“‘读书需博’(正方)还是‘读书贵专’(反方)”为题的辩论赛。读书需博或贵专,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选定一方写一篇辩论稿,注意反驳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A.“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错误。结合“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分析,原文中并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中的“多是”说法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D.选项内容颠倒了二者关系。结合“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分析,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解析:选C。C.“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说法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应该是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
3解析:选D。D.理解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并没有讴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也未关注民生。
4答案: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投入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意思对即可。)
6解析:选C。C.“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说法错误。由原文“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可知,作者认为苏轼是误把“赤鼻”当作“赤壁”,并非“将错就错”。
7解析:选D。D.“‘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说法错误。《文赤壁》一文主要通过作者游览黄州赤壁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苏轼的敬慕之情,同时也借助眼前之景与苏轼当时之景的变化,流露出对今人粉饰雕琢的不满。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议论抒情,一路行来,一路感叹,结构简单,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激情。
8答案:(1)苏轼满腔的悲愤和面对困境时的超然在赤壁的壮丽景色中化为传世杰作。(2)苏轼以“三赤”不朽之作回应了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
9答案:①苏轼的被贬遭际和黄州特殊的山水风景为他营造了创作时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②苏轼在黄州创作了一词二赋,表现了超绝的文才,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名声。③苏轼在黄州的参悟使他的思想走向成熟,取得了另一场“赤壁之战”的胜利。
10解析:选C。“不可”是“固执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上怒”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
11解析:选C。“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表述错误, 一般古时帝王登基则取新年号,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值得注意的是帝王并不都是只有一个年号,在位中途也有改年号的情况。
12解析:选A。B.“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错,原文“上悦,乃不点中男”,说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C.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D.文中并未说是封德彝安排演奏《秦王破阵乐》,且唐太宗批评封德彝是因为他说文才不如武功。
13答案:(1)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
(2)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14答案:(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3)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参考译文: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唐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
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成年男子,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天下无敌,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
唐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能够相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后,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15解析:选A。A.“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错,并不是具体描绘。
16答案:(1)对比(反衬):吴宫昏林暮鸦的幽暗气氛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吴宫歌舞宴乐过程的狂欢极乐与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的情景形成对照。(2)借古讽今(用典):引用吴国因为吴王荒淫纵欲而灭亡之事来讽谏当时的唐玄宗,不要沉湎声色,迷恋杨贵妃。(3)直抒胸臆:“东方渐高奈乐何!”“高”是“皜”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亮了,寻欢作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孤零零的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喟叹,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
17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8解析:选C。文中,“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句,破折号表示对上句补充修饰。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对上句的具体解释;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对上句补充修饰;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话题的转换跳跃。故选C。
19解析:画线句子“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掠剪”“皴”等词的使用,赋予灯以人的动作,描写了灯光照在秦淮河上,随着波澜荡漾而潋滟的美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晚的秦淮河迷蒙柔美、光影交错的特点。
答案:①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灯当作人来写,为灯赋予了人的动作与情感;②更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夜晚的秦淮河迷蒙柔美、光影交错的特点。
20答案:①原句“凄怀”和“低唱”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②原文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与音韵感,也与上文语体一致,语言风格更统一。
21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仔细判断。①“拙作”,谦辞,指自己的作品,与“我的”重复,故应去掉“我的”。②“拜读”,敬辞,指读别人的作品或书信。这里用来指别人读自己的作品,不得体,故应改为“指点”。③“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此处用来指编辑的工作,不得体,可改为“十分繁忙”。④“抽点儿时间”是口语,不合语体,应改为“拨冗”,“拨冗”是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⑤“教祺”是文言书信中对教育工作者祝福的敬语,此处用在写给编辑的信中,不得体,应改为“编安”。
答案:①“我的拙作”改为“拙作”;②“拜读”改为“指点”;③“日理万机”改为“十分繁忙”;④“抽点儿时间”改为“拨冗”;⑤“教祺”改为“编安”。
22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来看,横线上的内容处于语段的中间,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语段内容可知,上文讲的是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后文却讲盛唐诗歌的艺术成就。据此可以填写一个转折句或其他句子进行自然过渡。注意语句的通顺、合理。
答案: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那么盛唐诗便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23[写作指导] 此次写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围绕“读书需博或贵专,你支持哪一方”这一辩题展开辩论,写作的关键是对写作任务的准确把握。
①情景任务:“高一年级拟举办一场……辩论赛”,指明辩论赛的观众是高一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高一学生正处于夯实基础和培养习惯阶段,更需要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方式,这要求辩论词的写作对象要更有针对性。
②内容任务:在阐述博览群书的作用时,不能否定读书精专的作用;在阐述读书精专的作用时,也不能否定博览群书的作用。在写作中,关键要突出一个“更”字,在论辩时既要观点明确,又要客观准确。
③文体任务:必须写成辩论词形式,可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来写,并应具备相应的辩论稿的形式和语体特征。
[参考例文]
不博览群书,何处觅得黄金屋
尊敬的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
大家好!
本次辩论赛的主题是“‘读书需博’还是‘读书贵专’”。我是正方“读书需博”的一辩,我方观点是:不博览群书,何处觅得黄金屋。
著名文豪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广博地阅读能使我们更真实地触及大千世界,逐渐地熟悉并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以及理想的巨大财富,能够让我们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觅得独属于自己的一方黄金屋,故读书需博。
首先,博览群书如执一盏明灯,可以让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明晰专攻书籍的方向。敢问对方辩友,你们若不先博览众书,怎知应专于哪一类型的书?所以应先泛读,各类各样的书都应涉猎,每种书都可先读一遍,再将各类书籍分为有益的,对自己有帮助的,自己感兴趣的以及无意义的和不感兴趣的。然后在相应的时间读相对应的书。如在自己陷入困境、遇到麻烦时,可找到相应的对自己有帮助的工具书来解决问题;在自己学业之余的闲暇时间里,可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在自己想要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时候,则可找对自己有益的图书来阅读,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反之,若你专于一种类型的图书,则不会懂得该挑选哪些书籍来专攻。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又怎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时段的问题呢?如果一味沉浸于某类书籍中,除增长独一方的知识外,在其他方面一窍不通,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见识的增加,可能对自己当时专读的书产生厌烦心理,又何谈从专读的书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直击心底的心灵慰藉呢?
其次,博览群书如行万里路,可以开拓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坐在教室里也能上知天文地理,下晓中外古今历史,更好地了解世界。正如高尔基所说:“我读书越多, 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清代女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贞仪,在那个将天文学称为禁学的朝代里,博览群书,在各种书籍中学习有关天文的知识,增长见闻。一次偶然机会,她与来华讨论天文问题的外国学者偶遇,她超凡的见解和渊博的天文学识让外国学者惊叹,世间竟有如此奇女子!王贞仪相信中国的天文学不会就此埋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了中国著名女天文学家。我想,她超前的见识与博览群书有着极大的关系。对方辩友,夫以书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书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书为镜,可以知进退;以书为镜,可以知守攻。若非博览群书,汲取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吾辈何能站在前人高高的肩膀上看世界?若非博览群书,融合创新古今技术成果,吾辈又何能有超前的见识去创造未来的智能和数字化世界?若非博览全书,海纳百川,中华文明又何以成就其博大和活力?相反,专学则不然,执着于手中的某类书籍,即使日复一日专攻,体会不断加深,也难以集百家之精华,形成广阔的知识面。长此以往,则会见识浅陋,最终恐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目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我,丰富知识面,增长阅历。若专读则可能会不平衡不全面地发展,如“偏科”一样,好的方面会更好,差的方面则会更差。反之,若博览群书,就可让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不正好达成了读书的目的吗?
综上所述,不博览群书,则觅不到黄金屋;若博览群书,则可寻得自己的一方天地。故,我方的观点是:读书需博。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