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7 15:0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考古学者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
A.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B.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相互交流
C.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2.元人陈浩在评价《吕氏春秋》时认为:“吕不韦相秦十余年,此时已有必得天下之势,故大集群儒,损益先王之礼而作此书,名曰《春秋》,将欲为一代兴王之典礼也。”可见,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意在
A.规劝其他诸侯国归顺秦国B.为秦国制定统一礼乐制度
C.总结反思诸子百家的学说D.为大一统提供理论新依据
3.有学者在评论郡县制时认为,“(郡县之制)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又有部刺史督察之,片纸可罢,一言可令,无尾大不掉之患,而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材料表明郡县制的设置
A.从根本上消除了分裂割据隐患B.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C.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控制D.建立并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扬雄在《蜀都赋》中提到的“火井龙揪”,可以将四川天然气的发现时间至少提前到西汉前期;汉赋中大量描写两汉水利发达的内容,成为研究汉代气候乃至农业发展的辅证材料。这表明汉赋
A.创作的题材以社会经济为主B.是研究西汉社会史的客观史料
C.具有辞藻铺张气势恢宏的特点D.具有社会经济研究的史料价值
5.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摆脱了对门阀的依赖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6.唐太宗在位期间,曾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于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唐太宗的这一做法
A.遏制了官员腐败B.使京官取代了宰相职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7.隋唐时期南北统一,而服装却分成了两类:一类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汉式服装,另一类则继承了北齐、北周改革后的圆领缺静袍。这一现象
A.埋下了分裂的隐患B.体现了民族大交融
C.冲击了服饰等级制D.促成了思想多元化
8.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
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
9.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10.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
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下列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1.天宝六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士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宫廷、军队盛行马球的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可以说明唐代
A.时代气息豪迈奔放 B.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
C.朝廷倡导重武抑文 D.宫廷娱乐以打马球为主
12.下表所示为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类型 主要设立依据
府 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
州 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
军 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
监 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皇帝地位的下降
C.地方分离的倾向D.疆域范围的拓展
13.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年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14.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迁都后国家管理的需要 B.旧俗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
C.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价值观 D.金朝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
15.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16.史料记载,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重门阀士族,而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材料反映出宋代
A.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B.婚姻和家庭看重物质财富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观念变动 D.门阀士族的影响逐渐弱化
17.元朝时期,蒙古诸王、驸马及后妃等各级贵族把手中的资金交付“斡脱”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从中获取利润分成,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斡脱”。这说明当时
A.实行国家垄断商业政策 B.出现商品经济的新形式
C.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产生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18.宋代擅长山水画的画家,都要先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研究,然后通过忠实地摹拟自然,来呈现天地万物之间的“理”。这反映了当时
A,科技进步改进绘画手段 B.文化交流丰富绘画内容
C.理学发展影响绘画观念 D.专制强化限制绘画主题
19.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呈现出墨色浓淡不均、有个别字排倒、有隔行线的痕迹等特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印证的是
A.雕版印刷术开始于南宋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西夏已出现活字印刷术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20.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了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2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2.清代的中央机构中设有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又派出将军、都统、大臣驻扎各地,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事务;对于各民族内部的具体事务也不多加干预,允其享有相应的自治权。这一管理体制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控 B.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发展
C.保证了清政府的长治久安 D.维护了边疆民族的自治
23.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2年)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C.“海禁”主旨在保证外贸优先D.清代贸易统计数据严重失实
24.下面是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A.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B.成为当时文学的唯一体裁
C.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D.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25.乾隆元年修撰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撰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材料二 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
摘编自《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三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5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十六国后期,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人民大多已经学会说汉语,汉语成为了北方诸族的通用语言。……起初,在汉人群体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观念甚嚣尘上。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少数民族的人也对汉人持有偏见。但是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多,各族人民杂居更加广泛、交错,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看法也开始改变,“夷夏之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材料二 改汉姓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秦汉时各族改汉姓不普遍,多是在民族文化交流中自然发生的。……(孝文帝)首先自己带头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些少数民族姓氏基本上都改成了单音节汉姓。孝文帝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定姓族,以八姓与汉人高门并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十六国后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汉姓的特点,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7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宋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三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这些方面的新发展。(9分)
29.(11分)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朝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流往中国。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商业发展的表现。(5分)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5小题,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5 CDCDD 6-10 DBBDA 11-15AAAAC 16-20 CBCCC 21-25 AABD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1分)(1)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分)
(2)主张:①经济上富民、惠民;②政治上宽民、爱民;③思想上教民、化民。 (3分)
社会意义:有利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分)
(3)观点:正君心;“尊崇儒术”(墨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影响:①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②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27.(13分)(1)新变化:各民族广泛杂居,汉语成为通用语言,夷夏观念逐渐淡薄。(3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冲淡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3分)
(2)特点:由自发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政府强制推广;改革范围广泛;改汉姓与实行门阀制度结合。(3分)
影响:有利于减少民族差异与隔阂,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合流,巩固了北魏的统治。(4分)
28.(15分)(1)表现:在中央,设置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6分)
(2)示例:经济上: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一些地区出现经济作物的固定种植。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都发展迅速;②商业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民族政权间互市贸易活跃;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思想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并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文学艺术上:词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白话小说出现,书法追求个性,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上:①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②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③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④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⑤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每个方面3分,任选三个方面即可,9分)
29.(11分)(1)变化:①粮食产量增长;②经济作物大量种植;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④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⑤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4分,农业、手工业各写两点即可)
(2)国内因素: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②明政府开放海禁。(2分)
表现:①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②商人资本雄厚;③长途贩运发展较快;④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分,答出三点即可)
(3)说明:①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③抑商观念开始改变。(2分,答出两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