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29 20: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激发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4.培养学中质疑的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一、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近代的屈辱和悲壮,简介近代屈辱史。
2.出示“崛起”,你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哪位名人说的吗?(周恩来)
3、请大家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周恩来总理资料。
4、板书课题,齐读。
5、质疑。“崛起”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根据质疑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再在全班交流。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3.同桌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三、检查学习效果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理解词语。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6、汇报:说一说课文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7.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8.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激发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2.培养学中质疑的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一、导入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为什么伯父会说“中华不振”呢?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请自由读第一部分,想一想。
2.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师生评议。从中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1、过渡: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部分,想一想在租界发生了什么事?
3、交流。
4、小组交流讨论: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5.班上汇报。
6.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此时你想说什么或有什么样的感受?
7、指导朗读: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在租界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回来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他在沉思什么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请默读第三部分,看看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4.他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段。
2、说说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
3.学了这课有什么启发?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六、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周总理为中华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与伯父的对话
租界事件 振兴中华
立志报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