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手指》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手指》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风趣与幽默”中的一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
丰子恺先生开门见山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通俗易懂。
二、设计理念
本课是五下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以外,往往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安排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文章表情达意的能力。但在重点词句以及写作手法上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启发引导、自读感悟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2.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3.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五、教学重点
1.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2.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六、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七、教学准备
PPT、学习单。
八、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后分别具体写五根手指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总写五根手指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丰子恺先生这篇文章的特点,你会想到哪个词语?(有趣)很多同学应该也关注到了单元的学习要点就是“感受文章风趣的语言”。(PPT出示)
能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但是如何将的文章的内容与写法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领略大师的语言风采。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学生整体回顾,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把握和对文章初步理解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文脉——趣,以“趣”引入,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
(二)品读词句,探究知“趣”
1.引学第二自然段,感悟学法。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具不同的特点,作者是怎样用风趣的语言来表现这些特点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有趣?用横线画出来。
②做好批注,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预设一:
出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1)学生自读句子,说感受。
(2)写了大拇指的哪些特点?
(3)出示句子对比。
课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改文:大拇指短、粗、只有两个关节。
(3)对比读一读,对照图说一说那个更好,怎么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幽默风趣的语气。(第一人称读)
(5)如果让你用拟人的语气来写眼睛或其他五官的特点你可以吗?
预设二:
出示: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1)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引导学生读句子。
(2)小结:先总写特点再列举事例。(板书:列举事例)
(3)那丰子恺先生又是怎么写这六件事儿的呢?这段话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叫”等动词的好处。
(5)动作演一演:感受大拇指最能吃苦的特点。
(6)仿说。
要推重东西了, ;
要点赞了, ;
要 , ;
预设三:
出示句子: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给人瘙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抓住“讨巧”“呆呆地”等词体会大拇指的品质。
(2)总结:如此吃苦耐劳的大拇指在遇到讨巧的事之时却——“轮不上他……”,两相一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凸显出大拇指无私奉献的品质。
3.对照生活,展开联想。
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形象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板书:激发联想)
4.小结内容和写法。
丰子恺先生用风趣的语言、丰富的事例。让我们看到大拇指的辛劳,更让我们想到了环卫工人等,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设计意图: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有其独特的特点,既要体会文之趣,又要理解意之趣,教学中以“趣”为引,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个体阅读体验,在理解内容风趣的同时,通过对比、解词、体验、朗读、仿说、想象等多种教学策略。初步感受丰子恺先生是通过拟人、举例等写法写出风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架构语言,为之后的教学任务做好铺设。】
(三)运用学法,自主识“趣”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文中你风趣的词句,再想一想几个手指分别给留下什么感受。
学习要求:
①默读课文,圈画有趣的词句;
②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学生汇报:
预设:
(1)“食指”部分。
①对比“窈窕”和“强硬”。
预设1:窈窕本义形容女子容貌身形美好,这里用来形容其他三指,形象有趣。
预设2:食指“强硬”的曲线和其他三指形成对比,特点鲜明突出。
②出示: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从“全靠”“都要”“最多”等词语又体会到了什么?
③食指又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呢?
(2)“中指”部分。
①在第4自然段中,你又关注了哪些词语呢?
预设1:“相貌堂皇”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中指的姿态出众。
预设2:“养尊处优”,感受到它的生活安逸。
②“养尊处优”是什么意思?换词体会,说一说这样的写的好处。
③你能用第4段中的一句话来说说什么是养尊处优的地位吗?
出示: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3)“无名指、小指”部分。
①体会它们“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读着这幽默风趣的文字,一根根姿态各异、性格鲜明的手指活灵活现,仿佛就看到了漫画中虽寥寥数笔却滑稽有趣的画面。
3.领悟道理。
(1)五指中最肯吃苦的大拇指、机敏的食指、颜值担当中指以及可爱秀丽的无名指和小指,各有各的特点,在作者心中,他最喜欢谁呢?
(2)出示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3)教师总结:是啊,手指合在一起就是拳头,人群和在一起就是班,是家、是国,在班里要有……一个国家要有……比如:老师、清洁工、建筑工人、医生......每个人的分工可能不同,但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团结,就是力量。孩子们,你们看寥寥数笔,几句妙语,让我看到的是手指,是人,是家,是国,是团结和力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设计意图:教学中有扶必要有放,运用任务驱动,在尊重个性阅读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从之前的学法到此环节的用法,提升思维训练的品质。同时,从文字入手,从身边到家国,引深文意,探究主旨,让学生明白文以载道的道理。并能初浅感受丰子恺先生漫画式的文风,理解风趣与幽默是源于智慧,让学生获取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 小结写法,引导写“趣”
1.看一看。我们身上的五官也同样具有不同的特点,先想想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这五官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写。 2.写作指导。
(1)仿照文中某一根手指的写法。
(2)可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尝试将语言写得风趣、生动一些,吸引读者。
4.自己写一写,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5.展示学生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独木难成林”,无论是“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的手指,还是“各具特点,无可替代的”五官,只有形成合力,团结一致,才能最有力量,最为美好!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从从感悟语言到运用语言,让学生思维训练经历“感悟—理解—分析—创造”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继续探“趣”
一级作业:摘抄文中风趣的语言。
二级作业:完善小练笔。
三级作业: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知识能力落实的检测,三级作业有梯度,有不同能力点的考察,同时有选择的作业可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