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如何说明事理》写作评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如何说明事理》写作评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7 21:5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说明事理》写作评析
单元写作任务
写作要求
“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单元学习,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精神得到培养。我们对世间的事物及自然规律都有了新的认知,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如何把握事理说明文中的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阐明的说明对象,成为学生探究实践的最大挑战。
解析
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尝试写说明文,对待这种不常接触的文体,我们满怀兴奋之情去探索、尝试,收获颇丰。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说“木叶”》中,林庚借古代诗歌中“木叶”的艺术象征的阐述,生动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这些文章向我们展现了说明文所具有的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说明文,并对如何写好说明文有了初步判断。
但是,当我们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真正运用到写作中时,我们还是遇到了阻碍。其中,大多数同学犯了相同错误:常常将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混淆,导致一开始写的是说明文,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议论文。如某同学在《有舍才有得》一文中写:“梅花舍弃了与其它花朵一同开放,选择在雪中孤独成长,最终得来了令人称赞的芳香并成为了诗人笔下寄托高洁与傲岸的载体”,这就不符合说明语言的客观性,更接近议论文语段。
于是我们小组为大家查找了些资料,外加自己的理解,对二者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事理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阐明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重在写客观的道理;议论文着重说理,对议论对象表达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偏向主观情感。其实二者概念极易区别,只要我们在平常行文中多加注意,在课外多加积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知识,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事理说明文便产生了。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下几位同学的佳作吧!
学生佳作
立体农业如何“立体”
立体农业是对农业概念的一种新的概括,并且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例如长期作用于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利用江河低洼处作为水塘来养鱼,再在鱼塘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这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立体农业。(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说明对象“立体农业”,再利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清晰易懂。)
那么,立体农业是什么呢?(使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就是利用了光、热、水、肥等自然资源,同时又利用了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生产,再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其关键一环又在于如何利用作物本身的时间差与空间差。例如在长三角的基塘农业中,把地势低洼的地方挖深,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叫做“基”。“基”上种植桑树,桑树可以养蚕,蚕沙投入池塘可成为鱼的饵料,鱼类的排泄物又可以成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三者运用了水上水下的空间差,互相促进互相利用,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既避免了水涝,又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同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立体农业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农业生产结构的立体化。即由农业的单一经营转变为综合经营和主体经营,由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的粗放经营转变为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益的集约经营。
(2)农业经济关系的立体化。即加工,运输,仓储等各个部门间的多种经济联系。
(3)农业管理体制的立体化。即“先纵后横”,在完善纵向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横向经济管理体制。
(使用序号标注,结构清晰明了,简洁科学)
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各地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三种立体农业模式:林禽模式。例如林下养鸡,果园养鸡等;基塘农业。如珠江三角洲;还有“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雨果米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相旺”的独特江西千烟洲开发模式,“千烟洲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物的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该区域的资源综合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路径。近日,在海南海口还出现了“棚上发电,棚下种菜”的立体农业新模式。这都反映出立体农业集约、高效、持续、安全的四个特点,这同时也是立体农业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立体农业能多项目,多层次,高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从而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并且有益于生态平衡。目前,气候的剧烈变化、人口的迅速增长等为农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耕作方法已经用去淡水的百分之七十且很难被再次利用,而立体农业实现的废弃物再利用,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未来,不仅仅只有农田才可以容纳立体农业,还有学校、饭店、旅馆等建筑也都可以为人们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为了减少矿物质燃料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未来鱼和家禽也可以在室内养殖,从而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立体农业固然是一种优良的新型农业模式,但对于只有十多年研究的中国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的立体农业如何更加“立体”,还要看广大青少年的接力奋斗。
评语
本文主要讲述了立体农业的概念、特征、内容、意义和应用,结构清晰明了,说明语言简洁易懂,专业性强,多处运用如举例子、标序号等说明方法,灵活生动,可以看出作者积累丰富,逻辑严谨。
热带雨林的营养被谁“偷”了
我们都知道,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可当我们真正了解热带雨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热带雨林土壤的营养物质含量竟然与沙漠相差无几,那么,土壤中的营养去哪了呢?(设问,引出下文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首先,降水对营养有重大影响。因为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所以蒸发旺盛,降水丰富,甚至在雨季,降水等级高度可达12m。在这么多雨水的冲洗下,营养物质也随之被冲刷走了。
其次是气温,气温对土壤的营养增进有很大影响。因为气温高,死去的动植物尸体的分解速度会愈加快速,在大量营养物质瞬间涌入的情况下,土壤来不及把营养物质全部收集,所以剩下的营养物质就马上被“饥肠辘辘”的植物根系吸收完了。
第三个去向是关于有机质的。绿色植物有选择的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这大概就是营养物质的循环过程,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制归还地表,所以地表本身的营养物质不会很多,而是分布在杂草中的落叶里。
土壤营养的最后一个去向是植物本身。植物对环境有适应性,所以为了对付贫瘠的土壤,他们有自己的对策,那就是将营养牢牢锁在自身体内,在生长发育时再“大把挥霍”,这也是为什么在营养匮乏的土壤中,热带植物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生长的原因。
热带雨林的营养其实并不是被“偷”了,而是以另外的方式流失或储存了,大自然是地球送给人类的瑰宝,让我们继续探索,继续挖掘吧!
评语
这是一篇非常严谨科学的事理说明文。开头从人们的尝试出发,引发读者共鸣并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中间文段结构清晰,“首先”“其次”“第三个”“最后”这些词和多样的句式,将文章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回应标题,解开“谜团”并呼吁大家一起行动。
“常”有“理”在
世间万物,沉浮浩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都自有其道理。每一个渺不足道的现象里,都“常”有“理”在。(开篇点题,点明“常”中有“理”,引出下文说明的事理对象。同时与结尾照应,结构严谨。)
约定俗成的节气、口头相传的谚语、习以为常的变化,都是这浩瀚世间中历久弥新的常识,其道理蕴藏于这些常识的秋毫之末。
二十四节气是对人们农业生产的提示。二十四个节气对应的是二十四个转折点,在此举几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惊蛰也是春耕的开始,我国齐鲁地区冬小麦开始抽芽返青,需水量大大增加。一旦缺水,就会减产。安徽,浙江,江西的油菜逐渐见花,因此对水、肥料的需求逐渐多起来,春季雨水不缺,但应适时追肥,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地方要做好防涝工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的主要水果如桃、梨、苹果等要在结蕾前施好花前肥。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冬至的到来代表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到来,同时这期间工作的质量也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华东地区由于气候的原因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清沟排水,以防结冰。一些还未进行土壤疏松的土地需要进行刨土,消灭越冬害虫。
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因此“朝霞不出门”。傍晚,由于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很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西风带,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变坏,因此“晚霞行千里”。
冷空气活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示。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指的是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着雨水一次次的降临,气温也会不断降低。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随着西北风的来临,冷空气一次次南侵,带来大风、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空气活动频率一般5~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已经是秋后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秋尽冬初,所以说“十场秋雨穿上棉”。
智者言:“常识大于知识”,说明常识更贴切我们的生活,更利于我们发现生活里的道理和星辰大海。
评语
整篇文章围绕生活中的常理,从三方面取材:十二节气、大气光学现象和天气变化。由总到分,并列式结构结构严密,条理分明。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科学清晰地阐明了我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背后的道理,语言妥帖,是一篇极为完善的事理说明文。
飞腾的巨龙——桥
在汹涌磅礴的大河上,在云烟氤氲的峭壁上,在风烟俱净的水乡中,在波涛雀跃的大海中,一条条长桥斩破各个地域间的隔膜,描绘着山与山,岸与岸,岛与陆的山河画卷。(第一段以排比入题,富有文采,自然生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桥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虽然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工具简陋,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仍然出现了数目惊人,样式丰富的桥梁。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桥梁的功能愈加完善,类型也更加多样。(总体介绍桥的发展。)
作为联通不同地域的媒介,桥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跨河桥、跨谷桥、立交桥等。(过渡段,引发下文对不同种类桥的介绍。)
跨河桥是为跨越江河水流障碍而修建的桥梁。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的武汉长江大桥,宏伟壮阔,使南北交通发生根本性改变;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的风雨桥,古朴雅致,可供行人遮阳避雨:古城绍兴留有的三座“酒桥”,见证着“酒乡”的悠久历史。跨河桥是我国本土发展历史最悠久的桥种类。它们或宏大或小巧,穿过历史风雨,成为我国“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谷桥,立交桥们则紧跟时代步伐,在深山里默默耕耘。在青藏高原上,为了让动物们安全地迁徙,不打扰它们生存,同时减少冻土对铁轨的不良影响,铁路便依托跨谷桥,在两山峭壁上开道通路,于是车轮和铁轨摩擦碰撞的响声开始回荡在高原上,清脆嘹亮。在地势崎岖的贵州境内,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人们饱受世代穷困的折磨,为了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于是一条条长龙开始穿行在贵州高原上,在山谷中争奇斗艳,打破贵州闭塞的铜墙铁壁。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桥梁历经人世风雨,历史赐予它们特殊的意义。于是它们从“交通运输”的岗位上退休,成为人们观赏或缅怀历史的纪念品,比如卢沟桥。与此同时,还有更多新生的桥梁蓄势待发,立志在时代画卷上留下清晰鲜明的一笔。于是有的桥梁变得更加时尚,在建设中增加了美学的占比,比如滨城二桥的“双S曲线结构”,有的桥梁则选择迎合现代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比如将城市立交桥的玻璃护栏改成有色的,防止鸟儿撞墙受伤。(引申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用途以及不同修建理念。)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这是杜牧对繁华奢侈的阿房宫中桥梁的想象。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长桥不仅能“卧波”还能卧在“穷山恶水”里。这些长龙也不再是穷奢极欲的象征,而是成了“以民为本”的具体表现。那些悠久的,古朴的,连同这些新生的,现代的桥梁一起飞腾在各个角落,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河画卷。(谈古论今,文章收束富有气势。)
评语
本文清晰简明,是一篇说明事物的好文。与事理说明文相较,事物说明文侧重让读者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这篇文章说明顺序有条理,结构采取并列式,一目了然;说明方法多样灵活;说明知识丰富准确,可见作者积累广泛,地理知识丰富。
习作节选
1
如同结婚时放喜乐,办丧时放丧乐,不同的话语也对应不同的场合。——黄泳毅《聊天的智慧》(运用类比,说明聊天要看看场合)
2
二十四节气的玄机还远不止于此,它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着密切联系,某种角度来讲也反映着诸子百家的智慧。——罗紫暄《说二十四节气》(“某种角度“一词体现说明的严谨)
3
一般来说,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称为常识,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有些与文化相关,有些则凝结着人生的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朱永琦《良药苦口》(开门见山,指出要说明的常理“凝结着人生的经验”,“一般来说“一词显严谨)
结 语
无论是自然界的奇异现象、天宇上的神奇星光,还是民间生产的劳动形式、日常生活的事理思考,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细致思考,都能有所发现,有所体悟。在高中阶段,学会如何清晰简明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功夫。“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相信同学们通过这次的写作训练,已经大致掌握其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接下来就要多加积累,多写多练,才能写好事理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