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第3课时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第3课时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7 20: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
1
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2
掌握桃源世界的特点。
3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思想。
4
了解《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
段落层次
请你们给全文划分段落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段落层次
请你们给全文划分段落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一(1段) 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 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
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 渔人离开桃源后,世人先
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发现桃林
进入桃源
离开桃源
探访桃花源
本文的线索、叙事的顺序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桃花源的特点
风景优美
百姓安居乐业
主要特点: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桃花源的特点
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
(和平)
(富足)
结合背景考虑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社会背景
我国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政权交替,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期。
结合背景考虑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赋税徭役繁重)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旨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思考1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思考2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思考3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深入思考
写“后遂无问津者”有何用意?
“南阳刘子骥”是陶渊明记载的最后一个还相信有桃花源存在的人,只可惜他最后也“未果,寻病终”,于是“后遂无问津者”。可以把这个内容视为故事的尾声,也可以这样理解:
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悲哀。无人问津的原因是没有人再相信有桃花源,没有人愿意再努力去寻找这种境界,人们心中桃花源的理想渐渐消失,那桃花源也就因此而真正永远地消失了。
许多人读了二十几年的《桃花源记》,不同时候读,总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而今读来,我耳畔飘荡起陶渊明另一篇文章中的句子,“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啊,心灵的田园都要荒芜了,怎么还在这物质的世界徘徊留恋而不知归去呢?回去慢慢耕耘吧,期待着哪天无意之间遇见那片桃花源。
诵读课文
请再次朗读课文,争取读出故事的内在节奏和作者的内在情怀。提示如下:
第1段 由慢到快,读出渔人从日常生活的平常心态到发现奇异景象感到惊奇,到
急切想要追寻源头的心理变化。
第2段 “林尽水源……复行数十步”读得比较紧凑,体现出渔人探寻洞穴的好奇
急迫的心情。“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读得不要太快,体现出渔人打
量眼前世界的过程,体现出渔人看到美好景象的愉快心情。
第3段 读出桃源村人的淳朴、热情和坦荡。
第4段 “既出……诣太守”读得快一点,表现出渔人急切邀人探访桃花源的心情。
第5段 “后遂无问津者”可以读出失落感,也可体现一种客观的态度。
《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
1.生成了许多著名的成语,丰富了汉语词汇。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2.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写法和思路。
张旭、王维、韩愈、王安石、辛弃疾等人都用过桃花源的素材来表达情感;志怪小说继承了《桃花源记》虚构故事的叙事技巧。宋代传奇小说《乌衣传》、明清小说《水浒后传》《镜花缘》都通过寻求理想国的情节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当代戏剧《暗恋桃花源》等也借用桃花源的素材表达对现实、人性的思考。
总结
1
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个武陵渔人发现神奇美好的世外桃源,后来人们遍寻无果的奇异故事。
2
本文寄寓了作者对和平、安定、富足、和谐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动荡黑暗的社会的不满。
3
本文语言简练、意蕴丰厚。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