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原因)
(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治混乱,政局动荡
1913年3月
“宋案”
宋教仁遇刺
1913年7月
“二次革命”
爆发
1914年1月
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1914年5月
袁世凯下令
解散国会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蔡济民《书愤》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原因)
(2)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1914年2月
通令全国,举行
祀孔大典
身着礼服,头戴平天冠,
行三跪九叩礼,举行祀孔盛典
恢复前清祭天制度,
登天坛顶礼膜拜
1914年9月
1914年12月
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美]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开始时间
1915年9月
3.开始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6.性质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北京大学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蔡元培(1868—1940年)
北京大学校长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1)概念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和文化核心——三纲五常
三 纲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权】
父为子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权】
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夫权】
五 常
仁、义、礼、智、信(“在家尽孝,在外尽忠”)
打倒『君权』、『父权』、『夫权』,确立『民权』。
(一)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代表人物
鲁 迅
(3)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一)思想革命
鲁迅
(1881—1936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提倡民主和科学
(1)提出者
陈独秀
(2)形象称呼
民主:“德先生”( Democrac)
科学:“赛先生”(Science)
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
(3)含 义
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一)思想革命
“吾国欲图世界之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吾人最后之觉悟》,《新青年》第1卷,第6号。
陈独秀
(1879—1942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文学革命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代表人物
(2)代表作品
胡 适
《文学改良刍议》
(3)核心思想
①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②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醉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选自胡适《尝试集》
胡适
(1891—1962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文学革命
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代表人物
陈独秀
(2)代表作品
《文学革命论》
(3)核心思想
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②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陈独秀
(1879—1942年)
鲁迅
(1881—1936年)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随后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④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⑤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历史局限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 ——钱玄同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鲁 迅
“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瞿秋白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合作探究】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特点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9世纪6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特点:①均引进、学习和借鉴西方成果;②学习内容层层递进,学习程度由浅入深;③学习道路曲折,多以失败告终;④参与阶级广泛;
【合作探究】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特点
事件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先进的知识分子
学习内容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口号 自强、求富 民主科学
主张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兴起
内容
评价
背景
开始时间
开始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积极影响
历史局限
新生民国政局混乱;袁世凯复辟逆流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本课小结
课堂演练
1.“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2.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是“新”在(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
3.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