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县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腾冲县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29 14:3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150分钟 总分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沉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一种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一种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都能弹奏古琴。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 ?? ?? ?? ?? ?? ?? ?? ???? ?? ?? ?? ?? (节选自《汉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拜:拜见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 B、①③⑤ C、③⑤⑥? ?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千方百计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7、把下面两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2)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填写下列名篇名句。
(1)烟柳画桥, ,参差十万人家。
(2)念去去,千里烟波, 。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4)舞榭歌台, 。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6)吾所以为此者, 。
乙 选考题
请从11、12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碗馄饨
酒楼里来了两位客人,穿着不俗,看样子是一对出来旅游的夫妻。
服务员送上菜单。男的直接递给女的:“你点吧。”女的看也不看:“来碗馄饨。”
男人发话了:“吃什么馄饨,又不是没钱。”
女人摇摇头说:“我就是要吃馄饨!只要一碗!”服务员冲女人撇了撇嘴:“对不起,我们这里没有馄饨。”
女人很意外:“怎么会没有呢?”酒楼老板觉得很奇怪,小声吩咐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回来多收一倍的钱。” 说完开始观察这对奇怪的夫妻。
看到馄饨,女人的眼睛都亮了,轻轻搅拌着,好象舍不得吃,半天也不见送到嘴里。
男人一把拿起菜单:“你爱吃就吃吧,我饿了一天了。”女人不急不慢,等男人点完了菜。才对服务员说:“你最好先问问他有没有钱。”
男人气红了脸:“老子会没钱?”边说边往怀里摸去,突然“咦”的一声:“我的钱包呢?”
女人不慌不忙地说道:“钱包和手机我昨晚都扔到河里了。这次带出来所有值钱的东西,我都扔河里了。你身上还有五块钱,只够买这碗馄饨了!” 
男人瞪着女人:“你真是疯了!身上没有钱,那么远的路怎么回去?”
女人却一脸平静:“急什么?我们还有两条腿,走着走着就到家了。”
女人继续说:“二十年前,咱们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不也照样回到家了吗?那时侯的天,比现在还冷呢!”
男人不由地瞪直了眼:“你,你说什么?”
女人叹了口气:“看来,这些年有了几个钱,就真的把什么都忘了。二十年前,第一次出远门做生意,被人骗了个精光,经过这的时候,你要了一碗馄饨给我,我知道,那时候你身上就剩五毛钱了……”
男人一震,打量了四周:“这,这里……”女人说:“对,就是这里,那时它还是一间又小又破的馄饨店。”
男人默默低下头,女人捧起面前的馄饨,拨了一大半到另一只空碗里,轻轻推到男人面前:“吃吧,吃完了我们一块走回家!”
男人很久才说了句:“我不饿。”女人眼里闪动着泪光,喃喃自语:“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说的!”
男人说:“你怎么还不吃?”女人又哽咽了:“二十年前,你也是这么问我的。我记得我当时回答你,要吃就一块吃,要不吃就都不吃。现在,还是这句话!”
男人默默无语,拿起了汤匙。不知什么原因,拿着汤匙的手抖得厉害,舀了几次,馄饨都掉下来。他终于将一个馄饨送到了嘴里,使劲一吞,整个都吞到了肚子里。当他舀第二个的时候,眼泪突然“叭嗒”往下掉。
女人见他吃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拿起汤匙。馄饨一进嘴,眼泪同时滴进了碗里。这对夫妻就这样和着眼泪把一碗馄饨分吃完了。
放下汤匙,男人抬头轻声问女人:“饱了么?”
女人摇了摇头。男人很着急,突然好象想起了什么,弯腰脱下一只皮鞋,手往里面摸,没想到居然摸出了五块钱。他怔了怔,不敢相信地瞪着手里的钱。
女人微笑地说道:“二十年前,你骗我说只有五毛钱了,只能买一碗馄饨,其实呢,你还有五毛钱,就藏在鞋底里。我知道,你是想藏着那五毛钱,等我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后来你被逼吃了一半馄饨,知道我一定不饱,就把钱拿出来再买了一碗!”顿了顿,她又说道,“还好你记得自己做过的事,这五块钱,我没白藏!”
女人说:“你可别怪我,我只是想在分手前再和你一起饿一回,苦一回!”
男人居然号啕大哭,“我真被好日子冲昏了脑袋啊!回去我就把那张离婚协议书烧了。”
在旁观看的老板摸出了两张百元大钞递过去:“既然回去就把离婚协议书烧了,为什么还要走路回家呢? 当年那碗馄饨,就是我妻子做的。”
老板回到办公室,取出那张早已拟好的离婚协议书,怔怔地看了半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婚姻伦理问题,对读者来说教益匪浅。
B、从全文看,酒店老板叫服务员到外面买一碗馄饨,回来多收一倍的钱,充分反映了这个老板唯利是图的本质。
C、小说中的妻子为了报复提出离婚的丈夫,背着丈夫把这次带出来的所有值钱的东西,统统扔进水里。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小说利用特殊的地点来解决矛盾,二十年前二人在这里吃过馄饨,如今仍在老地方吃。不过性质不同,意义不一样。
E、这篇小说写得很成功,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词藻,人物语言生活化,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
(2)小说中“女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中间部分写二十年前这对夫妻曾在同一个地方吃过馄饨,这一情节在前文已埋下了伏笔,请找出并分析。(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夫妻二人,设计酒店老板这个人物是多余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①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②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这样评价:“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③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一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他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老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但季老先生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处之泰然,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④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忍再让他们起来”。
  ⑤一个细小的习惯,就能勾起往事。给季先生做了几十年秘书工作的李玉洁说,她注意到季老吃馒头炒菜时总是速度很快,吃饺子、面条时速度相对慢一些。那是因为他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寄居在同样贫困的亲戚家,每逢上桌吃饭都是小季羡林最尴尬难熬的时候,他不愿意往自己的碗里搛菜,所以吃得很快,盼着吃完赶快离开。
  ⑥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着一个50 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平常说话,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同他谈话,如沐春风,绝不会感到紧张局促。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老爷子马上把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⑦从入院第一天起,季先生就把办公室搬到医院来了。凡输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写东西。滴水石穿,一部《病榻杂忆》就这样渐渐出来了。季羡林还以敢讲真话而闻名。早在1986年,他就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震惊文坛。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有朋友劝他不要写这样的文章,风险太大。季羡林认为,由于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适的评价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评价问题,而是一件涉及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自已有必要站出来说话,把真相告诉大家,还胡适以真面目。他的文章发表后,得到学界的普遍肯定和响应,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
  ⑧前些日子,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季先生闻说后如往日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问他:“如果给您下一个定义,应该是什么?”他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引用季老的话“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是为了表明季羡林先生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财富的品质。
B、季老的“和谐”观点包含两方面的“和谐”,而他认为和谐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C、季老在长达四年的住院治疗期间能够处之泰然,而且在人院不久就在医院建立了新的大家庭,这都是他的“和谐”观念的具体体现。
D、季羡林先生有着艰辛的童年生活经历,但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中他连吃饭的速度都很快,因为他要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
E、传记有叙有议,选择了具有表现力的若干事件和生活场景并以简短恰当的议论画龙点睛,立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2)传记中季羡林先生的形象非常鲜明,让人有如见其人之感,请结合文章分析传记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启了重新评价百年学术史的先河”指的是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哪方面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评价季老“言有物,行有格”,这个评价给你什么启示?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的晚会办得有声有色,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如潮。
B、江明这次考试失败的原因是上课不认真造成的。
C、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D、我们说话写文章,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 , ,
。 , 。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16、下面是某单位新春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台词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主持人甲:尊敬的各位领导!
主持人乙:亲爱的各位来宾!
合: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甲:①时光荏冉。
主持人乙:②日月如(suō)。
主持人甲:③辞旧岁欢欣鼓舞庆胜利。
主持人乙:④
主持人甲:当辞旧钟声在大地回荡,当喜庆的焰花在星空绽放,一个崭新的春天,已向我们走来。
主持人乙:她乘着飞天的彩翼翩然而至,她寻着夸父的脚步款款而来。
主持人甲:此时此刻,烟花与彩灯齐辉,鼓点与足音共鸣。腾冲大地啊,今夜是如此美丽,腾冲儿女的心哟,早已驻满春天的芳华。
主持人乙: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道一声
合:新春好!
(1)在①处有个错别字,请改正。 (1分)
(2)根据②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
(3)在④处为主持人乙设计一句台词,要求与③句构成对偶。 (3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和示例相同。(6分)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情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 ; 。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脱离材料,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中考参考答案
1、C 2、B 3、B
10、默写
11、(1)B、C(B项是为了与后文对比,深化主题。C项是为了教育丈夫)
(2)①机敏聪慧。为了使丈夫回心转意,想出了再回馄饨馆忆苦的主意。
②钟情重义。十分珍惜与丈夫20年的婚姻感情。
③宽厚隐忍。对丈夫的背叛给予原谅。
④吃苦耐劳。二十年前与丈夫做生意被骗后与丈夫共同创业。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答对1点得2分,没有分析得一半分)
(4)不多余。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发展合情合理。夫妻二人进的是酒馆,喝来的馄饨,但是在老板的提示下,服务员去外面买了一碗,才有后面的情节。
②深化主题,妻子通过忆苦教育,使丈夫悬崖勒马,挽回了妻离子散的悲惨局面,回时还教育了老板,使老板深受感动,回到办公室,打开抽屉时离婚证书斯掉。
③解决矛盾冲突。老板慷慨解囊,妥善地解决夫妻二人无钱回家的矛盾,使小说的结构富有波澜,结局更有戏剧色彩。
④使人物形象丰满,老板的行为不仅深刻地反映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也说明了人应具有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言之成理就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几点中的任何两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给4分,论述合理给4分)
12、1.CE
2.①语言描写,文中多处引用季老的话来表现其品格特点。
  ②外貌描写,如对季羡林的穿着描写等。
  ③细节描写,晚上不愿叫醒护工及打针时“必伸左手”等细节。
  ④侧面描写,住院时大家对季老的称呼,众人给他送这送那等描写。
  ⑤神态描写,总是 “面带笑容”等。
3.①指的是1986年季羡林先生写了《为胡适说几句话》一文。
  ②作者说“百年学术史”是指季先生认为胡适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评价胡适是涉及重大学术问题的大事;作者说“开创……先河”是因为“当时胡适还是个‘反面教员’,人人谈‘胡’色变,无人敢涉足这一禁区”。
  ③这体现了季老“敢讲真话”,在学术上“实事求是”的品质。(意对即可)
4.①前一问“启示”可适当发挥,要点是做学问要有钻研精神,在学术上努力追求;做人在思想品格上要严格要求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
  ②后一问答案也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点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一方面谈季羡林先生学术言论思想方面的成就,如季先生的“和谐”观念,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等;另一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谈季羡林先生的为人的品格方面的特点,比如“平易近人”,“真挚诚恳”,“谦逊宽容”等方面的品格。(意对即可)
13、C 14、D 15、A 16.苒、梭、迎新春豪情满怀谱新篇
17、房子不必金碧辉煌 ,舒适就好;
爱情不必山盟海誓,专情就好;
事业不必出类拔萃,顺利就好。
参考译文: ? ?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