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语文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7 19: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难点名称 通过读悟结合,感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诗词中的“景”和“情”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而景和情又有着多种关系,由景所构成的诗词意境,相对抽象,不易理解。情感的感知同样需要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从文字表象深入理解,有一定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诗词情感的具体分析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这首词,必须结合创作背景及词人的生平来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充足,因此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读诵,感悟本词平淡寓深情的特点。 2.讲解“景”和“情”的关系,从景物入手,感受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诗和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异常璀璨的两颗明珠,词发端于唐朝,盛行于宋朝。从词的文学风格上,我们把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以及我们今天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但是今天这首词却和辛弃疾一贯的豪放之风大不相同,倒多了几分柔美、细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位豪放派词人不一样的婉约之美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熟读成诵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词。(教师范读) 知人论世 师:我们常常说“知人论世”,我们在学习一首词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这位词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词有很大帮助。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解词释意 师:了解了作者和创作背景,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词在写些什么呢? 上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释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提问:在这些环境描写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呢?它们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呢?在写什么呢? 景物: 月、枝、鹊、风、蝉、稻花、蛙 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就是宁静的夏夜时光,体现了词人丰收的喜悦之情啊! 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释意: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词人漫步于乡间小路,看到了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桥,词人欣赏景色太过入迷,以至于平时常见的茅店,此时却是“忽见”。正是在这些平平淡淡的景物中,包含了词人浓浓的深情。 由景传情 师: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都知道,诗词都是表情达意的,绝大多数的诗词,都离不开景和情,我们的这首词,自然也不会例外,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词中的景和情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中都有哪些景物。 景物:月、枝、鹊、风、蝉、稻花、蛙 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桥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师:没错,这些景物都是我们生活中最稀松平常,最常见的一些景物,平平淡淡的,而且没有过多的雕饰,动中有静,显得非常清幽自然。那么,这样的景物,体现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体现出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爱;词人在夏夜漫步于乡间小路,富有情趣地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体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词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我们在前面的知人论世中已经了解到,我们的词人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北伐,非常地爱国爱民,即使现在退居乡野,无法上阵杀敌,但是,国家和人民永远永远地装在词人的心中。“爱国爱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宋朝的辛弃疾,还是现在的我们,尤其是在这很不平静的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面对挑战,全国上下一盘棋,众志成城,抗疫救灾,都体现了我国十四亿人民对国家的深深的爱,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必然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的词就学到这里了,接下来进入课堂练习环节,老师有两个问题问一下同学们 宁静的夏夜,为什么会写“惊鹊”和“鸣蝉”呢?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既是“旧时茅店社林边”,为什么要说“忽见”?这条路并不是词人第一次经过,但是这里用了“忽见”,为什么呢? “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景色太过迷人,以至于沉迷不知归路呀,这和李清照的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愧是“济南二安”。
小结 师: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首词。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余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