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1原电池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1原电池 (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08 09: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四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原电池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问题:右图的原电池,如果用它做电源,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很快减弱,不适合实际应用。
①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②有何改进措施?
原因: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溶液中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加速铜在锌表面析出,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被铜覆盖后,不再构成原电池。
将锌片与硫酸铜溶液隔离
CuSO4
- +
Cu
Zn
A
e
I
e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CuSO4
- +
Cu
Zn
A
e
I
e

盐桥
CuSO4
- +
Cu
Zn
A
e
I
e
功能:分区、可允许部分离子通过
盐桥:装有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胶,离子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功能:????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教材P94·实验4 1:设计锌铜原电池
将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铜片的CuSO4溶液用一个盐桥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在中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观察现象。取出盐桥,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有何变化。
如图所示连接实验装置
取出盐桥
实验操作




电流表
电极变化
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左侧烧杯:锌片逐渐溶解
右侧烧杯:铜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
电流表的指针回到零点
锌片不再溶解,铜片上也不再有红色固体析出
(2)锌铜原电池工作原理分析
①有盐桥存在时:
②取出盐桥后: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①有盐桥存在时:
在ZnSO4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即Zn被氧化,失去电子,生成的Zn2+进入溶液;
Zn失去的电子,经导线流向铜片,CuSO4溶液中的Cu2+从铜片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金属铜并沉积在铜片上;
随着反应的进行,左侧烧杯溶液中c(Zn2+)增大,右侧烧杯溶液中c(Cu2+)减小。盐桥中的Cl 移向ZnSO4溶液,盐桥中的K+移向CuSO4溶液,使左、右两侧烧杯中的溶液均保持电中性,氧化还原反应得以持续进行,使原电池不断产生电流。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②取出盐桥后:
由于锌原子失去电子成为Zn2+进入溶液,使ZnSO4溶液因Zn2+增多而带正电;同时Cu2+得到电子成为铜并沉积在铜片上,使CuSO4溶液因SO42 相对较多而带负电。这两种因素均会阻止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造成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的现象。
盐桥的作用及双液电池的优点
作用:起导电作用,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还能平衡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
优点:使原电池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完全隔离,在不同区域内实现了电子的定向移动;
使原电池能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原电池的概念、实质及构成条件
(1)原电池的概念: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练、在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是( )
A. 2FeCl2 + Cl2=2FeCl3 B. 2H2 + O2=2H2O
C. Pb+PbO2+H2SO4=2PbSO4+2H2O
D.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D
(2)反应实质:将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区域进行,将两个区域用导线连接起来,电子则定向的由发生氧化反应的负极流向发生还原反应的正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具有两个能导电的电极(金+金、金+非、非+非)
②具有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③电极间能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接触或用导线连接)
④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简单双液电池)
看对角
总 反 应:Zn+CuSO4=ZnSO4+Cu
负极(氧):
正极(还):
Zn 2e =Zn2+
Cu2+ + 2e =Cu
一般书写步骤:
列物质标得失
看环境配守恒
两式加验总式
负氧正还,列出参加反应的微粒和得失电子数
依据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选对应离子使电极反应式电荷守恒,巧用水使原子守恒
两极反应式相加,与总反应对照验证
练、反应6NO2+8NH3=7N2+12H2O设计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既能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化学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流从右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电极
B. 电极A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B为正极
C. 电极A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 6e = N2 + 6H+
D. 当有2.24 L(标准状况)NO2被处理时,转移电子0.4 mol
C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ZnSO4 CuSO4
Zn Cu
盐桥
小结:原电池中的“三个方向”






外电路中
(1)电子流向:
(2)电流方向:
内电路中
(3)离子移动方向:
负极→导线→正极
正极→导线→负极
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正正负负)
二、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概述
(1)化学电源的类别及特点




一次电池
二次电池
燃料电池
又叫干电池,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使用了,如锌锰干电池
又称可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一类放电后可以再充电而反复使用的电池,如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化学电源,如氢氧燃料电池
二、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概述
(2)化学电源的优点




方便携带、易于维护
能量转化效率较高,供能稳定可靠
可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容量不同的电池及电池组
与其他
能源相比
二、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概述
(3)判断电池优劣的主要标准
①比能量:电池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输出电能的多少
②比功率:电池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输出功率的大小
③电池可储存时间的长短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
2、一次电池: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使用(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可逆)。如: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银锌电池等
碱性锌锰干电池
总反应:Zn+2MnO2+2H2O
=Zn(OH)2+2MnOOH
负极:
正极:
Zn 2e +2OH =Zn(OH)2
2H2O+2e +2MnO2=2OH +2MnOOH
优点:比普通锌锰干电池性能好,其比能量和可储存时间均有所提高。
银锌电池 (电解液KOH溶液)
总反应:Zn+Ag2O+H2O=2Ag+Zn(OH)2
正极:
负极:
Ag2O+H2O+2e =2Ag+2OH
Zn+2OH 2e =Zn(OH)2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
练、关于银锌电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g2O是正极,Zn是负极
B. Zn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Zn 2e +2OH =Zn(OH)2
C. 工作时,电池负极区溶液pH增大
D. 工作时,电流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C
二、化学电源—— 二次电池
3、二次电池:又称可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一类放电后可以再充电而反复使用的电池,如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1)铅酸蓄电池
①铅酸蓄电池的结构
两组栅状极板交替排列
正极板上覆盖有PbO2
负极板上覆盖有金属Pb
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
二、化学电源—— 二次电池
(1)铅酸蓄电池
②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Pb+PbO2+2H2SO4 2PbSO4+2H2O
放电
充电
放电过程 (原电池)
正极:
负极:
PbO2+4H++SO42 +2e =2PbSO4+2H2O
Pb 2e +SO42 =PbSO4
二、化学电源—— 二次电池
②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Pb+PbO2+2H2SO4 2PbSO4+2H2O
放电
充电
充电过程(电解池)
阴极:
阳极:
PbSO4+2e =Pb+SO42
2PbSO4+2H2O 2e =PbO2+4H++SO42
充电:正接正、负接负


③铅酸蓄电池的特点及应用
特点:可重复使用,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但其比能量低、笨重,废弃电池污染环境。
应用:多用于启动和维持汽车用电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化学电源—— 二次电池
(2)锂离子电池 (资料卡片)
①锂离子电池的优点:
质量小、体积小、储存和输出能量大等
②常见锂离子电池的材料组成
负极材料
正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嵌锂石墨(LixCy)
钴酸锂(LiCoO2)
六氟磷酸锂(LiPF6)的碳酸酯溶液
③常见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放电:负极材料中的Li+从LixCy中脱嵌进入电解质溶液中,移向正极,然后嵌入正极材料LiCoO2的层状结构中;
充电:阳极材料中的Li+从LiCoO2中脱嵌进入电解质溶液中,移向阴极,然后嵌入阴极材料LixCy的层状结构中。
二、化学电源—— 二次电池
负极材料
正极材料
嵌锂石墨(LixCy)
钴酸锂(LiCoO2)
正极材料常以Li1 xCoO2形式表示
放电
负极:
正极:
充电
阳极:
阴极:
LixCy xe =xLi++Cy
Li1 xCoO2+xLi++xe =LiCoO2
LiCoO2 xe =Li1 xCoO2+xLi+
xLi++Cy+xe =LixCy
总反应: LixCy+Li1 xCoO2 LiCoO2+Cy
放电
充电
温馨提示
练、(16四川)某电动汽车配载一种可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1 xCoO2+LixC6=LiCoO2+C6 (x<1);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Li+在电解质中由负极向正极迁移
B. 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xC6 xe =xLi++C6
C. 充电时,若转移1 mol e ,石墨(C6)电极将增重7x g
D. 充电时,阳极电极反应式: LiCoO2 xe =Li1 xCoO2+xLi+
C
二、化学电源—— 二次电池
二、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
4、燃料电池: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化学电源。
(1)构成
燃料
电极
离子导体
负极:还原剂(H2、N2H4、烃、甲醇等液体或气体燃料)
正极:氧化剂(一般是氧气或空气)
电极材料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多采用多孔碳或多孔镍、铂、钯等
电解质溶液(酸性、碱性、中性),或固体电解质或熔融盐
(2)工作特点:
氧化剂和还原剂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在工作时连续地由外部供给并在电极上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因此燃料电池能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
二、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
(3)优点:
能量利用率高、可连续使用、污染少等
(4)燃料电池分类 (依据:可传导的离子种类)
燃料
氧气
离子导体
酸性介质
可传导H+
碱性介质
可传导OH
固体电解质可传导O2
熔融碳酸盐
可传导CO32
二、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
(5)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
反应
正极
反应
总反应
电解质溶液
H2SO4溶液
KOH溶液
K2SO4溶液
2H2 4e =4H+
O2+4e +4H+
=2H2O
2H2 4e =4H+
O2+4e +2H2O
=4OH
2H2+4OH 4e
=4H2O
O2+4e +2H2O
=4OH
2H2 + O2 = 2H2O
整理:(1)负极产物:酸性、中性→H+;碱性→H2O
(2)正极产物:酸性→H2O;中性、碱性→OH
二、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
(6)乙醇燃料电池
离子导体
H2SO4
溶液
KOH
溶液
熔融
碳酸盐
固体
电解质
电极反应
总反应
负:
正:
负:
正:
负:
正:
负:
正:
C2H5OH 12e +3H2O=2CO2↑+12H+
O2+4e +4H+=2H2O
C2H5OH+3O2
=2CO2+3H2O
C2H5OH 12e +16OH =2CO32 +11H2O
O2+4e +4H+=2H2O
C2H5OH+3O2+4OH
=2CO32 +5H2O
C2H5OH 12e +6CO32 =8CO2↑+3H2O
O2+4e +2CO2=2CO32
C2H5OH+3O2
=2CO2+3H2O
C2H5OH 12e +6O2 =2CO2↑+3H2O
O2+4e =2O2
C2H5OH+3O2
=2CO2+3H2O
口诀:C四、H一、O减二、N变N2不计算
小结:有机燃料电池两极产物
(1)正极产物:酸性:H2O、碱性:OH 、固体氧化物:O2 、熔融碳酸盐:CO32
(2)负极产物:碳元素碱性:CO32 、其他:CO2
二、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
H2SO4
溶液
KOH
溶液
负:
正:
负:
正:
C2H5OH 12e +3H2O=2CO2↑+12H+
O2+4e +4H+=2H2O
C2H5OH+3O2
=2CO2+3H2O
C2H5OH 12e +16OH =2CO32 +11H2O
O2+4e +4H+=2H2O
C2H5OH+3O2+4OH
=2CO32 +5H2O
思考:正、负极区、电解质溶液中的pH变化?
口诀:正增负减
练、甲烷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电池的负极是___(填a或b)电极,
该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a
CH4+10OH 8e =CO32 +7H2O
减小
二、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
练、N2H4暴露在空气中容易爆炸,
但是以其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是一种
理想的电池,具有容量大、能量转
化效率高、产物无污染等特点,其
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池工作时,正极附近的pH降低
B. 当消耗1 mol O2时,有2 mol Na+由甲槽向乙槽迁移
C. 负极反应式为4OH + N2H4 4e =N2↑ + 4H2O
D. 若去掉阳离子交换膜,电池也能正常工作
C
二、化学电源—— 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