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之道
【名言警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说苑》
3.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孟郊《劝学》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5.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罗蒙诺索夫
【典型事例】
1.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起来“名正言顺”。
2.叶嘉莹,“诗词的女儿”,一生读诗、释诗、写诗、讲诗,与诗歌结下百年情缘。
幼年时,叶嘉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心灵极受震撼。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她便多了应对的力量。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年近百岁的老人,一首首诗词连缀起叶嘉莹近一个世纪的人生。
在美国讲学期间,叶嘉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对叶嘉莹先生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爱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她坚守讲台70余载,启发普通人品读古典诗词,告诉他们判断诗词好坏的标准,引领读者体味“兴发感动”的力量。正是因为不遗余力地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叶嘉莹先生成为很多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3.华罗庚幼年家庭条件差,不得已于1925年辍学。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华罗庚虽然辍学,但从未放弃学习。他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一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的文章有错误,于是写了批驳这个错误的文章并寄给了该杂志社。这篇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熊教授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认为:华罗庚将是中国数学领域的一颗希望之星。出于爱才之心,他想方设法把华罗庚调到清华大学当助理,华罗庚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努力学习。四年时间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最后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为讲师、教授。
【精彩片段】
1.心是有灵的,只要心不褪色,不沉沦,不苍老,捧卷在手便有一种居高临下、满目青山的大气。你可以在“桃花源”里流连,在“赤壁”中沉醉;也可以在“岳阳楼”下凝思,在“滕王阁”前遐想;你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也可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
陆游有言:“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纪晓岚又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在孤寂的书斋岁月里,如果加一些山水的点缀,那么在枯燥之中必然会增添一些晶莹之彩、芳香之味和清冽之韵,让我们即使在漆黑之夜,心中也会亮一盏不灭的灯。
2.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3.知识是登上时代顶峰的垫脚石,学习在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更新速度逐渐加快,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为头脑“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时代的领头人。
【群文阅读】
[品美文]
犹忆书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唯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寞,啼洒血痕,她知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葬花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犹忆书香”,题旨在题目中就显露出来,它统领全篇,表达了作者对深阅读的理解和喜爱。文章用大量篇幅阐发自己对阅读的体悟和感动,有一定的意蕴。其诗文积累比较丰厚,在短短的800余字的文章里多处引用,熔铸成自己的文章。
[感时文]
也谈“拿来主义”
小 城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曾针对文化和文艺,大声疾呼“拿来主义”,即要大胆西学中用。
21世纪的今天,“拿来”变得如此容易和普遍。大家都在不断地、毫不客气地演绎着“拿来主义”。有人把这种现象含蓄地称作“借鉴”,也有人毫不客气地将其命名为“剽窃”。
首先就是学术界。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剽窃抄袭成风,弄虚作假为常,巧取豪夺成性,欺世盗名为荣。不仅如此,学术抄袭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和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关于学术腐败的问题,不少文章和论坛也深刻挖掘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呼吁健全的法制和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界人士的责任心、淡泊心和诚信品质。可是学术抄袭还是愈演愈烈,大有从燎原的星火演变成汪洋火海的势头。
梁启超曾针对清朝学者呼吁素惯淡泊、与世无争、终身于学的“寒士”。在学术领域逐渐商业化的今天,这种“寒士”如稀有动物一样濒临灭绝。试看身边的同事朋友,发文章做科研,十有八九是“借鉴”了别人的,而这种借鉴并非“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复制、粘贴、改编、翻译,网络是如此好用。学富五车的大家们会大方地点出引言、做细注释,而那些“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主儿总是偷偷摸摸、含含糊糊、引而避之、鸠占鹊巢。
在西方学术界,如果被发现抄袭一次,肯定会被踢出学术领域,永世不得翻身。而在中国的学术圈,被发现了、指控了,作弊者顶多是丢了一些头衔,还是能在高校和学术界如鱼得水。
我对娱乐圈和影视圈知之甚少,偶尔地观看和欣赏,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拿来主义”。有一次看一部剧时非常激动,觉得影视圈终于出电视精品了,那镜头和光线的切换,音效和环境的采用,精辟的对白和哲理性的讲述,不同人对时尚、爱情、友情、生活、工作的阐释都令我欣喜不已。可不幸的是,当一部美国的电视节目撞进了我的眼球,它每一季好像都在嘲笑我这肤浅的骄傲。这是典型的超越借鉴的剽窃,因为这两部剧值得欣赏的因素是如此雷同。
韩剧的流行不仅带来了韩式服装和韩国菜的泛滥,还把韩剧模式、理念、风格灌输到中国影视界和大众心中。某些电视剧不仅有韩国明星加盟,还运用了韩剧的拍摄风格:典型的大特写镜头、精美的服装和画面、灰姑娘和富豪王子的痴怨爱情。情似神似,汉语版的韩剧而已。
上周译了一篇关于“隐藏奢华”的文章,说到美国名人明星们之所以穿用商标和徽志不明显的服装和名包,就是因为这些名牌时装和名包的赝品、模仿品充斥了美国各大商店。这些所谓的“名牌”的拥有也因为普遍而失去了独特和尊贵。
当然,时尚、服饰等流行因素的散播和模仿与学术界、文艺界的抄袭、剽窃不可同日而语。它们引起的官司也相对少得多。
这是个信息时代,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艾美奖上的时装和珠宝展示就可以把流行理念和时尚元素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个信息世界,只需要鼠标一点,你就可以搜集到想要的信息,复制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是个粘贴、仿制、改编、模仿的时代。“拿来”如此容易,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这类的“拿来主义”,不需要大力提倡了,需要的是合理的限制和管理。
这是一篇切中时弊、很有时代感的文章,作者从学术界谈到影视娱乐圈,再谈到时尚与服饰,几乎全方位地列举了时下的“拿来”现象,凸显了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匮乏的问题。
[学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疫情期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老年大学开通“空中课堂”,61岁的学员万雪琴第一时间进行注册,平均每天学3~5门课,一个多月学完茶艺、隶书、楹联等多门课程。
在那段日子里,像万阿姨这样走红网络的“学习达人”还有不少。在武汉的方舱医院,一位年轻人躺在病床上专心看书;在河南洛宁,一个初中女孩每晚都去村委会“蹭网”,以求不落下一门功课;在湖北五峰,一名小学生在卤味店里的案板旁,聚精会神地上网课……
一个个动人的场景说明,无论身处何地、条件怎样,只要想学习,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人们汲取知识的脚步。正如网友所说:“你学习的样子真美。”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荀子·劝学》曰“学不可以已”,日常生活中也常听人们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古代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故事历来传为佳话,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人们学习的方式更加便捷,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本题材料选取疫情期间的几个学习画面,展现出当代人积极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活动,是“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无论是万雪琴,还是方舱医院的年轻人、“蹭网”的初中女孩、案板旁的小学生,都表现出对学习的热情,都反映出对学习的重视。他们“学习的样子真美”。
关注青少年成长成才,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学习,是青少年成长的阶梯,学习的道路上,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如何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是需要思考的话题。“学习之道”这一主题,定位青少年生活,着眼祖国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例文]
学习有态度,生命有价值
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让人们对学习有了新认识:万雪琴、方舱医院的年轻人、“蹭网”的初中女孩、案板旁的小学生,都以最美的样子表现出对学习的态度。
知识改变命运,这应该是真理。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抛出“读书无用”的观点,否定学习的重要性。最近,一则“全国7万硕士在送外卖”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正因刺眼的立意,人们由此展开了关于“学历价值”的讨论。其实,这只是因舆论误导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知识,无论到何时,无论在何地,都会发挥其作用,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盈。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哈伯特清楚地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有明确的方向,有恒定的信心。那一年,皇帝来到应天府,正在应天府书院学习的范仲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跑出书院去看皇帝,而是端坐在教室里用功学习。因为他知道,看一眼皇帝不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如果掌握了本领就能天天守护在皇帝身边。最终,他成为皇帝身边陪侍的大臣。他坚定了人生目标,一路高歌远航,隔着遥远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他读书的样子——很美。
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梭罗说过:“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有了真正的知识,谁的人生能不精彩?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便是一个先行者。他用一生做一件事,潜心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透过一片片“清华简”,“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他的努力,让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 000年;他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学界带来骄傲;他学习的样子,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执着。
身处困境之中,最需要调整的就是心态。悲观者总是以一种无奈与颓废来面对困难,而乐观者则不断地探求能够在逆境中寻求快乐的方式。学习,便是战胜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匡衡少时家境贫寒,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凭着这种对学习的渴求,他最终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宋濂幼时嗜学而家贫,借书笔录,趋百里从乡先达,克服种种困难,终得四海称其氏名。学习,帮助他们在困境中成就了自我。
学习,需要一种端正的态度,需要一份执着的精神。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就精彩。
议论的针对性
【技巧指导】
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评论、辩驳析理和逻辑推演的说理文。议论文如果没有鲜明的针对性,就会陷入随意散漫、泛泛而谈的状态,会缺乏深刻的见解,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1.针对现实问题发声
议论文要有情怀,有温度。这体现为针对现实问题发声,针砭时弊、痛斥丑陋,路见不平、振臂一呼,为大义公道摇旗呐喊、为国家命运出谋划策……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也。
考生虽身在学校,也要心系天下,要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敏感,从身边的小事发现问题、提炼话题、深入探讨。
例如:近来,一系列关于“用工荒”和“求职难”的报道让舆论目光频繁聚焦就业市场。而作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主力军的“90后”们频频闪辞、换岗,甚至“开溜”,更成为热议话题。“冰火两重天”之间,不少人追问:“如今的‘90后’到底在挑什么?”
——《“90后”到底在挑什么?》
这篇文章的开头,紧扣时代脉搏,对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发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针对问题深挖根源
发表议论时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透彻研讨,还要深谙如何攻破论述的难点,挖掘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文化源流、道德、人性、信仰、法律等。只有辨明根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文章中分析问题停留在就事论事、证明推导的层面,论述就不痛不痒,缺乏切中时弊的痛快和当头棒喝的警醒,读来就有不解渴、不过瘾、隔靴搔痒之感。
例如:老腔令人震撼,不仅在于它散发着自然的原始野性,蕴藏着关中的文化气韵,更在于它传承了华夏的历史血脉与民族性格。从遥远的春秋和秦汉中走来的祖先们,千年前便是这样的呼喊;我们身后,一代代黄土地上的黄皮肤,还要在这样的呼喊中走下去。于是,老腔以最真挚浓烈的情感,唤回了我们几乎要丢失的生命成色——农业的、土地的成色。在久久的震撼中,我们的人生得以丰富完整,我们将自己投入大历史观的川流中,觅得内心的声音。
——北京卷满分作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这篇作文针对“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进行议论,从民族传承方面分析其实质和原因,很有深度。
3.针对观点展开论证
考生的议论文习作常出现论述散漫游离、针对性不强的毛病,为了将道理阐述得深邃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要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文辞和思想统一。为了使论证与观点密切结合,考生写作时可有意识地将论据和观点的关键词对应。
例如:青年精神,使得青年懂得为己之时代的国家做贡献。是辛亥革命中不惧牺牲之青年精神,奏起推翻专制统治的号角;是新文化运动中敢于批判之青年精神,发出厘清传统文化之火光;是抗日战争中捍卫中华尊严之青年精神,使得江南塞北的青年不做亡国奴,坚持抗战到底。
——《论青年精神》
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针对论点进行论述。
4.针对特定读者论述
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中说:“凡是文章都以读者为对象,都有读者的预想。”这就是“写给谁看”的问题。
考生要针对隐含读者的特点而写作,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方式说理。这样,文章对所述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才易于被读者接受。
如果隐含读者的观点和自己相似,考生在写作时应全面深入地阐述持论的理由,使读者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楚明白。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隐含读者,考生要具体详尽地分析原因,剖析错误观点的根源,揭示其危害。如果不明确隐含读者的态度,则要推测其含糊或犹豫的原因,尽可能得到这部分读者的支持。
例如:从“嫦娥奔月”到建设科技强国,从脱贫攻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任何一项美丽愿景成为现实,实干都是必经之路。今天的中国,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改革发展时不我待,复兴征程曙光已现,并不缺少好的蓝图、好的政策、好的计划,所缺者无他,唯决心和干劲而已。越是向往星辰大海,越需要跋山涉水。勇做“有新开拓、上新水平”的开拓者,勇做“滚石上山、闯关夺隘”的改革者,勇做“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的实干家,我们才能跨越发展道路上的沟坎,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人民网”《点燃实干强国的坚强斗志》
本文是“人民网”的社论选段,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讲的,旨在向他们发出号召和要求,针对性极强。
【任务检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今天我们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例文]
“劝学”新说
美丽的容颜会在时间消磨中悄然逝去,强健的体魄会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消瘦,青春终将被时光无情夺去。当我们不再年轻,当我们不再完美,当我们不再精神焕发,却会有一种力量支配我们去闯,去创。
曾经的巅峰,昔日的花冠,没有所谓真正永恒的财富或成就,那些失去了的必然会离我们而去,但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找回了自我和价值。
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信念,它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让愚昧变得不再愚昧。而“学”是连接“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吸收知识精华,将其转化为自身技能,然后创造精神或物质上的财富。
但而今,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多的是被迫地学习,能自发地去学一些东西是极其艰难的,所以我用“劝学”来劝我们自己。
劝学:劝各位终身学习。也许我们无暇去学习所有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去尝试接触一下,让自己真正融入学海之中——生活之中,事物万变,引发无数思考;书中,问题万千,获得清晰思维;家里家外,人人之间,交流也是一种技能。不必去深究,却须学技巧,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群中。学是无止境的,树立良好态度——“终身学习”是帮助我们开发脑力、获得无形力量的好方法。
劝学:劝各位灵活学习。处于艰苦学习阶段,我们的读书是苦不堪言的。当然,机械性地背诵识记,让我们无端苦闷,倒不如灵活处理。如:背书先会意,以练熟记,以做熟背。当然死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不过“死去活来”才不失为良方。
劝学:劝各位好好学习。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疑惑就要学习,学习方能解惑。培养兴趣,是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先让自己有心思,感兴趣,再用心好好钻研。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学习,当然要持之以恒,仅专攻一时,成效也就不高了。
劝学:劝各位惜时!学要成为我们的兴趣,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学习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不是靠别人安排的。人各有学习方法,利用时间的方式也各异,必须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人各有志,学贵有心。让我们心中有“学”,好好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