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广西三新联盟高一年级 11 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C A C C B D B D D B D B
1、C “才能促进生活环境、文化品位、乡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美育建设。”错。由材料二第 3段“‘三
美融合’,才能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可知,选项强加了依赖关系,曲解了文意。故选 C。
2、A “依托时间轴横向展开议论”错。应为“依托时间轴纵向展开议论”。横向:通过比较同一层次
的各种相关事物,可以了解同一类事物的规模、数量以及利弊,从而对决策起到参考作用;纵向:
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式,从而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文章是
依托费孝通不同时期关于乡村振兴道路的构思展开议论,故选 A。
3、C 由材料一第 3段“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第 4段
“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可知,“园艺改革”主要是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而
不是通过电商平台增大销路。故选 C。
4、① 中国向集体化时代的告别,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乡村经济更大
的发展空间。
②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制度对乡村工业进行改革,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
中占据有利位置。
③ 园艺改革可以成功适应现代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
5、① 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
② 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要统一规划。住房元素需专业指导,避免杂糅。
③ 提供专业化的美育指导和帮扶,提升文化品位。
④ 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每点 1分。材料一给出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材料二中“乡村振兴离不开生
态宜居、乡风文明”可分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两点进行作答,加以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6、C 三姑娘想去看赛龙灯,不是被母亲拦住了,是被“乖巧”抑制住了,她想陪着母亲。
7、B 无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也不是主要的。
8、小说两次提到雀子,第一次以雀喻人,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不去看赛龙灯;第
二次将雀子拟人化,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
1
9、① 小说语言散文化。语言平淡舒缓,少铺陈少夸饰,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轴恬静雅致的乡村
画卷,却又在淡雅之中寄寓了哀愁,语言间充满抒情特色。
② 小说情节散文化。文章没有明显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
的情节取胜,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如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
常、结婚等。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淡。
③ 小说环境和情韵散文化。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竹林”,茂林的修竹,碧绿的菜地……创设了诗
意的氛围和意境,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图画。
④ 小说人物散文化。小说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用淡淡的笔墨呈现三姑娘日常生
活的自然状态,三姑娘纯真朴实,含蓄内敛,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每点 2分,任写 3点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同时也兼顾对学生文体知识的考查。散文
化小说文体特点,往往涉及语言的散文化,意境氛围的营造,情节技巧的淡化等。
10、(3分) D
11、(3分) B (脱意思是“倘若”)
12、(3分) D (先在西门接战,再出南门进攻)
13、(9分)
(1) 随即派遣数千人出南门,戒令士兵不要喊叫,只用利斧砍杀敌人。
(“俄”,很快,一会儿;“但”、只要;“犯”,袭击,进攻。三处各 1分,大意 1分。)
(2) 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能解除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师”,名作动,向老师学习;“不”通“否”4处各 1分,大意
1分。)
14、D (诗人并未还乡,只是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归家)
15、① 视听结合。诗人在秋风中观东流水、西斜日、古石、细路,听淅淅的风声和急促的捣练声,
营造凄冷寂寥的诗境。
② 借景抒情。诗人借秋风中天地四方凄冷寂寥的暮景,抒发思归而难归的悲痛。
③ 想象。诗人想象着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着庭园旧树而欣然满足,以此表现
现实中不能归家之苦。(每点 2分,共 6分)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
17、B 连续:一个接一个,一次连一次。延续: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连续”与“文明”不能搭
配,排除 D选项;“并非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与句意不符,排出 A选项。“甚至”表递进关系,
“改朝换代”和“统治民族更替”两相比较,“统治民族更替“”后果更为严重,放在“甚至后面才能构成递
进,排除 C,故选 B。
18、D A: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一脉相传:从同
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根据后文的“绵延”
可判断前文的词语侧重继承关系,故选择一脉相传。B: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
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
期的精神特征。前文“几经劫难”与不绝如缕搭配最恰。C:衰竭:衰弱至极。衰败:由强而弱,衰
落败坏。D:恪守:严格遵守。固守:主观固执地遵守,多用于贬义。)
19、B “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选项 A、D中“潜
移默化”影响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价值与族群认同的凝聚力”,搭配不当。C项中“潜移默化”已经
包含“致使”的意义,不能和“使”连用。
20、志在长空牧群星 (上下联结构相同 1分,词性相对 1分,内容关联紧密 1分)
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羲和号”比作“摄影师”,(1分)生动形象地(1分)描绘
出羲和号拍摄太阳图像的行为,(1分)表达出作者对“羲和号”的喜爱(1分)和因我国太空探索
实现新突破而产生的自豪感。(1分)
22、(60分)根据全国高考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因为文体不限,此题可有两个思考方向:文学类——写记叙、抒情言志为主的文章。论述类
——写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以记叙为主:从思考的内容中择任意一点作为主题,通过记叙一件事来委婉表达“秋天的美在
于……”的立意。
以抒情言志为主:从思考的内容中择一为散文之“神”,展开联想,将景、人、情融为一体;亦
可托物言志,写议论性散文。
以议论为主:可以探讨成功与辛劳的关系,美好的人生需要奋斗。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绍兴十年二月,朝廷任命刘锜为东京副留守。五月,刘锜在顺昌大败金人。起初,刘锜赴任
东京时,率领八字军三万七千人及殿司卒三千人,从临安逆长江而上渡淮河,到涡口。听说金人
毁弃盟约南侵,刘锜和将佐舍弃舟船登陆,先锋急行三百里,进入顺昌城中。间谍报告东京守军
已经投降,顺昌知府陈规面见刘锜询问计策,刘锜说:“如果城中有粮草,就能同你一起守卫顺昌。”
陈规说:“有粮食几万斛。”刘钧说:“行了。”当时八字军因为将要驻守汴京,都携带妻子儿女同行。
3
至此,刘锜召集各位将领讨论计策,都说:“金军难以抵挡,请让精锐部队殿后,步兵骑兵掩护老
幼,顺流返回江南。”刘锜说:“我本来是到东京留守司上任,现在东京虽然已经失守,但幸运的是
全军到了此地,有城池可以守御,怎么能放弃?我的决心已定,有敢说离开这里的斩首!”刘锜凿
穿舟船沉于河中,表示决不逃走的决心。把家属安置在寺庙中,在寺门口堆积柴草,告诫守卫说:
“倘若战斗失利,便点火焚烧我的家室,不要让他们落入敌手受到侮辱。”顺昌城被包围,金兵越来
越多。刘锜派遣猛将阎充召募五百名壮士,夜里突袭敌营。这天晚上,天将下雨,闪电四起,看
到有辫发的就杀掉。金兵后退十五里。刘锜又召募百人前往,有人请求让士兵口中衔枚禁止出声,
(以免被敌人发觉,)刘锜笑着说:“不需衔枚。”径直杀奔金营。雷电闪耀时便都奋起出击,雷电
停止时则藏匿不动,敌众大乱,堆积的尸体布满原野,被迫退军老婆湾。兀术在汴京听到失败的
消息,立即催马急行,率领十万军队前来支援。刘锜说:“朝廷养兵十五年,正是为了在形势危急
时使用,况且已挫败敌军锋芒,军威正振奋,纵然敌我众寡不等,也应当只进不退。况且敌营(相
距我们)很近,兀术援军又到,我军一旦退却,他们必然在后面追击,那么就将前功尽弃。如果
让敌人侵犯两淮地区,震动江浙一带,那么不仅不能实现平生报国的志向,反而有贻误国家的罪
过。”众人都感动振奋,说:“愿意听从太尉的命令。”当时天气酷暑炎热,待到午后未、申时辰,
敌人力疲气沮,刘锜突然派遣数百人出西门同金军交战,随即派遣数千人出南门,戒令士兵不要
喊叫,只用利斧砍杀敌人。统制官赵樽、韩直身中数箭,依然奋战不止,士兵都殊死搏斗,冲入
敌阵,刀斧乱砍,金军大败。第二天,兀术拔营离去,刘锜派兵追击,金军死伤数万。
42022年广西三新联盟高一年级11月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亟需
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理解的分野,来自英国的
社会经济史学家理查德H托尼与中国本土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为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设计了不同
的发展路径。
1932年,通过对英国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托尼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起点在农业
文明而非工业文明。基于对现代市场的敏感与警惕,费孝通与托尼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托尼相
反,他认为中国现代化的重点不在农业,而在乡土工业。早在1936年对江村的调查中,费孝通
便关注到乡土工业、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在江村,虽然村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皆从事农业生
产,农业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但若单纯依靠农业产出,“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而以缫丝为主的家庭副业不仅成为弥补家庭收支缺口的重要手段,还使得农民有余钱可以开展
各种日常文娱与礼节性活动。但受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下跌的影响,上述活动在当时已经停止十
年有余”(费孝通《江村经济》)。费孝通认为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制度对乡
村工业进行改革,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
济的必由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费孝通晚年重新回归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时,其部分思想在具体
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上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
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侣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此外,费孝通
重回乡村振兴以及园艺改革,还与当时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着莫大关系。伴随着中国向集体
化时代的告别,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乡村经济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振兴在现实上的可能性。
随着费孝通对中国各地区系列考察的逐步推进,其关于园艺改革的构想也渐次深化,进一
步明确了现代市场与园艺改革的关系。1986年,费孝通对湖南洞庭湖区的园艺改革状况进行了
考察,鉴于洞庭湖区因地制宜发展园艺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思考了园艺改革的可能性。这一
构想在其对河南民权园艺改革事业的考察中最终发展成熟。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
行园艺改革,成功适应了现代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新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民权
模式”的成功使得费孝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彻底发生了转变,走出了原来基于苏南模式
高一11月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