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中国历史上的内外政策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中国历史上的内外政策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8 10: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
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彻底。
(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3)影响
①直接: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②深远: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战争频繁。
②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瓦解。
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④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前期:在冯太后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后期:孝文帝亲政后,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改革的呼声强烈。
③庆历新政:庆历年间,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失败。
(2)概况: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变法失败。
4.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概况: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他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结果:张居正辅政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面对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③甲午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结果: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4)影响
①作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②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清末新政
(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3.中华民国的改革
(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知识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认识
①曲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1)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深化——从十八大到十九大
①确定目标: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②载入党章: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③进一步部署: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3)内容
①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③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⑤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
(4)意义
①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历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总结】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了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 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后尝试建也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军功爵制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4)汉代:察举制
①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②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③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④影响: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官员管理
(1)考核
①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②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2)监察
①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科举制
(1)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2)内容
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发展完善
两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全面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官员管理
(1)考核
①隋唐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②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2)监察
①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②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元朝
①方式: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②恢复科举制: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
③录取人数: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2)明清
①考试级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②参考人员: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③命题范围: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知识总结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演变 (2)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正。
2.官员管理
(1)考核
①明朝的考核制度:考满和考察
考满: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②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2)监察
①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②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③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知识点四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
(1)背景
①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②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
(2)过程
①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②新政时期: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背景
①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
②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2)过程
①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③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3)方式: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知识点五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思想
(1)官员选拔制度的建设
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2)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①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②影响: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
(1)选拔方式: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4)文官甄别制度
①对象: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作用: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1)背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2)标志: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实施: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4)评价
①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②《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知识点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建立
(1)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内容:干部制度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3)发展: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①内容: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作用: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2)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①过程: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②作用: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单元总结】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梳理】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 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 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 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 秦汉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改法为律”。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即法律命令。
(3)三国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再此减省《魏律》。
2.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士人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的推动。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3. 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2.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曾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3.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4. 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5.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6. 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7.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并与法律合流。
历代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总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主流。秦汉的统一开启了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推动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进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成熟。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 秦汉时期
1. 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
2. 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北面 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 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 设乌桓校尉;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
(4)南方 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在边疆 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3. 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
1.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
2. 隋朝,有四件事:
(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
(2)岭南地区 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边疆地区 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
(4)流求 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
3. 唐朝,有四件事:
(1)北方 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南 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
(3)云南 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
(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
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
4. 对外关系,掌握七点:
(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
(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
(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
(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6)751年,唐朝与大食怛罗斯之战,造纸书由此西传。
(7)唐朝对外交往的三条路线:
广州——越南——阿拉伯; 明州——日本、朝鲜半岛;
泉州——南海。
三 元明清时期
1. 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因地制宜。
(1)任用大量色目人当官,促进民族交流。
(2)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宣政院。
(3)在东北、云南设立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
(4)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
2. 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1)北方 修筑边墙,形成明朝长城;设置军镇,号称“九边”。
(2)册封俺答汗与三娘子,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3)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奴尔干都司。漠南,设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
(4)敕封西藏宗教首领“法王”“国师”等称号,管理藏族地区。
3.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1)北方 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双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2)西北 经过70年努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 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无世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
(5)东南 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 对外交往
(1)明朝前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
(3)1553年,葡萄牙取得澳门的居住权。
(4)16世纪初,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5)1685、1686年,清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重创沙俄侵略势力。
(6)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
(7)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坚持闭关自守。
知识点二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一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背景:(1)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2)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 实施:(1)1952年,我国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法律。
(2)1954年宪法,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
1. 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成立之初
(1)前提:新中国成立前后,确立了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表现:中国先后同苏联、朝鲜、印度、印尼等国家建交。
2. 发展
(1)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2)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
3. 第二次建交高潮 20世纪70年代
(1)前提: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非洲多国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表现: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建交;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10月,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1972年2月,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3)历史意义: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打开了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4. 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
(1)背景: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全方位外交、无敌国外交)
(2)表现: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5. 世纪之交的外交
(1)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首要任务。
表现:解决与哈萨克斯坦等三国的边界问题。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建立“10十1”领导人会议机制。2001年,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表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3)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表现: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重点突破】
一、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
1. 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
2. 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
3. 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
4. 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
5. 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 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
7. 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8. 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
二、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
1.含义:严格的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原因
①根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②重要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者的盲目自大。
③直因: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勾结 威胁统治
3.评价:
①最严重的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②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这种政策最终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4.认识:一个国家要向富强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历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开始活跃起来,这是各国历史的共同现象。商品交换的活跃和发达,催生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中国货币有一个从海贝、金属到纸币的演进过程,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政权逐步建立和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在中国古代体现为赋役制度的逐步完善,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知识梳理】
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过程
1. 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等。(十贝为一朋)
2. 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铲形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鬼脸钱)等铜铸币。
4. 秦朝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钱作为通用的样式,后被长期沿用。
5. 历代王朝都大量铸造铜钱。
使用铜钱的不足: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多有囤积或熔作器皿,导致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6. 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作为铺币,与铜钱兼行。
7. 元朝把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问题:滥印纸钞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8. 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9.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规律: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
10. 晚清时,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11. 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规定由四大银行发行钞票——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把白银收为国有。
结果:后来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2. 1948年后,国民政府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都遭到失败。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13.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于石家庄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建国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
(1)背景:解放战争顺利进行,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各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体系的凌乱庞杂;国统区货币体系的瓦解。
(2)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 秦汉时期,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取泰半之赋”。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直至降到三十税一。
(2)秦朝口赋极重。汉朝人头税分田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3)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与戍卒3种。
2. 隋朝主要征收租调役。唐朝继承,成为租庸调制。租,指地租。调,指绢、布等。庸,指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基础(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3.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具休内容何在
4.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多且重。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
5.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实行于北方与南方;另外还有科差。
6.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麦实物。
7. 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折银缴纳。
背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8. 1712年,康熙帝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开始征收固定丁银。
9. 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即把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统一征收。
影响: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进一步减弱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附录 中国古代赋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特点:结构上,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比重较轻。 依据上,历代王朝都编订户籍,作为依据。
发展趋势: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方式由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时间上由不定时逐渐到基本定时。
三、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关税问题 1. 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关税的出现要早于海关机构的设立。
2. 关税出现后,长期都是国内关税与国际关税并立。1937年,中国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3.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4.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主要事件: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1930年,日本同意《中日关系协议》。
(2)结果: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到建国后,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5. 建国后,政务院颁布了《海关进出口税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6.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背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适应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
7.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个人所得税问题
1.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2. 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历史作用: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
【重点突破】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二、近代关税主权的丧失和争取关税主权的斗争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不仅如此,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列强手中。
(2)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 “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3)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中国历代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总结】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知识梳理】
一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 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战国时期。前375年,秦国“为户籍相伍”,编排户口。
2. 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4. 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黄籍”。东晋除“黄籍”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
变化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5. 隋统一后,重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政府还会“刮户”。
6. 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
分类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
7. 元朝与明朝,都以职业定户籍。明朝户籍称“黄册”。
8. 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后,户籍停止编审,名存实亡。
户籍的作用:是历代封建王朝赋役征发的依据,是为赋役征发服务的。
二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 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基层组织。
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唐朝农村设里和乡,城市设坊和村。明朝实行里甲制。
(2)基层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秦汉什伍组织,唐朝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朝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
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 历史背景: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 表现:(1)政府为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代建立常平仓制度;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置“义仓”。
(2)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唐朝开始,设有救济的专门机构。
(3)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4)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
3. 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
(2)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深化拓展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
(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
(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
规律总结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思维点拨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
(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史论总结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②重奖重罚: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
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更利于加强专制。
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