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依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河流,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学习时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合称“学问思辨”,“笃行之”叫作“身体力行”,加到一起,就是学以致用,就是博学笃志,志笃力行。对于“博学而笃志”,程子分析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无法树立明确的志向;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
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辨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笃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
“学问思辨”,是长期的功夫。纵使是古代的帝王,坐拥四海、号令天下,也深知学海无涯,因而十分看重经筵日讲制度,也就是请学士为皇帝讲学授课,或研读经史,或论辩政事。在明代,“日讲”是每日一小讲,“经筵”是每旬(十天)一大讲。而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纵在征讨三藩、战事不断的忧患期间,依然坚持着每日进讲的课程学习。正如《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好学才能明智。
“身体力行”,这就是《中庸》接下来又说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确的理论、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践,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变如何动荡,都坚定不移地把正道去推行、去践行、去受惠于人,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内涵,有些人只顾闭门读书或者学而不通,只把学问用在第一个阶段而没能躬行实践、没能笃定坚守、没能行之以忠,那么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了。而“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笃行之”的意义。
(摘编自曹雅欣《习近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材料三:
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这一实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它的三个特点每个都蕴含着巨大挑战。“全线”指所有的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教研体系都在线上完成,涉及这些关键管理要素重构;“全员”指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要以在线方式开展教与学,涉及网络带宽、长期使用电脑或电子产品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居家”指学生在各自家中完成学业,对于一直通过他律开展学习的孩子而言,涉及自主与自律能力的挑战。
居家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力,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在线教学实践,通过使用前沿技术带来了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打破了诸多思维定式,孕育了未来教育的诸多创新可能。
(摘编自闫寒冰、柳立言《居家在线学习启迪未来教育创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人富于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不受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和时间的接触是很复杂的,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D.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身体力行”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B.精勤求学,果毅力行
C.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D.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3.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阐述了学习的原理和本质。作者认为学习的原理是模仿和训练,而依靠一系列概念打破时间阻隔才是学习的本质。
B.材料二阐述了学习的步骤。作者认为学习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即博学、笃志、力行。
C.材料三阐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作者重点阐述了“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的伟大教育实践。
D.三则材料联系密切,第一则分析运行机制,第二则重在阐述方法,第三则着眼发展趋势,对重新认识学习有重要意义。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分)
答:
5.现代社会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高大俊朗,才华横溢,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拍的,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想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 12元的黄烟,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面前,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良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故事的流传之广。
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凸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8.综观全文,如何理解标题“高贵的清贫”?(4分)
答:
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续 师 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②;兔园蒙师③,摇笔即毁朱陆④。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⑤,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⑥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④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⑤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统称为论说文。
B.蒙师,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C.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此处代指韩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开篇点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有为师者的过错。
D.黄宗羲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4分)
译文:
(2)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4分)
译文:
14.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留诲曹师等诗[注]
杜 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 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都属此类。
B.前两句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C.三、四两句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区别的核心,学能获得美德,不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D.五、六两句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无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16.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以靛青为喻的句子“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强调老师不一定比弟子优秀。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__________,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
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师则是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__________。由于把尊师与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
在古代,尊师不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则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反复 比喻 借代 B.引用 对偶 比喻
C.引用 夸张 拟人 D.引用 对偶 夸张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地、君、亲、师分别指宇宙的自然之法,一个国家的象征,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
21.下面是一封自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询我的自荐书。我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提高鄙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乐观开朗,能够很好地搞好人际关系。在众多招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信心十足。 最后祝贵公司事业有成,明天会更好!
答:
2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4分)
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命赞歌、家国情怀、审美鉴赏、科学之趣、文化传承、英雄情结、思辨创新、自然之美”,这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设定的单元主题。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从以上主题中任选二至三个,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②在辩论赛上,反方认为语文学习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作为正方代表,请你写一篇反驳词。
③有同学认为:有了“家国情怀”这个主题,就无须“英雄情结”这个主题。请你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给“语文教材大家谈”座谈会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解析:选C。A项,“人的行为方式不受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错。原文说的是“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由“固执”一词可知,人的行为方式是受到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支配的,只是不总是受其支配。B项,“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错。原文说的是“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可见人类的学习过程与小白鼠的学习过程是有差别的。D项,“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属强加因果,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动物只存在简单记忆是因为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且“其他动物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
2解析:选C。“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提到了学习、与人相处,并没有提到亲身去做事,所以与“身体力行”的范畴不符。
3解析:选D。“第二则重在阐述方法”错。第二则重在分析“学问思辨”“身体力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4答案:首先由习近平的讲话引出“博学笃志,志笃力行”的论点,并引用程子的话阐释了其内涵;然后阐述“学问思辨”的意义和做法;最后阐述“身体力行”的做法和意义。
5解析: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了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容。材料二重点强调的是学问思辨与身体力行相结合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材料二又用儒家为学的观点印证了这一点,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在现代社会要提高学习的能力,就要将学问思辨与身体力行相结合。材料三主要报道了“我国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的事件,明确指出“居家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力……孕育了未来教育的诸多创新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可知,这次教育实践不同于以往的学生走进课堂听课的模式,启示我们在遇到新的挑战时要与时俱进,主动变革学习方式,不能一味地用一种模式学习,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
答案:①学问思辨与身体力行相结合;②在注重传统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变革学习方式。
6解析:选D。更认识到了方志敏清贫的“高贵”。
7解析:选B。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8答案:“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9答案:(1)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2)解读资料。通过照片等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3)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4)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和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10解析:选A。“吁”是感叹词,其后应停顿,排除B、D两项。“其可怪也”句末语气词“也”后应停顿,排除C项。原文标点为: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11解析:选B。B项,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南宋时大哲学家朱熹在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后,“四书五经”正式成为封建科考的教科书。
12解析:选A。A项,批判的是当时学风轻浮浅薄,识浅之人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的风气。
13答案:(1)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
(2)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的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
14答案: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是为师者之过。
参考译文:
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导致的。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人,还不如儿童的老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有各种手艺的工匠,把他们实际的技艺技术传授给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于是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比不上儿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当今世上都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古人的姓名,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大概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就像是人具有贼心,我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拜见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的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只是想做一个弟子而已,各位盛情推选我(做老师),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15解析:选B。B项,前两句是说万物以姿态分美丑,紧接着三、四句诗说,只有人不是这样,人的美丑由学与不学来定,因此前两句诗的作用是起兴,而非统领全篇。
16答案:①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②从结构上讲,总结前文,指出“立根”的重要意义,为后面对儿子的叮嘱张本。
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8解析:选B。“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反复、借代、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19答案:①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 ②更是一种伦理关系
20答案:原文在阐释天、地、君、亲、师的含义时单独成句,更具针对性,有强调作用,且句式更加活泼。
21答案:①“垂询”改为“审阅”;②“鄙人”改为“个人”;③“搞好”改为“处理”;④“招聘”改为“应聘”;⑤“有成”改为“蒸蒸日上”。
22答案:(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23[写作指导]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第一部分为写作材料,罗列出八个单元主题,从不同层面体现当今时代高中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第二部分为引导语,设置了三种场景,规定了写作任务。第三部分是写作要求,考生需要根据所选任务,确定文体,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 (1)生命赞歌和家国情怀最能育德树人;(2)倡家国情怀,谱生命赞歌;(3)传古溯源,创新启智;(4)赏自然之美,悟科学之趣;(5)家国情怀引领英雄情结。
[参考例文]
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作为一名高中新生,我认为,结合课文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教材设定“文化传承”与“思辨创新”主题单元不失为明智之举。传古以溯源,创新以启智,正是发挥教材熏陶性灵目标的落脚之处。
语文教材,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折射,是教育任务、家国期许的载体。优秀的语文教材,对高中生养成良好品格具有深浸意远、影响悠长的作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目标,无论是对人才的知识储备还是实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生厚植悠远文化传统,启智实践于科技生产、艺术创造之巅,是语文教材的核心任务,应在其中鲜明表达。
作为新教材,核心任务之一仍应是延续文脉,丰富内蕴,陶冶性灵。旧时的语文教材,为我们高中学子带来了兰亭之盛宴、滕王阁之壮美乃至蜀山之奇险。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国之史仍是国家存在之生命,新教材也应延续这一风格,让高中新生得以在文史的长河中溯源,在鲜活的文脉上与中华文化一同呼吸。承古之文化精髓,以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以优秀教材延伸华夏之文脉,云胡不喜?
响应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还应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其培育学生品格的突出作用,作为培育学生创新理念的一大助力。新设思辨创新单元,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与优化练习中培养高中学子思辨之德、创新之智,正是对立德树人的新诠释。当今的中国,是玉兔踏月之中国,是天宫熠辉之中国,是长桥卧波之中国,更是倡天下之和平大义之中国。值得选入的优秀文章事例太多,但都传递着培养思辨能力、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心愿。新教材欲立德树人,思辨创新不可或缺,这是核心之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厚植文化传承,宣传思辨创新,培君子,育人才,是新教材不可抛弃的两大重要任务。翱翔于古代瑰丽文化传统,立足于思辨创新之巅,相信新教材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将会有突出效果!
“我们一手执着科技的利刃开辟世界,一手提着传承的药箱为自己疗伤”,正如中国智能研究院院长所言,传古与创新,于新时代语文教材是重要核心,对高中生良好品格的养成无可替代。愿新的高中教材能带领学子传古溯源,创新启智,成新时代急需之栋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