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摘编自王佐良《上图书馆》)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好香的菜——你们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说道。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24小时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中太阳会升起15次。
D.你不能如此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B.给我教益极多的清华,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D.清华给了我极多的教益,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一片灿烂的新世界。”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
4.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给内容进行批注。(4分)
示例:
读书批注卡
作者:苏轼内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才能品出其中意蕴。
作者:张潮内容: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
5.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不同年龄段读者首选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对比(%)
年龄段阅读方式 60后 70后 80后 90后
纸质读物 50.94 29.55 28.11 27.27
电子读物 49.06 70.45 71.89 72.73
休闲娱乐 42.28 47.54 54.37 63.17
文化经典 57.72 52.46 45.63 36.83
(1)以上表格内容反映出的现象是:
(不出现具体数据)(3分)
(2)针对以上现象,请从一个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3分)
答:
二、阅读提升(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4分)
重构阅读信仰
刘伟见
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一个为阅读准备了各种条件的时代,却也是遭遇阅读质量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不能说图书像商品一样出现了通胀,因为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商品有供大于求的时候,思想的探索则没有止境。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于是在各种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格外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阅读信仰的重构是指我们面对更多的阅读选择、更方便的阅读工具时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觉醒与抉择。这种主体性觉醒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者的个体价值主张。为什么读书的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读书了,或者是我们对于阅读本身需要的基本要素缺乏认知。
首先,要走出开卷有益的认识误区,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那些内容拼凑的图书正在摧毁我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安德烈·希夫林认为,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人坚信让读者接触到真正的好书是出版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出版业正在盈利的驱使下沦为第二个娱乐业。图书的特殊属性不像一首歌,一听即觉出喜不喜欢,也不像一部电影,看下来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我们借助于畅销榜单买书是有风险的,因为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买书相信名家或书评已经不足为据,更需要自己在购买之前对图书作必要的阅读与鉴别。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是对生命的浪费。
其次,是在多元选择中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对一个有阅读主体性的人来说,网络是新闻阅读的最佳选择,电子书是旅游阅读时最佳的携带,图书在家里或图书馆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书中泛黄的纸有一种淡淡的香。所以,何必去夸大技术的危害呢?恰恰,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他对于网络浅阅读的沉湎是他个性缺失的某种延伸。所以,阅读主体应当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就像在网络上不适宜读长篇巨著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在可以借助电子书检阅文献时非得从实体书中一部一部找。简而言之,让阅读工具或载体服务于你而不是牵着你的鼻子走。据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将用卫星发行数字正版图书,这将使我们对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可见,科技之于阅读的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先进的科技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
阅读信仰的重构更在于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阅读是人类独自用心灵觉照世界的方式,只有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并确立自己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发现阅读之妙。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这一点来说,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所以,构造自己的阅读信仰,必须自己问自己,个人读书与涵养身心和气质变化有无相关。那种以为随大流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只有阅读与身心结合,阅读才算有了信仰。
6.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阅读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形的一项是(3分)( )
A.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
B.编撰一个好书名拼凑一堆杂内容的书不在少数。
C.阅读者的主体意识丧失。
D.阅读产品的获得更为便捷。
7.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容易使读者迷失主体意识。
B.商品可以随意组合,思想无法凑泊成书。
C.买书不应该仅凭畅销榜单作决定,也不应该依赖名家或书评。
D.数字出版物的阅读是“浅阅读”,适合于阅读新闻。
8.(对应一课一考点)作者为什么提出“重构阅读信仰”的主张?(4分)
答:
9.作者提倡的阅读信仰是怎样的?(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1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的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⑥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
(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
B.第⑤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第⑥段的“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11.作者把抱着“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的目的的读书称之为“艺术”,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2.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补充说明。A.表示语意的转折;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解释原因;D.表示补充说明。
2解析:选C。前文的表述对象是“清华”,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下文应延续上文的话题“清华”,据此排除B项;根据语境可知,“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而“图书馆是我的恩师”是“教益”的一部分,C项表述更合理,更符合文意,故选C。
3答案:从句式上看,原文运用短句,句式更加灵活。从语意的表达上看,原文将“一片灿烂”独立成句,强调阅览室给自己知识上和情感上带来的影响,与下文形成对比。
4答案:(示例1)读书既要常看,也要讲究阅读方法,更要学以致用。
(示例2)这段话,将读书之道阐述得深刻而透彻,可谓精辟!
5答案:(1)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纸质阅读方式和选择文化经典类读物的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而选择电子阅读方式和休闲娱乐类读物的比例则逐步下降。
(2)(示例)可将文化经典做成电子读物,迎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经典阅读量。
6解析:选D。原文说“科技之于阅读的利弊,原是要辩证看待的”。
7解析:选C。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的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的增加,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关键在于人作为阅读主体的选择。阅读主体意识一旦丧失,那么先进的科技就容易成为他加速迷失的工具了”。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我们可以容忍一件商品的随意组合,但不会容忍一本书的思想凑泊”。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网络阅读背负了不应有的‘浅阅读’的诟病。我们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的选择最终还在于读者本人”。
8答案:①客观方面: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出现,图书品类与数量增加,而阅读质量不断下降,我们需要阅读者作为主体的觉醒和信仰的重构。
②主观方面: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我们需要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将阅读与自己的生命体认结合起来。
9答案:①不盲目相信“开卷有益”,能够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②掌握各种阅读载体所对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风格,独立抉择自己的阅读取向。③将阅读与自己生命体认结合起来,自觉为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涵养身心与改变气质)而读书。
10解析:选B。B项,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阅读中的收获大小与读者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有关。
11答案:这里说的读书艺术是在强调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好的读书心态。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①照应文章题目;②表明作者的观点;③引出对急功近利读书法的批评。
12答案:这里强调的是读者的见识和经验对于阅读的影响。读者的见识和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收获就越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