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十堰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7 21:59:34

文档简介

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
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图慢慢红了。
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老婆几天几
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竞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
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
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
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
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
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
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
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
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
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
“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
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
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
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
滑倒。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
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腚都擦破了,
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
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到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
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
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莱,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
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你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你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
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
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
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
B.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
那好”,言行小心翼翼,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C.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答案:C 解析: C 选项中“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说法有误。根据
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
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
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
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
达。
2. 答案:C 解析: A 项“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
原文“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
知,这句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 B”因为创作者不取悦大众读
者,以私人性、个人化写作方式有意对抗公共规则”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但是,现
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
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
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和材料二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
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可知,“私人性、个人化写作
方式”并非是因为创作者不取悦大众读者,而是因为诗歌和诗人本身的边缘化。D.“可是我
们主张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末尾原文“可是我们
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可知,作者对“反
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是持辩证态度的,并非完全肯定。
3. 答案: D 解析 : D.选项中“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
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
——‘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
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
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4.答案: 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
说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
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
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说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
而非形式的观点。 (学生答出 1 点给 1 分,答出 2 点给 3 分,答出 3 点给 4 分。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 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
人化的写作行为。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③当代诗人
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每点 2 分,意思答对
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答案: C 解析 :C 项,“最终理解了”错误,其实从一开始耐心地劝父亲回去,
儿子就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只是对父亲孤独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里不放心。
7. 答案:B 解析: B项,“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
怨愤传达出来”错误 ,儿子对父亲住在残破的护林房不放心,所以极力劝说父亲搬回去住,
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疼爱。
8.答案: ①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
职尽责的形象。②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疼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③将现
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主题。 (意
思答对即可,学生答出 2 点,即可给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 ①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
对父亲的疼爱。②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
敬佩父亲。③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
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答案:B 解析: “云峰”为“僧”的复指成分,不应断开,排除 AC;
“山险”和“路长”同为主谓结构,“山”和“险”之间不可断开,排除 AD。
11.答案:A 解析: A.“文中此处指癸丑月”理解错误。原文“癸丑之三月晦”是说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由此可知,这里的“癸丑”指的是年而不是月。
12.答案:C 解析: C.“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理解错误。文中关于国清寺只提到两处,
分别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和“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由此可知,文章并没有描写
国清寺的风景。
13. 答案:(1)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
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4分,关键点:“霁”
“往复” “发”各 1 分,大意 1 分)
(2)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
(4 分,关键点:“如” “为” “束”各 1 分,大意 1 分)
14. 答案:山路曲折难行;山上天气阴晴多变;木石秀丽,草荒山幽,景色多样而新异;
宗教文化气息浓厚,寺庵较多。(每点 1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
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于是停宿于旅舍。
四月初一日,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向西朝天台山进发,天色
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
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
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
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
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
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
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清国寺,我则与莲舟上人
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
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桩。又
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劲
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恰巧
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
初二日,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
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份
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等到五更时从梦中
醒来,听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欢得无法再入睡。
第二天,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策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
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到达太白堂,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
的景物。于是只好重新往上走,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
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
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
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
座山岭。溪水潇徊,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光采焕发,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
景,使观赏愿望得到很大的满足。
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
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
溅,汇合后流转入潭。
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最下
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有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
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
掩,不能一览无余。
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
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答案: B 解析:B 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乐景写哀情”;“正衬”错,
应是反衬。
16.答案:①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诗人为自身客居他乡、
漂泊孤苦而伤心(2 分);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
国家灾难而伤心(2 分);③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
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④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任答 3
点,每点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答案:(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呕哑嘲哳难为听;如听仙乐耳暂明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18. 答案:C 解析:千家万户:形容住户众多。家家户户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语境强调多,应选“千家万户”。绿水青山:形容富有生气而秀丽的山水。山村水郭:指水
边的村庄,靠近山的城镇。语境是说桃花在村镇各处盛开,应选“山村水郭”。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得让人永远也不能忘记(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感同身受:心里
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的话。语境强调这种经历让
人有同感,应选“感同身受”。
欢声笑语:欢乐的说笑声。悦耳动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语境指口哨声音的美妙,应选“悦
耳动听”。
19. 答案:D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 “所有的鸟不全是好的数学家”不合逻辑,
“不全是”改为“全不是”;“核了又核,算了又算”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为“算
了又算,核了又核”;“宣示统计数字”动宾不搭配,应改为“宣布统计数字”。
20. 答案:使用了排比、拟人修辞(2 分),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突出鸟儿迫不
及待要腾飞去探索天空的心情,侧面烘托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观察细致。(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 答案:①读书类短视频盛行②如今图书浩如烟海③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 (每写出
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2. 答案:推荐好书,激发兴趣,把人们引向读书本身。(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60 分)
23.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内容:立意准确,思想深刻,中心突出。观点鲜明,论证富有思辨性,围绕材料、结合
实际阐述观点,进行论证,说理透彻,事例翔实。 表达:文体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准确简练,富有文采。论证严密,论证方法丰富。 书写:卷面整洁,书写正规,美观大方。
本次作文评分切入分 45 分。
作文审题参考: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为我们展现青春对于人类和青年的重要意义,还谈论了不同的人所拥有的不同青春
色彩。这很容易让我们走进审题误区,以为文章是要我们谈论对于“青春”的感想。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到,材料的最后一句“但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才是对我们做出的写作提
示。试题在末尾的写作要求——班级计划举办以“奋斗吧,青春”为主题的演讲赛,也告诉
我们,此次作文应当结合“奋斗”与“青春”两者来作文,不能脱离“奋斗”空谈“青春”,
也不能脱离“青春”大谈“奋斗”。
审清了题目要求,这道作文题也就变得简单了。行文构思上,我们可以谈论“奋斗”可以
怎样为“青春”增添光彩,也可以阐述“青春”应当需要怎样的“奋斗”精神,应当怎样去
“奋斗”。此外,注意这道作文题要求我们写作的是演讲稿,我们需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1.无奋斗,不青春。 2.青春要靠奋斗一步步向前。
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4.奋斗,放飞青春的梦想。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 分) 二等(15~11 分) 三等(10~6 分) 四等(5~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0 分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 基本符合文体要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级 求
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混乱
结构基本完整
20 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字迹基本清楚
发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特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分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重点是题意、内容。“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
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
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精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关于抄袭作文
抄袭作文评判要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抄现代文阅读材料的,90%
左右文字雷同的,给 1-5 分;70%左右文字雷同的,给 5-10 分;50%左右文字雷同的,给
10-15 分;30%左右文字雷同的,扣除抄袭字数,正常评分。
(二)残篇评定
1.无标题扣 2分。不合演讲稿格式的扣 2分。
2.字数在 800—600 之间,每少 50 字扣 1分;600—400 字,25 分左右;400—200 字,20
分左右;200 字以下,15 分以下。
3.错别字 3 个字扣 1 分,同一错别字不重复扣分,扣分不超过 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