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向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出现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 ① ,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极少。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色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 ② ,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它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们推开了几户门楼,进得院子,想更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也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借代、比喻、排比 B.比拟、比喻、通感
C.对偶、借代、排比 D.比拟、比喻、排比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而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4.按提示要求,以“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鲁迅和胡适最后分道扬镳,原因在于两人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答:
5.请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6分)
答: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领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7.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三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对于我们理解敦煌文化、弘扬文化精神有重要意义。
8.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3分)( )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9.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答:
10.(对应一课一考点)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6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拟、比喻、排比。比拟有“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比喻有“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等,排比有“听见了单四嫂子……哭声,嗅到了……香味,看到了……祥林嫂”。
2解析: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中“少女……风情万种”被改为“风情万种的少女”,即原文将“风情万种”独立出来,并且后置了,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内容上是为了强调“风情万种”是“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的效果,更准确地表达了“老街”是因为“略略地弯着”才像少女笑得弯腰一样风情万种的情状。而改句直接把“风情万种”放在“少女”之前,“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和“风情万种”两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消失了,且不能突出“老街”因为“略略地弯着”而让人感受到的这种迷人情状。
答案:(1)原文将“风情万种”独立出来并后置,强调了“风情万种”是“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的效果,更准确地表达了“老街”是因为“略略地弯着”才像少女笑得弯腰一样风情万种的情状。(2)改写后的句子,不能准确表达这种因果关系,也未能突出“老街”因为“略略地弯着”而让人感受到的迷人情状。
3解析:第①处,结合前句“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和后句“有的矮而阔”可推知,此处应是说房前的门楼,且与“矮而阔”相反,所以此处应填写“有的高而窄”。第②处,结合前句“看着它不长”和后句“长得仿佛没有尽头”可推知,此处说的应是“走起来就长了”。
答案:①有的高而窄 ②走起来就长了
4解析:原句为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重组时则要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使全句形成“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的结构。
答案: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
5答案:(示例)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仿佛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做斗争;当我遭到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想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轻一代永远向前。
6解析:选C。A项,“敦煌文化能够成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错误,原文说的是“世界上……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只是四个文化体系的汇聚点。B项,“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关系不当。D项,“只有……才……”说法绝对。
7解析:选C。C项,“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错误,概括不全面,材料二还重点论述了做好敦煌文化的“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
8解析:选D。材料一强调的传承方式是“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删繁就简”“让人看得见”“看得懂”,而D项强调的是敦煌文化的专业性保护,不是“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9答案:①材料三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②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
10答案:①删繁就简,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②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③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