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等积变形与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意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找出等积变形,行程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无.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6cm,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cm,宽增加2cm,就可成为一个正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cm,则长方形的宽为(13-x)cm.
依据题意,得方程x-1=13-x+2
解得x=8
答:长方形的长为8cm.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等积变形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下知识.
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底面积×高=S﹒h=πr2h
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长×宽×高=abc
例题:用直径为4cm的圆钢(截面为圆形的实心长条钢材)铸造3个直径为2cm,高为16cm的圆柱形零件,则需要截取多长的圆钢?
分析:本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有: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答案:解:设需要截取xcm的圆钢.
π×(4/2)2x=3×π×(2/2)2×16
解得x=12
答:需要截取12cm的圆钢.
方法总结:常用的等量关系:形状面积变了,但是周长没变;容器形状改变,但是容积没变;原料体积等于成品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照题意,分析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明确本题考查重点为等积变形问题.
探究点二:行程问题
例题:若A、B两站间的路程为500km, 甲车速度20km/h,乙车速度为30km/h,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2)快车先开出30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多少小时他们相距100km?
(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问经过多少小时他们相距100km?
分析:本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有: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答案:解:(1)设x小时后相遇,根据题意得:
x(20+30)=500
x=10
答:10小时后相遇.
(2)设x小时后相遇,根据题意得:
x(20+30)+0.5×30=500
x=9.7
答:9.7小时后相遇.
(3)设x小时后相距100km,根据题意得:
x(20+30)=500-100
x=8
答:8小时后他们相距100km.
(4)设x小时后相距100km,根据题意得:
30x-20x-500=100
x=60
答:60小时后相距100km.
方法总结: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常用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照题意,分析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明确本题考查重点为行程问题.
【典型例题】
例题1:用直径为90mm的圆钢,铸造一个底面长和宽都是131mm,高度是81mm的长方体钢锭.问需要截取多长的一段圆钢?(结果保留π)
分析:本题中圆钢由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保持不变.“变形之前圆钢的体积=变形之后长方体的体积”.
答案:解:设截取圆钢的长度为xmm.
根据题意,得πx=131×131×81,
解方程,得x=.
答:截取圆钢的长度为mm.
例题2:小明家离学校2.9千米,一天小明放学走了5分钟之后,他爸爸开始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爸爸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米,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
分析:本题等量关系:小明所走的路程+爸爸所走的路程=全部路程,但要注意小明比爸爸多走了5分钟,另外也要注意本题单位的统一.
答案:解:设小明爸爸出发x分钟后接到小明.
由题意,得200x+60(x+5)=2900.解得x=10.
答:小明爸爸从家出发10分钟后接到小明.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例题,强化知识,熟练等积变形与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合作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组,先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再向全班汇报.
问题: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为360米/分,乙的速度是240米/分.
(1)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跑,问第一次相遇时,两人一共跑了多少圈?
(2)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跑,问几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分析:(1)题实质上是追及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实际上就是快者比慢者多跑一圈,其等量关系是追上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2)题实质上是相遇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为环行跑道一圈的长,其等量关系是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答案:
(1)设x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240x=400.解得x=.
÷400=5(圈).
答:两人一共走了5圈;
(2)设x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240x=400.解得x=(分钟)=40(秒).
答:40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熟练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新知应用】
1.一张覆盖在圆柱形罐头侧面的商标纸,展开是一个周长为80πcm的正方形(不计接口部分),这个罐头的容积是 cm3.
答案:2000π
敌我两军相距25km,敌军以5km/h的速度逃跑,我军同时以8km/h的速度追及,并在相距1km处发生战斗,问战斗是在开始追及后几小时发生的?
答案:
解 :设战斗是在开始追及后x小时发生的.根据题意,得8x-5x=25-1.解得x=8.
答:战斗是在开始追及后8小时发生的.
【随堂练习】
长方体甲的长宽高分别为260mm,150mm,325mm,长方体乙的底面积为130×130mm2.
已知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2.5倍,求乙的高?
解:设乙的高为xmm,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260×150×325=2.5×130×130x,解得x=300
答:乙的高为300mm.
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60km/h,乙车速度是100km/h,甲车比乙车早出发15分钟,相遇时,甲比乙少走65km,求A、B两地的距离.
解:设甲乙共同行驶的时间为x,则
100x-60x-60×=65
求得x=2(小时)
总路程为 60×0.25+(100+60)×2=335(km)
答:A、B两地的距离为335km.
设计意图:较大练习量是为了实现“等积变形与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并突破难点;学生演练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帮助并作个别指导,使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
课堂小结
1.等积变形问题: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2.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新知,加深印象.
七、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工业问题
1.等积变形问题
2.行程问题
(1)相遇问题;
(2)追及问题;
(3)环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