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精美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精美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29 11: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三教图
(清)丁云鹏知识梳理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汉武帝后,儒学繁盛。2.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佛、道并存,相互吸收、彼此借鉴。3.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1、儒家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有了新发展。
2、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北宋儒家学者复兴儒学、抨击佛道。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知识梳理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含义及其代表人物
(1)含义:宋代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又称为“道学”。
(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和朱熹。 程颢 程颐 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同心出版社2.“程朱理学”的思想内容知识梳理二、程朱理学2.“程朱理学”的思想内容知识梳理二、程朱理学二程和朱熹理学思想的共同点3.“程朱理学”的作用和影响(3)教育上:(2)道德上:(1)政治上:(4)世界上: 适应了统治者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派”。知识梳理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思想(1)宇宙观: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天地万物都在心中。(2)认识论: 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陆九渊的言论: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皆是理,心即理也。2.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思想(1)宇宙观: 吸收佛教“心外无佛,
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
外无理”的命题。(2)认识论: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
合一”的学说。陆九渊王阳明《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父子关系》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道德修养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范畴,
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认为进行内心的反省就可得到天理,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克服私欲,回复本性。(1)世界观不同:(2)认识论不同:(3)哲学范畴不同: 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答案提示: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积极)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①具有和谐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和谐。
②具有忧患意识。注重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体现了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⑤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美丽”的三寸金莲重男轻女“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重理轻法(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义轻利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扬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材料1: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分析评价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回答: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5、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史实的是
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
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高考题2009 【解析】《太平经》形成于汉代,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故正确答案是C
【答案】C.6.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答案】D7、(10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8、(10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故答案为A。9、(10年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C。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11、(10年浙江卷)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B12(10年浙江卷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