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阶段评价作业(六)(3.4内容 原卷板+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阶段评价作业(六)(3.4内容 原卷板+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08 07:23:44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阶段评价作业(六)
[考查范围:浮力(3.4)]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
1.如图所示,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饮料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若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此实验说明了( C )
A.大气存在压强
B.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流速有关
C.浮力产生的原因
D.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2.把一块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橡皮泥将会沉入水底(如图甲所示)。而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再把它放在水面上,则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如图乙所示)。以下对橡皮泥沉与浮的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D )
A.与甲图相比,乙图中的橡皮泥获得了更大的浮力
B.甲图中的橡皮泥沉底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于它的重力
C.乙图中的橡皮泥浮在水面是因为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乙图中碗状橡皮泥浸入水中部分体积等于甲图中橡皮泥的体积
3.两手分别拿着体积相同的一个木块和一个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到水中,同时松开手,木块上浮,石块下沉,最后两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是( B )
A.木块大 B.石块大
C.一样大 D.不能确定
4.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盛有液体石蜡、水和水银三种液体,液体之间互不相溶。将一实心铅块(铅的密度是11.3 g/cm3)轻轻放入该烧杯中,下图中能正确显示出铅块静止时位置的是( B )
5.一软木塞质量为0.01 kg,浮在水面上,只有体积浸在水中,为使软木塞恰好浸没在水中,加在它上面的砝码的质量应是( C )
A.0.01 kg B.0.02 kg C.0.03 kg D.0.04 kg
6.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上
C.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上
D.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上
7.有一支密度计,浮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F1,浸入水中的体积为V1;将它放在煤油中,所受浮力为F2,浸入煤油中的体积为V2,那么F1与F2,V1与V2相比较,则( B )
A.F1=F2,V1=V2 B.F1=F2,V1<V2 C.F1>F2,V1>V2 D.F1>F2,V1=V2
8.一圆柱体先后放入密度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如图所示。圆柱体在两液体中所受浮力分别是F1和F2,则( D )
A.ρ1>ρ2、F1>F2 B.ρ1<ρ2、F1<F2 C.ρ1<ρ2、F1=F2 D.ρ1>ρ2、F1=F2
9.如图所示,试管A漂浮在水面上,试管B悬浮在水中,试管A与试管B都封闭有一定量的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将试管A上提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A不会回到原来位置
B.将试管A下压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A会回到原来位置
C.将试管B上提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B会回到原来位置
D.将试管B下压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B会回到原来位置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44分)
10.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用于表示轮船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如图所示,FW表示轮船在淡水中航行时的“吃水线”,A、B为不同季节在海水中航行时的“吃水线”。
(1)冬季海水密度比夏季大,则图中表示冬季“吃水线”的是B(填字母)。
(2)一艘载货轮船,在卸货时浮力变化的情况是变小。
11.已知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小球B,它们的密度之比ρA∶ρB=1∶2,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FA∶FB=8∶5,则ρA=0.8×103kg/m3,小球B静止时在水中的状态是沉底(填“漂浮”“悬浮”或“沉底”)。
12.小明同学利用饮料瓶和薄壁小圆柱形玻璃瓶制作了“浮沉子”,玻璃瓶在饮料瓶中的情况如图所示(玻璃瓶口开着并倒置),玻璃瓶的横截面积为S=1.5 cm2,此时玻璃瓶内外水面高度差h1=2 cm,饮料瓶内水面到玻璃瓶底部高度差h2=8 cm,则空玻璃瓶的质量为3g,用力挤压饮料瓶,发现玻璃瓶仍然漂浮在水面,此过程中h1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h2增大。(不计饮料瓶和小玻璃瓶中气体的重力,g取10 N/kg,ρ水取1×103 kg/m3)
13.小明在学完浮力后认识了密度计,将其放入液体中,当它竖立静止时,与液面相交的读数即为待测液体的密度。
(1)如图甲、乙所示,让同一支密度计分别静止在水和酒精中,密度计受到的浮力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装水的容器是乙(填“甲”或“乙”)。
(2)小明将一只玻璃管的下端缠绕了适量铁丝,初步做成了一支密度计(如图丙所示),为了给密度计标上刻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a.将其放入水中,竖立静止后,做好标记为A,在密度计上与水面相平处标上水的密度值1.0 g/cm3。
b.将其放入植物油中,用同样的方法在密度计上标上植物油的密度值0.9 g/cm3。
①如图丙所示,小明制作的密度计,你认为刻度“0.9”应该在p(填“p”或“q”)点。
②使用中,小明发现细铁丝很容易滑落,于是他改变这段细铁丝的形状,并把铁丝置于玻璃管内,再次测量同一杯水(如图丁所示),杯中液面将仍在A处(填“上升”“下降”或“仍在A处”)。
三、分析计算题(20分)
14.如图甲所示,将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木块A放入水中,有的体积浸入水面,将金属块B放在木块中央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水面的高度h1为2 cm,如图乙所示,再用轻质细线将金属块捆绑在木块中央,放入水中静止后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水面高度h2为3 cm,如图丙所示(g取10 N/kg)。求:
(1)木块在图甲中受到的浮力。
(2)图甲中木块底部受到的压强。
(3)金属块的密度。
解:(1)正方体木块A的边长为10 cm=0.1 m,
则木块A的底面积:SA=(0.1 m)2=1×10-2 m2,
木块A的体积:VA=(0.1 m)3=1×10-3 m3,
由题可知,题图甲中木块排开水的体积:
V排甲=VA=×1×10-3 m3=6×10-4 m3,
则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甲=1.0×103 kg/m3×10 N/kg×6×10-4 m3=6 N。
(2)题图甲中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
h=×0.1 m=0.06 m,
则木块底部所受的压强:
p=ρ水gh=1.0×103 kg/m3×10 N/kg×0.06 m=600 Pa。
(3)题图甲中木块漂浮,所以木块的重力:GA=F浮=6 N,
题图乙中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V浸=SAh浸=1×10-2 m2×(0.1 m-0.02 m)=8×10-4 m3,
题图丙中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V浸′=SAh浸′=1×10-2 m2×(0.1 m-0.03 m)=7×10-4 m3,
乙、丙两图中,A和B的整体都处于漂浮状态,总浮力等于总重力,总重力不变,所以,两物体所受的总浮力相同,排开水的总体积相等,即V浸=V浸′+VB,
则金属块B的体积:
VB=V浸-V浸′=8×10-4 m3-7×10-4 m3=1×10-4 m3,
乙图中正方体木块A和金属块B受到的总浮力:
F浮′=ρ水gV排′=ρ水gV浸=1.0×103 kg/m3×10 N/kg×8×10-4 m3=8 N,
由于A和B的整体处于漂浮状态,所以GA+GB=F浮′,
则金属块B的重力:GB=F浮′-GA=8 N-6 N=2 N,
金属块B的质量:mB===0.2 kg,
所以金属块B的密度:
ρB===2×103 kg/m3。
答:(1)木块在图甲中受到的浮力是6 N。
(2)图甲中木块底部受到的压强是600 Pa。
(3)金属块的密度是2×103 kg/m3。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阶段评价作业(六)
[考查范围:浮力(3.4)]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
1.如图所示,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饮料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若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此实验说明了(   )
A.大气存在压强
B.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流速有关
C.浮力产生的原因
D.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2.把一块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橡皮泥将会沉入水底(如图甲所示)。而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再把它放在水面上,则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如图乙所示)。以下对橡皮泥沉与浮的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与甲图相比,乙图中的橡皮泥获得了更大的浮力
B.甲图中的橡皮泥沉底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于它的重力
C.乙图中的橡皮泥浮在水面是因为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乙图中碗状橡皮泥浸入水中部分体积等于甲图中橡皮泥的体积
3.两手分别拿着体积相同的一个木块和一个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到水中,同时松开手,木块上浮,石块下沉,最后两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是(   )
A.木块大 B.石块大
C.一样大 D.不能确定
4.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盛有液体石蜡、水和水银三种液体,液体之间互不相溶。将一实心铅块(铅的密度是11.3 g/cm3)轻轻放入该烧杯中,下图中能正确显示出铅块静止时位置的是(   )
5.一软木塞质量为0.01 kg,浮在水面上,只有体积浸在水中,为使软木塞恰好浸没在水中,加在它上面的砝码的质量应是(   )
A.0.01 kg B.0.02 kg C.0.03 kg D.0.04 kg
6.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
B.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上
C.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上
D.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上
7.有一支密度计,浮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F1,浸入水中的体积为V1;将它放在煤油中,所受浮力为F2,浸入煤油中的体积为V2,那么F1与F2,V1与V2相比较,则(   )
A.F1=F2,V1=V2 B.F1=F2,V1<V2 C.F1>F2,V1>V2 D.F1>F2,V1=V2
8.一圆柱体先后放入密度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如图所示。圆柱体在两液体中所受浮力分别是F1和F2,则(   )
A.ρ1>ρ2、F1>F2 B.ρ1<ρ2、F1<F2 C.ρ1<ρ2、F1=F2 D.ρ1>ρ2、F1=F2
9.如图所示,试管A漂浮在水面上,试管B悬浮在水中,试管A与试管B都封闭有一定量的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试管A上提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A不会回到原来位置
B.将试管A下压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A会回到原来位置
C.将试管B上提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B会回到原来位置
D.将试管B下压一微小距离,放手后试管B会回到原来位置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44分)
10.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用于表示轮船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如图所示,FW表示轮船在淡水中航行时的“吃水线”,A、B为不同季节在海水中航行时的“吃水线”。
(1)冬季海水密度比夏季大,则图中表示冬季“吃水线”的是 (填字母)。
(2)一艘载货轮船,在卸货时浮力变化的情况是 。
11.已知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小球B,它们的密度之比ρA∶ρB=1∶2,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FA∶FB=8∶5,则ρA= kg/m3,小球B静止时在水中的状态是 (填“漂浮”“悬浮”或“沉底”)。
12.小明同学利用饮料瓶和薄壁小圆柱形玻璃瓶制作了“浮沉子”,玻璃瓶在饮料瓶中的情况如图所示(玻璃瓶口开着并倒置),玻璃瓶的横截面积为S=1.5 cm2,此时玻璃瓶内外水面高度差h1=2 cm,饮料瓶内水面到玻璃瓶底部高度差h2=8 cm,则空玻璃瓶的质量为 g,用力挤压饮料瓶,发现玻璃瓶仍然漂浮在水面,此过程中h1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h2 。(不计饮料瓶和小玻璃瓶中气体的重力,g取10 N/kg,ρ水取1×103 kg/m3)
13.小明在学完浮力后认识了密度计,将其放入液体中,当它竖立静止时,与液面相交的读数即为待测液体的密度。
(1)如图甲、乙所示,让同一支密度计分别静止在水和酒精中,密度计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装水的容器是 (填“甲”或“乙”)。
(2)小明将一只玻璃管的下端缠绕了适量铁丝,初步做成了一支密度计(如图丙所示),为了给密度计标上刻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a.将其放入水中,竖立静止后,做好标记为A,在密度计上与水面相平处标上水的密度值1.0 g/cm3。
b.将其放入植物油中,用同样的方法在密度计上标上植物油的密度值0.9 g/cm3。
①如图丙所示,小明制作的密度计,你认为刻度“0.9”应该在 (填“p”或“q”)点。
②使用中,小明发现细铁丝很容易滑落,于是他改变这段细铁丝的形状,并把铁丝置于玻璃管内,再次测量同一杯水(如图丁所示),杯中液面将 (填“上升”“下降”或“仍在A处”)。
三、分析计算题(20分)
14.如图甲所示,将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木块A放入水中,有的体积浸入水面,将金属块B放在木块中央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水面的高度h1为2 cm,如图乙所示,再用轻质细线将金属块捆绑在木块中央,放入水中静止后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水面高度h2为3 cm,如图丙所示(g取10 N/kg)。求:
(1)木块在图甲中受到的浮力。
(2)图甲中木块底部受到的压强。
(3)金属块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