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美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精美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29 11: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的
发展经历: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一、背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
思想文化为政治服务。1、汉初“无为而治”原因:汉初社会贫困对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经济恢复,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社会危机民族矛盾:边境匈奴问题
阶级矛盾:王国诸侯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成为时代要求从“无为”到“有为”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二、提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内容:(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厚《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4)仁政思想:限田、薄敛、省役(3)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①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②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外儒内法作用: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改善人民生活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小结 积
极消
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三、实践——汉武帝的尊儒1、措施:(1)思想上: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
儒家逐渐垄断中央和地方教育①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教官:五经博士
③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④地方教育系统:各郡县设立学校2、影响:(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思维拓展:
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和特点
(参考省编学案第5页精讲点拨)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主观: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董 仲舒与时俱进,对儒学进行改造)
客观:1、西汉社会危机潜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需要有关思想
2、汉武帝采取有力措施,推行儒学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3 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 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 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④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⑤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