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李清照
声 声 慢
后期词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古抒怀,维浑苍凉,境养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学习时,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晓、怀古伤今之作,崇迈悲壮。词作多用典,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这首词的主旨,应注意领悟。可以拓展阅读辛弃疾的(菩萨爽·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要注意搞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这首词手法独到,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学习提示
婉约派词的特点
内容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情、友情、亲情、感时伤世之情,都是它应有之情。
手法方面: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
风格方面:温柔香艳,绮丽清新。音节谐婉,情调柔美,情致缠绵,凄恻动人。可歌性强。
“凡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
“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婉约派词的代表词人
温庭筠(花间鼻祖)为代表的“花间派”。
宋初: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
继起:秦观、贺铸及旷世才女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然而好景不长,遭遇靖康之变,两人躲避战乱于江南,南渡不久,丈夫病死,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最后,怀着对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和孤寂中死去。
李清照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擅长的还是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
旷世才女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少女、少妇)
词风——清丽婉约
南渡后:
内容——悼亡怀旧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词风——凄婉哀怨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和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译 文
整体感知
这首词有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叠字,请找出有哪些叠字,这些叠字的运用有何效果?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牌名
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悲愁、哀伤的样子
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
养息,休息
菊花
枯萎,凋零殆尽
憔悴,凋零、枯萎。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可以,能够
怎样挨到天黑。
怎生,怎么、怎样
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课文赏析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叠词及意象
赏析
首句运用叠词的作用:
1、内容上: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
2、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
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
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
第三句则直抒愁怀。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凉悲苦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
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言酒淡,实说愁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结论:秋风渲染悲凉愁情。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
——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
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国破家亡之苦
“雁过也”三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的悲愁心境。征雁“却是旧时相识”,这之中饱含复杂的情味:一则古时有鸿雁传书之说,词人早年生活中丈夫远游在外时,曾热切幻想大雁为自己带来亲人的消息,为丈夫捎去自己的书信,可如今丈夫亡故,只能目送征鸿,独咽悲伤。二则南渡之后,词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被金人占领的家乡。而今望见大雁,想到这雁正是从北方沦陷区飞来,不禁生出浓重的思旧怀乡之情。此处“旧时相识”并非实指,是词人借特定景观将种种情愫凝聚为一体,以突现天涯沦落的悲伤。
上片:字里行间处处含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黄花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
气候冷暧不定之可伤
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声过耳之可伤
懒摘黄花之可伤
日长难熬之可伤
雨滴梧桐的凄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片:紧承上文,依然就主人公之愁铺叙开去。
“憔悴损”即是写花,又是自喻,比兴之中,倾注着一腔悲情。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更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的心理感觉,又暗示了即使熬到天黑,那漫漫长夜亦不知怎样捱过的忧愁。这两句用语平易,但作为韵脚的“黑”字属于极难押的险韵,故诗家罕用。而李清照功力深厚,押得既稳妥又自然,赢得评论家赞赏。
“梧桐”二句与上片“晚来风急”相呼应,写黄昏时分秋雨梧桐引起的哀愁,同时点出这首词描述的是一整天的情状。人们常用“梧桐半死”比喻丧偶。而今,梧桐已使词人忧伤,再加上连绵秋雨,使人越加烦闷难耐。“更兼”二字,点出不堪听闻之意,“到”字诉说时间之长,“点点滴滴”则既写声音、状态,也写主人公感受。
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其次在声律上有节奏感。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点点滴滴
写人的动作神态怅然若失,反复寻找
写环境的悲凉,孤单寂寞,形影相吊
写内心感受,悲惨凄凉,巨大伤痛
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彩。古诗词中叠字运用是常见的, 试找几例: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
叠字的作用:
1、可使所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 ;
2、具有音律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通过意象来间接抒情,全诗所造意象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触处成愁,极力烘托渲染,“一重未了又添一重”,她的愁绪有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虽写个人遭遇和忧愁,却能为一室之悲歌,下千年之血泪”。
小 结
赏析——词句
1、诗人在寻觅什么
国家民族的前途,美好幸福的生活,自身价值的实现等等。
2、是否寻觅到 何以见得
寻觅写动作情态,冷清句环境萧条,“凄凄”句心境伤痛,可见寻觅无着。
3.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请找出本词的“词眼”。
“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或句子。
即: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是情形,有什么情形令诗人愁绪深重,苦不堪言?
寻觅无着 借酒消愁 闻雁忆旧
无心摘花 独坐无聊 听雨情伤
5.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1)淡酒:借酒消愁 为何是淡酒?
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秋风 渲染萧瑟的环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过雁 离愁思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古诗词“雁”的意象的固定内涵: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4)黄花 容颜憔悴 孤苦飘零
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如今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孤苦无依,人早已憔悴不堪,哪还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此处显然是以乐写悲。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化用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傍晚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5)梧桐、细雨 悲秋愁思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用了哪些意象,请作简要分析。
比较阅读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少女、少妇)
词风——清丽婉约
南渡后:
内容——悼亡怀旧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词风——凄婉哀怨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在李清照18岁的时候,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嫁给了当时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生活甜蜜幸福。
生活甜蜜幸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天真调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悠闲、风雅的生活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无限凄苦与悲愁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摆脱现实苦恼,向往自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乱世中的美神
本课结束
祝大家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