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4.2 非特异性免疫
一、单选题
1.(2022高三上·包头开学考)溶酶体中有水解各种生物大分子的酶,若某一种酶缺失,将直接导致特定的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而在溶酶体中贮积,细胞形态也随之变得异常而引起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中含有水解各种生物大分子的酶的合成基因
B.除了水解生物大分子外,溶酶体还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C.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特定生物大分子的氧化分解发生在溶酶体中
D.生物大分子贮积会导致渗透压降低,溶酶体变大等进而导致细胞形态异常
2.(2021高三上·湛江月考)细胞和组织受损时会引发炎症,炎症发生的过程大致分为下列步骤:①各种损伤因子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②损伤周围组织中的吞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识别损伤因子及组织坏死物,分泌炎症介质;③炎症介质激活血管反应及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及血浆蛋白渗出到损伤因子所在部位,稀释、中和、杀伤及清除有害物质;④炎症反应消退、终止,组织再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内环境的成分发生变化
B.吞噬细胞、肥大细胞及炎症介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血浆蛋白外渗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导致炎症部位水肿
D.炎症反应属于机体的防御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产生危害
3.(2021·江西开学考)溶酶体内有许多酸性水解酶,这些酶控制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大分子物质的消化。溶酶体的膜表面高度糖基化(保护溶酶体膜不受水解酶的破坏),其内部pH在5.0左右,而其周围的pH在7.2左右。下列关于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破裂后,其释放的水解酶空间结构不会改变
B.吞噬细胞摄入的病原体在溶酶体的参与下被消化、分解
C.溶酶体内不含有催化糖基从溶酶体膜上脱落的酶
D.氢离子进入溶酶体时,间接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4.(2022高二下·成都期末)下列有关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硅肺病是因为硅尘破坏细胞的溶酶体膜,进而使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死亡
B.可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C.溶酶体可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D.溶酶体膜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5.(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酶。溶菌酶还可以与带负电的病毒蛋白质直接结合,使病毒失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人体内的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抗原、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
C.溶菌酶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D.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6.(2021高一上·龙江期末)硅肺是工矿企业常见的职业病,其发病原因是当肺部吸入大量硅尘后,吞噬细胞吞噬硅尘,硅尘会破坏溶酶体膜,导致其内部的酸性(pH5左右)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pH7.2左右),破坏吞噬细胞的其他结构,最终导致肺部细胞功能受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广泛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
B.硅尘通过直接破坏肺泡细胞,导致职业病硅肺
C.吞噬细胞吞噬硅尘时却被硅尘破坏,可能是因为溶酶体内缺乏分解硅尘的酶
D.溶酶体只可以分解“外来”的“非己”物质或结构,如侵入细胞的病毒、细菌
7.(2021·绍兴模拟)皮肤中一些腺体能分泌抑制病菌的物质,皮肤破损可能使部分病菌进入体内,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中腺体分泌抑菌物质属于免疫第二道防线
B.炎症反应是机体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C.炎症反应过程中,部分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D.炎症反应过程中,受损部位释放多肽物质,促使毛细血管收缩
8.一只小猫的腿受伤出血,母猫用沾满口水的舌头在伤口上添,就可以阻止发炎。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叫做(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预防接种
9.溶菌酶是存在于眼泪和白细胞中的酶,有杀菌功能,整个分子大致呈球形,故称为球蛋白(如图)。下列关于溶菌酶的说法,错误的有( )
①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
②溶菌酶是由两条多肽链共同组成的
③双缩脲试剂5%NaOH溶液与1%Cu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与溶菌酶反应呈紫色
④溶菌酶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⑤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0.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有关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B.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可能被细胞再利用
C.硅肺形成的原因是吞噬细胞中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
D.免疫系统机能正常时,溶酶体不会对自身成分或结构起作用
11.(2021·中山模拟)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炎症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的细胞释放细胞内容物,又会进一步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反应进一步增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破损引起炎症反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
B.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
C.炎症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
D.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12.下列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较弱
13.(2020高二上·银川期中)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可被溶酶体消化分解
B.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可被溶酶体吞噬
C.用差速离心法不能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D.溶酶体不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14.(2020高二上·鹤壁期中)如图表示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将其吞噬、处理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能通过细胞膜特异性识别病原微生物
B.图中吞噬体的形成及清除过程不需要ATP供能
C.结构②中含有多种酶,是由结构①断裂后形成的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主要体现了膜的功能特点
15.(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液、乳汁等液体以及某些微生物中。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菌酶能溶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B.一般在低浓度溶液中用溶菌酶去除细胞壁,获得有活性的大肠杆菌
C.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用溶菌酶完全去除细胞壁后,获得杆状的原生质体
D.溶菌酶不仅仅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下·新郑期末)下图为动物细胞溶酶体系统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 酶,该酶由 、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合成、加工而成,溶酶体由高尔基体以 的方式形成。
(2)构成胞内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
(3)由图可知,异噬体的功能是 ,自噬体的功能是 。该过程需要消耗的能量来自 (填细胞结构)。
17.(2021高三上·辽宁月考)如图所示,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细菌分解。表中所示的是细胞的部分细胞器化学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X 67 20 微量
细胞器Y 59 40 0
细胞器Z 60 0 39
(1)吞噬细胞对细菌的识别与细胞膜上的 (填物质)有关,吞噬体的形成 (填“消耗”或“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2)溶酶体和吞噬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 ;溶酶体除了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还能分解 。
(3)溶酶体内水解酶是在 (填表中字母)中合成,经相应结构加工后转至 (填表中字母)中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该过程中需要 (填表中字母)供应能量。
(4)某些病原体进人细胞后未被溶酶体杀死,原因是这些病原体会破坏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少量水解酶从溶醇体内泄漏进入细胞质基质,不会引起细胞结构损伤;溶酶体酶进入核膜残缺的细胞核内,可分解细胞核内的物质。根据以上资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写出2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中不含有基因,A错误;
B、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除了水解生物大分子外,溶酶体还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B正确;
C、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特定生物大分子的水解作用发生在溶酶体中,C错误;
D、生物大分子贮积会导致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2.【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结合题意可知,损伤周围组织中的吞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识别损伤因子及组织坏死物,分泌炎症介质,且白细胞及血浆蛋白渗出到损伤因子所在部位,故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内环境的成分发生变化,A正确;
B、吞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血浆蛋白外渗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导致炎症部位水肿,C正确;
D、炎症反应属于机体的防御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引起“免疫风暴”,从而危害组织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3、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3.【答案】A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最适宜pH应为5.0左右,在pH为7.2左右的环境下这些水解酶的活性会降低,与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关,A错误;
B、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可以消化外源性大分子,由此说明进入细胞的病原体被消化、分解需要溶酶体的参与,B正确;
C、溶酶体的表面高度糖基化可防止水解酶的破坏,可见溶酶体内不含有催化糖基从溶酶体膜上脱落的酶,C正确;
D、根据溶酶体内、外pH的值可知,氢离子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进行的,其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直接消耗的是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可以说,氢离子进入溶酶体时,间接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衰老退化的线粒体最终会被细胞内的溶酶体分解清除。清除掉衰老线粒体,一方面,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避免了物质浪费。
4.【答案】B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硅肺病是因为硅尘破坏细胞的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细胞死亡,从而使人肺部受损,A正确;
B、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溶酶体,B错误;
C、溶酶体可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具有一定防御作用,C正确;
D、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膜结构,溶酶体膜属于细胞器膜,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衰老退化的线粒体最终会被细胞内的溶酶体分解清除。清除掉衰老线粒体,一方面,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避免了物质浪费。
5.【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人体血浆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
B、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是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大部分组织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不能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如下:
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2)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溶菌酶、细胞因子、抗体等。
(3) 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体现了酶的特异性。
6.【答案】C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即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A错误;
BC、硅肺的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肺功能受损,B错误,C正确;
D、溶酶体内含很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细胞膜 都含有磷脂和蛋白质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 有核膜、核仁
DNA的存在形式 拟核:大型环状(裸露存在) 质粒:小型环状(裸露存在) 细胞核:与蛋白质等形成染色体(质) 细胞质:裸露存在
分裂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7.【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炎症反应是由腺体分泌的抑菌物质与皮肤破损后进入体内的病菌作用形成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指的是人体的特异性免疫,B错误;
C、炎症反应过程中,部分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大量的病原体,吞噬能力增强,C正确;
D、炎症反应时,受损部位会释放多肽类物质促进毛细血管舒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8.【答案】A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母猫唾液不属于体液,因此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而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9.【答案】C
【知识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①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 ,①正确;
②从图形看出,溶菌酶是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②错误;
③双缩脲试剂中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应先加NaOH,后加CuSO4,不能混合起来加,③错误;
④溶菌酶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④正确;
⑤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⑤错误。
所以,②③⑤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2、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属于第二道防线。
10.【答案】D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是细胞的消化车间,A正确;
B、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现利用或者排除细胞外,B正确;
C、硅肺是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引起,C正确;
D、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有自体吞噬的作用,以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和衰老的细胞器等,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2、硅肺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肺功能受损。
11.【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体温平衡调节;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炎症反应是皮肤破损引起的,显然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
B、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若处于恒等的发热状态,此时机体产热等于散热,因此,炎症反应引起的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B正确;
C、炎症反应是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的,而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敌我不分,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组织和器官进行攻击造成的,显然炎症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就会造成太多的自体细胞损伤,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介质(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它主要是指形成特异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它能够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体内已经衰老或者因其它因素被破坏的细胞和清除癌变的细胞。2.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12.【答案】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功能,包括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非特异性免疫形成的防线如皮肤、吞噬细胞遍布全身,但强度较弱;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分析】 免疫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3.【答案】D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A正确;溶酶体具有吞噬作用,如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溶酶体,因此用差速离心法不能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C正确;溶酶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参与生物膜系统的构成,D错误。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14.【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吞噬细胞能识别异物,不能通过细胞膜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图中吞噬体的形成及清除过程菌需要ATP供能,B错误;
C、结构②为溶酶体,其中汗有多种水解酶,由图示结果可看出,该结构是由结构①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形成的,C正确;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即主要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高尔基体;②为溶酶体,图中显示溶酶体起源与高尔基体。
15.【答案】D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溶菌酶不能溶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
B、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在低浓度溶液中用溶菌酶去除细胞壁,将会导致大肠杆菌吸水破裂,B错误;
C、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用溶菌酶完全去除细胞壁后,获得球状的原生质体,C错误;
D、溶菌酶可在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题意可知,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液、乳汁等液体以及某些微生物中。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参与第一道防线的构成,血浆中的溶菌酶可参与第二道防线的组成。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但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溶菌酶不能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16.【答案】(1)水解;核糖体、内质网;出芽
(2)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3)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溶媒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该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然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加工而成;溶酶体由高尔基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
(2)据图可知,胞内体是膜包裹的囊泡结构,属于生物膜,其主要物质成分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3)由图可知,异噬体的功能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自噬体的功能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该过程需要消耗的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和正常的线粒体。
【分析】1、溶酶体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主要功能:(1)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2) 防御功能:病原体感染刺激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而吞噬、消化。
2、细胞膜的成分:由脂质(主要为磷脂)50%、蛋白质40%、糖类2%-10%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7.【答案】(1)糖蛋白(或蛋白质);消耗
(2)流动性;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Z;Y;X
(4)溶酶体酶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细胞质基质中的环境不是酸性环境(是中性环境);细胞核内为酸性环境
【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细胞膜上有识别作用的物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由图可知,吞噬体的形成过程是胞吞,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2)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说明生物膜有一定的流动性。溶酶体除了能吞噬病菌外,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加工后,转移至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表中各细胞器的物质组成可知,X是线粒体,Y是高尔基体或内质网等,Z是核糖体。
(4)由题中信息分析可知,溶酶体酶发挥活性需要酸性环境条件,进入细胞质基质后,不发挥作用,说明细胞质基质不是酸性环境,在细胞核内能破坏核内结构,说明核内是酸性环境。
【分析】1、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种类: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d.特殊结构--糖被: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4、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4.2 非特异性免疫
一、单选题
1.(2022高三上·包头开学考)溶酶体中有水解各种生物大分子的酶,若某一种酶缺失,将直接导致特定的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而在溶酶体中贮积,细胞形态也随之变得异常而引起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中含有水解各种生物大分子的酶的合成基因
B.除了水解生物大分子外,溶酶体还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C.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特定生物大分子的氧化分解发生在溶酶体中
D.生物大分子贮积会导致渗透压降低,溶酶体变大等进而导致细胞形态异常
【答案】B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中不含有基因,A错误;
B、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除了水解生物大分子外,溶酶体还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B正确;
C、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特定生物大分子的水解作用发生在溶酶体中,C错误;
D、生物大分子贮积会导致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2.(2021高三上·湛江月考)细胞和组织受损时会引发炎症,炎症发生的过程大致分为下列步骤:①各种损伤因子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②损伤周围组织中的吞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识别损伤因子及组织坏死物,分泌炎症介质;③炎症介质激活血管反应及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及血浆蛋白渗出到损伤因子所在部位,稀释、中和、杀伤及清除有害物质;④炎症反应消退、终止,组织再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内环境的成分发生变化
B.吞噬细胞、肥大细胞及炎症介质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血浆蛋白外渗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导致炎症部位水肿
D.炎症反应属于机体的防御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产生危害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结合题意可知,损伤周围组织中的吞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识别损伤因子及组织坏死物,分泌炎症介质,且白细胞及血浆蛋白渗出到损伤因子所在部位,故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内环境的成分发生变化,A正确;
B、吞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血浆蛋白外渗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导致炎症部位水肿,C正确;
D、炎症反应属于机体的防御反应,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引起“免疫风暴”,从而危害组织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
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3、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人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3.(2021·江西开学考)溶酶体内有许多酸性水解酶,这些酶控制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大分子物质的消化。溶酶体的膜表面高度糖基化(保护溶酶体膜不受水解酶的破坏),其内部pH在5.0左右,而其周围的pH在7.2左右。下列关于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破裂后,其释放的水解酶空间结构不会改变
B.吞噬细胞摄入的病原体在溶酶体的参与下被消化、分解
C.溶酶体内不含有催化糖基从溶酶体膜上脱落的酶
D.氢离子进入溶酶体时,间接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最适宜pH应为5.0左右,在pH为7.2左右的环境下这些水解酶的活性会降低,与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有关,A错误;
B、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可以消化外源性大分子,由此说明进入细胞的病原体被消化、分解需要溶酶体的参与,B正确;
C、溶酶体的表面高度糖基化可防止水解酶的破坏,可见溶酶体内不含有催化糖基从溶酶体膜上脱落的酶,C正确;
D、根据溶酶体内、外pH的值可知,氢离子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进行的,其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直接消耗的是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可以说,氢离子进入溶酶体时,间接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衰老退化的线粒体最终会被细胞内的溶酶体分解清除。清除掉衰老线粒体,一方面,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避免了物质浪费。
4.(2022高二下·成都期末)下列有关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硅肺病是因为硅尘破坏细胞的溶酶体膜,进而使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死亡
B.可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C.溶酶体可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D.溶酶体膜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B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硅肺病是因为硅尘破坏细胞的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细胞死亡,从而使人肺部受损,A正确;
B、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溶酶体,B错误;
C、溶酶体可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具有一定防御作用,C正确;
D、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膜结构,溶酶体膜属于细胞器膜,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衰老退化的线粒体最终会被细胞内的溶酶体分解清除。清除掉衰老线粒体,一方面,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避免了物质浪费。
5.(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酶。溶菌酶还可以与带负电的病毒蛋白质直接结合,使病毒失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人体内的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抗原、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
C.溶菌酶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D.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人体血浆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
B、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是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大部分组织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不能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如下:
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2)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溶菌酶、细胞因子、抗体等。
(3) 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体现了酶的特异性。
6.(2021高一上·龙江期末)硅肺是工矿企业常见的职业病,其发病原因是当肺部吸入大量硅尘后,吞噬细胞吞噬硅尘,硅尘会破坏溶酶体膜,导致其内部的酸性(pH5左右)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pH7.2左右),破坏吞噬细胞的其他结构,最终导致肺部细胞功能受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酶体广泛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
B.硅尘通过直接破坏肺泡细胞,导致职业病硅肺
C.吞噬细胞吞噬硅尘时却被硅尘破坏,可能是因为溶酶体内缺乏分解硅尘的酶
D.溶酶体只可以分解“外来”的“非己”物质或结构,如侵入细胞的病毒、细菌
【答案】C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即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A错误;
BC、硅肺的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肺功能受损,B错误,C正确;
D、溶酶体内含很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细胞膜 都含有磷脂和蛋白质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 有核膜、核仁
DNA的存在形式 拟核:大型环状(裸露存在) 质粒:小型环状(裸露存在) 细胞核:与蛋白质等形成染色体(质) 细胞质:裸露存在
分裂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7.(2021·绍兴模拟)皮肤中一些腺体能分泌抑制病菌的物质,皮肤破损可能使部分病菌进入体内,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中腺体分泌抑菌物质属于免疫第二道防线
B.炎症反应是机体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C.炎症反应过程中,部分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D.炎症反应过程中,受损部位释放多肽物质,促使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炎症反应是由腺体分泌的抑菌物质与皮肤破损后进入体内的病菌作用形成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指的是人体的特异性免疫,B错误;
C、炎症反应过程中,部分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大量的病原体,吞噬能力增强,C正确;
D、炎症反应时,受损部位会释放多肽类物质促进毛细血管舒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8.一只小猫的腿受伤出血,母猫用沾满口水的舌头在伤口上添,就可以阻止发炎。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叫做(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预防接种
【答案】A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母猫唾液不属于体液,因此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而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A。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9.溶菌酶是存在于眼泪和白细胞中的酶,有杀菌功能,整个分子大致呈球形,故称为球蛋白(如图)。下列关于溶菌酶的说法,错误的有( )
①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
②溶菌酶是由两条多肽链共同组成的
③双缩脲试剂5%NaOH溶液与1%Cu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与溶菌酶反应呈紫色
④溶菌酶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⑤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C
【知识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①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 ,①正确;
②从图形看出,溶菌酶是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②错误;
③双缩脲试剂中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应先加NaOH,后加CuSO4,不能混合起来加,③错误;
④溶菌酶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④正确;
⑤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⑤错误。
所以,②③⑤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2、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属于第二道防线。
10.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有关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B.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可能被细胞再利用
C.硅肺形成的原因是吞噬细胞中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
D.免疫系统机能正常时,溶酶体不会对自身成分或结构起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是细胞的消化车间,A正确;
B、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现利用或者排除细胞外,B正确;
C、硅肺是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引起,C正确;
D、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有自体吞噬的作用,以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和衰老的细胞器等,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2、硅肺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肺功能受损。
11.(2021·中山模拟)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炎症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的细胞释放细胞内容物,又会进一步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反应进一步增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破损引起炎症反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
B.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
C.炎症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
D.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体温平衡调节;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炎症反应是皮肤破损引起的,显然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
B、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若处于恒等的发热状态,此时机体产热等于散热,因此,炎症反应引起的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B正确;
C、炎症反应是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的,而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敌我不分,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组织和器官进行攻击造成的,显然炎症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就会造成太多的自体细胞损伤,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介质(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系统是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它主要是指形成特异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它能够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体内已经衰老或者因其它因素被破坏的细胞和清除癌变的细胞。2.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12.下列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较弱
【答案】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防御功能,包括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非特异性免疫形成的防线如皮肤、吞噬细胞遍布全身,但强度较弱;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分析】 免疫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3.(2020高二上·银川期中)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可被溶酶体消化分解
B.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可被溶酶体吞噬
C.用差速离心法不能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
D.溶酶体不参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构成
【答案】D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A正确;溶酶体具有吞噬作用,如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溶酶体,因此用差速离心法不能从细菌中分离出溶酶体,C正确;溶酶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参与生物膜系统的构成,D错误。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14.(2020高二上·鹤壁期中)如图表示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将其吞噬、处理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能通过细胞膜特异性识别病原微生物
B.图中吞噬体的形成及清除过程不需要ATP供能
C.结构②中含有多种酶,是由结构①断裂后形成的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主要体现了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吞噬细胞能识别异物,不能通过细胞膜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图中吞噬体的形成及清除过程菌需要ATP供能,B错误;
C、结构②为溶酶体,其中汗有多种水解酶,由图示结果可看出,该结构是由结构①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形成的,C正确;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即主要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高尔基体;②为溶酶体,图中显示溶酶体起源与高尔基体。
15.(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液、乳汁等液体以及某些微生物中。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菌酶能溶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B.一般在低浓度溶液中用溶菌酶去除细胞壁,获得有活性的大肠杆菌
C.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用溶菌酶完全去除细胞壁后,获得杆状的原生质体
D.溶菌酶不仅仅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答案】D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溶菌酶不能溶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
B、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在低浓度溶液中用溶菌酶去除细胞壁,将会导致大肠杆菌吸水破裂,B错误;
C、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用溶菌酶完全去除细胞壁后,获得球状的原生质体,C错误;
D、溶菌酶可在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题意可知,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液、乳汁等液体以及某些微生物中。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参与第一道防线的构成,血浆中的溶菌酶可参与第二道防线的组成。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的细胞壁,但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溶菌酶不能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下·新郑期末)下图为动物细胞溶酶体系统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 酶,该酶由 、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合成、加工而成,溶酶体由高尔基体以 的方式形成。
(2)构成胞内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
(3)由图可知,异噬体的功能是 ,自噬体的功能是 。该过程需要消耗的能量来自 (填细胞结构)。
【答案】(1)水解;核糖体、内质网;出芽
(2)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3)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溶媒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该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然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加工而成;溶酶体由高尔基体以出芽的方式形成。
(2)据图可知,胞内体是膜包裹的囊泡结构,属于生物膜,其主要物质成分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
(3)由图可知,异噬体的功能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自噬体的功能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该过程需要消耗的能量来自细胞质基质和正常的线粒体。
【分析】1、溶酶体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主要功能:(1)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2) 防御功能:病原体感染刺激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而吞噬、消化。
2、细胞膜的成分:由脂质(主要为磷脂)50%、蛋白质40%、糖类2%-10%组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7.(2021高三上·辽宁月考)如图所示,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水解酶的作用下,将细菌分解。表中所示的是细胞的部分细胞器化学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X 67 20 微量
细胞器Y 59 40 0
细胞器Z 60 0 39
(1)吞噬细胞对细菌的识别与细胞膜上的 (填物质)有关,吞噬体的形成 (填“消耗”或“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2)溶酶体和吞噬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 ;溶酶体除了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还能分解 。
(3)溶酶体内水解酶是在 (填表中字母)中合成,经相应结构加工后转至 (填表中字母)中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该过程中需要 (填表中字母)供应能量。
(4)某些病原体进人细胞后未被溶酶体杀死,原因是这些病原体会破坏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少量水解酶从溶醇体内泄漏进入细胞质基质,不会引起细胞结构损伤;溶酶体酶进入核膜残缺的细胞核内,可分解细胞核内的物质。根据以上资料,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写出2点)。
【答案】(1)糖蛋白(或蛋白质);消耗
(2)流动性;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Z;Y;X
(4)溶酶体酶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细胞质基质中的环境不是酸性环境(是中性环境);细胞核内为酸性环境
【知识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细胞膜上有识别作用的物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由图可知,吞噬体的形成过程是胞吞,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2)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说明生物膜有一定的流动性。溶酶体除了能吞噬病菌外,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加工后,转移至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表中各细胞器的物质组成可知,X是线粒体,Y是高尔基体或内质网等,Z是核糖体。
(4)由题中信息分析可知,溶酶体酶发挥活性需要酸性环境条件,进入细胞质基质后,不发挥作用,说明细胞质基质不是酸性环境,在细胞核内能破坏核内结构,说明核内是酸性环境。
【分析】1、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3、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种类: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d.特殊结构--糖被: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4、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