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乱世中的美神
千古绝唱凄苦情
——《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
鉴赏探讨
词中哪一句最能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即词眼)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直接抒情的句子: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凉悲苦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1.可使所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
2.具有音律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诵读领悟,感受意象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言酒淡,实说愁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结论:秋风渲染悲凉愁情
雁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雁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寄托。
雁,一种思念音信的企盼。
李清照《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黄花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
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
雨滴梧桐,
敲碎人心。
细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品读鉴赏,再现意境
借酒消愁——抵不过晚来风急
大雁南飞——追忆起旧时相识
黄花堆积——憔悴中无心堪摘
守窗盼黑——到黄昏梧桐细雨
凄惨悲凉
一种凄婉的美
特点
李清照
济南人,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在朝为官,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优厚的家庭条件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反应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多是少女的无忧无虑,和悠闲自在的生活。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天真调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悠闲、风雅的生活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在李清照18岁的时候,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嫁给了当时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生活甜蜜幸福。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少女、少妇)
词风——清丽婉约
南渡后:
内容——悼亡怀旧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词风——凄婉哀怨
愁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主旨】
体现了婉约词的有哪些特点?
A.清丽婉转,情调柔美,情致缠绵。
B.善赋“愁”形,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结合。
【婉约词示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清照
李清照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铭记,由此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只有她一人。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梁衡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她又是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之“,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郭沫若评价: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颂千古是著书。
诗歌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前期:美满幸福——闺怨相思离愁——情趣盎然
后期:颠沛流离——亡夫亡国之痛——哀怨凄凉
2、揣摩关键词语
叠 词 形容词
3.通过独特意象来表现别样情感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