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艾青诗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
第二课时——文本分析
1
了解艾青及其相关文常知识,把握诗人的爱国者形象。
2
了解《艾青诗选》的主要篇目及其内容,把握不同诗歌的思想感情。
3
赏析作品中一些重要的意象,感受语言风格,进行专题探究。
4
诵读《艾青诗选》中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参加诗歌朗诵比赛。
5
通过学习,深入了解诗人艾青,感受其创造的文学艺术成就,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深情,激发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学习目标
如何读诗
还记得上节课的任务吗?
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2.品味诗歌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
4.体味诗歌的情感
5.体会诗歌的理想美
6.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7.体会朗读
一.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而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一.诗歌的表现形式
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运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排列出一系列凄惨、荒凉的意象。大堰河贫苦悲惨的身世命运得以倒叙展开。
一.诗歌的表现形式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这一系列排比句体现出大堰河的坚强,表现了劳苦大众顽强的生命力。
一.诗歌的表现形式
全诗共13节,一节从4-16行不等,一行少则2个字,多则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句短而重复,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多用长句子,能够尽情地抒发和描摹。
再如《东山魁夷》,诗歌很少注重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注重中间运用排比,造成一种新的统一,形成散而有致、活而有序的形式美感。
二.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加新颖别致。
艾青的诗歌常常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二.诗歌语言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盼望》
请同学们阅读诗句,说一说它们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散文化、口语化
(1)诗中写海员“最喜欢的是……”
“最使他高兴的是……”,这些诗句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比较口语化。
(2)用浅显的“起锚”“抛锚”暗示两种“盼望”,“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简洁精练,富有启示性,语言像散文一样含蓄隽永。
二.诗歌语言
(1)“那边的山上没有树/那边的地上没有草/那边的河里没有水/那边的人没有眼泪”。这几句诗在写景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诗句,分析
2.恰到好处的繁与简
写景很简单甚至单调,不生动形象,没有修饰语和形容词。但恰恰就是这样清瘦的语言,最适宜传达那种荒凉景象。
二.诗歌语言
(2)《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中,“生我的”这个词是不是显得很多余?它强调了什么?
2.恰到好处的繁与简
不多余,作者故意用这样的冗词赘语,强调出和父母只是血缘关系,而并无感情。
二.诗歌语言
a“难遮掩的光芒”(《太阳》)
b“无限困乏的期待”(《春》);
c“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乞丐》)。
为什么不说“耀眼的光芒”?
为什么不说“焦灼的期待”?
为什么不说“伸着枯瘦如柴的手”?
这些修饰语有什么特点?
3.“陌生化”的语言
这些修饰语让人耳目一新,和平常用语不一样,听起来有些陌生,甚至不合逻辑。
作者在竭力避免使用现成的套话,正是这种陌生的、不符合逻辑的、违反日常用语的表达,匠心独运,内蕴却是饱满的、深邃的,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诗歌语言
(1)昨天/我在世界上/用可怜的期望/喂养我的日子/像那些未亡人/披着麻缕/用可怜的回忆/喂养她们的日子一样
——《向太阳》
(2)我们蛰伏在战壕里,/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像临盆的产妇/痛楚地期待着一个婴儿的诞生。
——《吹号者》
说一说上述比喻有什么特点。
4.创造性的比喻
这些喻体易,来自日常生活,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却新颖深刻,充满独创性。
二.诗歌语言
渐渐模糊的,灰黄而曲折的道路,那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与焦茶的颜色的混合,那灰白而混浊、茫然而莫测的‘雾’的笼罩…… (《旷野》)
5.对光与色的捕捉、渲染
诗中用的“模糊”“灰黄”“曲折”“灰白”“土黄”“暗赭”“焦茶”“混浊”“茫然莫测的雾”等词语,既是对外界的自然光和色的敏锐感受,也暗示、象征了诗人内在世界所感到的“沉重”“困顿”和“倦怠”,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命运、气氛等的总体把握和思索。
三.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它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它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
如余光中的《乡愁》就选择了邮票、船票等意象。
三.诗歌意象
艾青的诗歌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一个是“土地”,一个是“太阳”。
(一)第一大意象:土地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爱,是艾青唱不尽的旋律。他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大气的风格。
三.诗歌意象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三.诗歌意象
(二)第二大意象:太阳
太阳与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则表现了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三.诗歌意象
如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又如《黎明的通知》,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啊/你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的“城市和村庄”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全诗自由铺陈,自由抒发,诗句仿佛从“黎明”的胸臆中直接飘出,散而有致,活而有序,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四.诗歌情感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更像是分行书写的散文。诗人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可以说,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艾青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藻饰,也缺少生硬的欧化句子,语言朴素动人。诗歌形式行散不拘,却有内在的节奏和旋律,很适合朗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
五.诗歌的理想美
诗歌除了语言美、意象美、形式美、情感美之外,往往还有理性美。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如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表面上写林中之路,实际上是在写人生之路;选择不同的路,喻指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不一样的路,便是选择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我们在选择中读出了人生的遗憾。
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也有大量哲理诗“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它的翎尾,替它担忧”(第58首),“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第112首)。这些诗句,借助特有的意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清新的语言,道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在艾青创作的后期也有不少的哲理诗,如《礁石》《鱼化石》《镜子》等。
六.艺术特色
艾青很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营造能暗示或象征某种强烈情思的意象。作为“土地的诗人”,他对于土地拥有着自己那份特有的生命感应,由此生发出别样的感人至深的、朴素而深沉的体验和想象。
他曾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来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他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火焰和生命,这些都是他的“永恒主题”。其诗歌中的丰富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有的出现次数不多,却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1.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
六.艺术特色
“忧郁”渗透了诗人的灵魂,它包含了三个层面:民族忧患感、自我压抑感和生命悲凉感。其中,民族忧患感处于显性状态,也最为引人注目。
诗人生活的时代,是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最残酷,反抗又最激烈、最悲壮的年代。因此,他的诗歌传达出了悲愤的倾诉、绝望的抗争和热烈的憧憬。这些感情的互相冲突、互相融合,让他的诗歌获得了历史内涵和艺术魅力。
2. 具有忧郁的诗绪。
六.艺术特色
艾青的诗歌在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不注重韵脚的限制或字数的整齐,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具真切感和表现力。后期的诗歌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
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诗人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二者的融合,展开联想,从而创造出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
3. 具有独特地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七.体会朗读
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也需要用声音表情达意。朗读,就是这样一种给予诗歌情感和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要朗读好一首诗,掌握朗读技巧是关键,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语速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朗读的技巧呢?
七.体会朗读
基调是贯穿全篇作品的总的感彩和分量,朗读中要自始至终把握住基调。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比如,磅礴大气的,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岳飞的《满江红》;悲伤惆怅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情感类别之后,才能确定用哪一种感情去朗诵比较合适。同时也应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揣摩,达到真正的内化,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读出情感。
1.把握基调,读出情感
七.体会朗读
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朗读诗歌时,要根据作品内容及写作背景,在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充分发挥想象力,获得对诗中所反映的生活的形象感受。也就是说,朗读的时候,脑海里要“过电影”,不仅有情,而且有形,形神兼备,这样才能朗诵得生动感人。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的街市》)在朗读时就应该发挥想象,眼前仿佛出现美丽神奇的街市,朗诵时的声音才能传达出喜悦、向往之情。
2.发挥想象,读出形象
七.体会朗读
诗的语言是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诗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停顿、轻重和缓急上。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随着情感的波澜而变化,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1)适当停顿,适时重音。
好的朗诵是要适当停顿的,除了标点处的停顿外,在一些句子之间,也需要适当的停顿。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另外,适时的重音给人以强调之感,比如在一些人物、地点、动词、语气词等处加重音,如“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句,应在“星”“现”“点”“街灯”处加重音。
3.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七.体会朗读
(2)语速时缓时急。一般来说,朗诵不是一直保持一种速度,而是根据感情、意境等时缓时急地朗诵,例如在朗诵表达兴奋、激动、欢快的词句时宜用稍快的语速,而在朗诵表达哀伤、痛苦、怀念等词句时宜用慢一点的语速,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适合用慢一点的语速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3)把握语气语调。诗歌朗诵时一定要有语气、语调的变化,要有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词句的意思,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用疑问的语气;戴望舒的“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用迷茫的语气。
3.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七.体会朗读
登台朗诵还需要注意仪表仪态、行为举止、目光及手势动作。上台下台要从容不迫,站立时有良好站姿,目光要与观众席有接触,可以添加适当的手势。
4.仪表仪态及动作
结束语:
同学们,请大家从以上所讲的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去品读《艾青诗选》这本书,并做好批注。按照以下规划完成基本阅读任务,鼓励超前完成。大家阅读完毕,我们就举办“艾青诗歌朗诵交流会”,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哦!
课后作业
1.沉浸在诗歌朗诵中的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呢?请从《艾青诗选》中选取你最有感触、最打动你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2.为了引导其他同学更好地阅读《艾青诗选》,同时也分享你阅读的收获,请你为这本书写一则书评或好书推荐语。
一首好诗,是诗人根据自身艰辛或愉悦的经历用生命匍匐而出的艺术作品。我们在诵读诗歌时,需要深入地去挖掘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声音的演绎,去展现诗歌情感,去描绘诗歌意境。一首好诗,不仅要品读,更要诵读,这样,才更能充分感受到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魅力所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