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一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丁肇(zhào)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实验小组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作品背景
作品背景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请从文中找出关于“格物”和“致知”的解释。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四书”之一的《大学》,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致知在格物。
补充注释
这里面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在此,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补充注释
《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发行的第7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段朗读,理解文意。
1.作者演讲的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话题
观点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用“格物”“致知”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不过了。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传统的
“格物致知”与现代学术有什么关系?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其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源自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是试图通过探讨自己的内心去研究世间万物,这种方式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6.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
为什么?
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因为:
需要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极
地袖手旁观。
7.最后一段中“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
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指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二、梳理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1-2)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3-5)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6-11)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3-12)
得出结论(13)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梳理文章结构
总结
本文由文化典籍引出观点,用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印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注重实验精神。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