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圣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容,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材料一: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当然,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现代美育另一位开创者王国维则把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他也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人民日报《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材料二:
“德美育”体系的建构是实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德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基于两者深度交融而建构的“德美育”体系则能够引领时代新人达至心灵美善的至高境界。
“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德美育”体系在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价值及操作指导意义。首先,在学理层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实效低下。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培育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落实基于生命美学的学校道德情感美育。
“德美育”体系具有时代使命:
首先,“德美育”体系基于生命本体论,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的心灵美善与博大胸怀来彰显其时代使命。“德美育”体系强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炙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纯美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的完整人格。“德美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一个更高境界、更大视域的生命成长体系。这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美学境界,强调博大的胸怀、格局、视野,强调深层次的人性浸润及心灵自由。
其次,“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此前,“德育美学”是德育与美育交叉学科的重要课程形态,其重心在于德育,目标是发掘德中之美。当前,德育与美育的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德育美学”的学科任务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发掘,而应更加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
再次,“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将从外在的课程开发,上升至生命价值的自主美学建构,以及道德审美境界的内驱生成。对于时代新人的学校培育及自主成长而言,“德美育”体系不再是外在规约,而是自主建构,是自身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及生命美学的主动追求。
(摘编自光明网《“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及其建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的说法,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
B.梁启超提出美育是“趣味教育”“拿趣味当目的的教育”,因而揭示出美育具有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
C.王国维既充分肯定了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同时也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D.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三位先驱借鉴西方,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施美育能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为此新时代更要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B.在时代新人的培育方面,或许德育可以为其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
C.“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来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
D.注重时代新人内在成长的“德美育”与注重发掘德中之美的“德育美学”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
3.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反映美育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闻于天子。”(《汉书》)
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C.“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
D.“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
4.两则材料都在谈美育,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推进“德美育”体系建构。6分
(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材料一: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 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
“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 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 闻一多《红烛》)
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了“我”无比痛苦的心情。
D.“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
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8.“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意蕴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9.《红烛》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红烛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超有三子。长子雄,累迁屯骑校尉。超少子勇。勇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元初六年, 敦煌太守曹宗遣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车师前王及鄯善王皆来降班。后数月,北单于与车师后部遂共攻没班,进击走前王,略有北道。鄯善王急,求救于曹宗,宗因此请出兵五千人击匈奴,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邓太后召勇诣朝堂会议。先是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遂弃西域。勇上议曰“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夫要功荒外,万无一成,若兵连祸结,悔无及已。况令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 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扦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尚书问勇曰:“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 又置长史屯楼兰,利害云何 ” 勇对曰:“昔永平之末,始通西域,初遺中郎将居敦煌,后置副校尉于车师,既为胡虏节度,又禁汉人不得有所侵扰。故外夷归心,匈奴畏威。今鄯善王尤还,汉人外孙,若匈奴得志,则尤还必死。若出屯楼兰,足以招附其心,愚以为便。”于是从勇议,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虽复羁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其后匈奴果数与车师共入寇抄,河西大被其害。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
(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B. 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C. 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D. 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与《赤壁之战》中“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的“校尉”官职相同。
B. 西域,汉代后称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与《雁荡山》中“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龙湫”中“西域”所指地区相同。
C. 故事,文中作“先例”理解,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词义相同。
D. 河西,指塔里木河以西地区。西汉武帝时,它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和铁马金戈的古战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班勇是班超的小儿子,同他父亲一样,为人有大志,品行孝顺,是一个勤劳而又喜爱读书,有辩才的人。
B. 班勇的兄长班雄多次贬官后担任屯骑校尉。永元初年, 班勇与班雄一同出兵敦煌,迎接都护和西域甲兵回朝。
C. 班勇处事有勇有谋,恩威和信义并用。龟兹王白英在他的感召下自缚投降,匈奴伊蠡王被他打败赶跑。
D. 班勇有战略眼光,敢于维护西域地区的安定。在他的建议下,朝廷恢复设置了敦煌郡营兵和西域副校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后数月,北单于与车师后部遂共攻没班,进击走前王,略有北道。 (4分)
(2) 于是从勇议,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4分)
14. 班勇认为应当恢复西域副校尉设置楼兰长史的理由是什么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5~16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B. 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 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老将军的英雄豪气。
C. 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
D. “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16.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抒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 ,
”。
(2) 曹操中《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里的“ , ”两句来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3) 《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 20 题。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枝繁吐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 “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 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自夏时期起, 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 而至商时期, 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 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 4500 年左右, 可谓历史悠久, 其积淀亦因之深厚。”
( )恩格斯曾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址, 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 三星堆早期的陶盂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盂, 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将军盔”, 也与河南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非常近似。从青铜器上看, 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 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华文明的历史高度通过三星堆遗址得到了体现。
B.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高度。
C. 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通过三星堆遗址得到了彰显。
D.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
19. 下列各项中, 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21~22 题。
在延庆冬奥村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能最大程度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原生树木作为
最主要的景观被原地保留下来。 ① , 延庆冬奥村及延庆山地新闻中心二标段项目的新型施工图纸多了些“特别”标记, 这些标记是施工区域内需要保护的树种、数量和分布的位置, 这一用心的举动让313棵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的主要景观被保留下来。延庆冬奥村建在山坳中, 需要把部分山坡削平, 但这样会破坏小动物的“家”。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小动物们的影响, 建设者们在施工现场搭起围栏, 搭起了很多小木屋,为附近的小松鼠、野鸡、野鸟新建了栖息的场所。这样,一边是施工生产, ② ,构成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画面, 让延庆冬奥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村落。
在延庆冬奥村建设过程中, 遵循“节俭办奥运”的理念, ③ 。比如, 项目团队击碎就地开挖出来的石头, 直接用于运动员公寓建筑外墙的“石笼墙”装饰, 建筑外形与周围中国原生态村落的环境遥相呼应,大气、美观的同时还省去了从外面购买石材的费用。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2. 根据上面文段内容,拟写一则包括引题与正题的复合式新闻标题,引题、正题分别不超过15个字。 (5分)
引题:
正题:
四、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材料一
阅读使人充实, 会谈使人敏捷, 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培根
材料二
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余华
材料三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旅程。 ——高尔基
任务一:
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心灵上、精神上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思考。请联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任务二:
振华中学将举行“读书节” 启动仪式,仪式上学校文学社张同学、团委陈老师、语文组王老师将分别以“开卷有益”“阅读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读书是进步的阶梯”为题发言。学校邀请你担任启动仪式主持人,请你以“一路书香”为题,结合三位发言者的主题及三则材料,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 选择一个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 【A.“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错。原文是“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可见选项中他的说法是说明美育的目的、功能,而不是“只是为了说明……目的”;B.“因而”强加因果。原文是“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可见“趣味教育”“拿趣味当目的的教育”与“美育具有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没有因果关系;D.“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错。原文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
2D 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错。原文是“‘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德美育“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可见二者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操作都不相同。
3A 是说行人采诗献给太师,然后再让天子听到,还没有涉及到美育的效果。
4①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②材料二则是强调“德美育”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及其时代使命。
5①在学理层面,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将德融于美,来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实效低下”的问题。②在实践操作层而,用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③在自主建构层面,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充分彰显自身价值主体性并主动追求生命美学。
6.D【解析】本题,D项。“‘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的理解有误。 文中“灰”应该是“烧成灰”的意思。 诗中“你流一滴泪, 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所以选 D 项。
7.A【解析】“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理解有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选 A 项。
8(1) 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2) 不能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 (3) 她庄严虔诚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殒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或:她善良、无言的悲伤以及对因借被子撕裂的破洞而产生的歉疚感都可酌情给分)
9(1) 牺牲自己,照亮世界(或“自我牺牲精神”或“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2)面对黑暗,勇敢抗争(或“驱除黑暗,拯救祖国”或“抗争精神”)。(3)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或“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或“奉献精神”)。
10B(根据文意断句)
11D(“河”在古代特指黄河,“河西”是古代重要的地区, 是有专指意义的词语。“塔里木河以西地区” 说法错。)
12B(“多次贬官”错。“累迁”是“多次迁升”之意, “左迁”才是贬官。 )
13(1) 后来过了几个月 , 北单于与车师后部一同攻陷索班, 进攻赶走了前王, 抢夺占领了向北的道路。 (得分点: “攻没” , 攻陷; “走” , 逃跑; “略” , 抢夺。 每点 1分, 句意 1分)
(2) 于是(朝廷) 听从班勇的建议, 恢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 设西域副校尉(让他) 驻守敦煌。 (得分点: “从”, 听从、接受;“复” ,恢复;“置” ,设置、设立。 每点 1分, 句意 1分)
14. ①设置西域副校尉、楼兰长史有先例; ②能够节度胡虏; ③能禁汉人侵扰; ④让外夷归心;⑤匈奴畏威。 (每点1分, 任答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班超有三个儿子,长子叫班雄,多次迁升到屯骑校尉。班超的小儿子名叫班勇。班勇字宜僚,年轻时就有父亲班超的大将风度。永初元年(107) ,西域反叛汉朝,朝廷派班勇担任军司马。班勇和哥哥班雄一同从敦煌出兵,迎都护和西域甲兵回来。于是罢免了都护。后来西域有十多年没有汉朝的官吏。元初六年(119) , 敦煌太守曹宗派长史索班率领一千多人驻扎在伊吾,车师前王和鄯善王都到索班这里投降。后来过了几个月,北单于与车师后部一同攻陷索班,进攻赶走了前王,抢夺占领了向北的道路。鄯善王着急了,向曹宗求救,曹宗因此请求朝廷出兵五千人攻击匈奴,替索班报仇雪耻, 趁机收复西域。邓太后召班勇到朝堂参加会议。起先各公卿多数主张关闭玉门关,于是就放弃了西域。班勇上奏议道:“现在曹宗只是感到前面的耻辱, 想报复匈奴洗雪耻辱,而不查一查历史上出兵的先例,没有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凡是想在荒外建功的,万个中没有一个成功的,如果兵连祸结,将后悔不及啊。何况现在府库空虚,军队后无援兵,这是向远方的夷狄暴露自己的弱点,向海内展现自己的短处,我认为不能同意。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现在应该恢复,并重新设置护西域的副校尉,驻扎在敦煌,像永元年间那样做。又应派西域长史统率五百人驻扎在楼兰, 西边挡住焉耆、龟兹的来路,南边给鄯善、于寡壮壮胆子,北面抵御匈奴,东边连接敦煌。这样才算方便。”尚书问班勇道:“现在设立副校尉,派谁合适 又设长史驻楼兰,有什么好处 ”班勇答道:“从前永平末年,刚开通西域,开始派中郎将驻扎在敦煌,后来设副校尉在车师,一方面管制胡虏,一方面又禁止汉人不得有所侵扰。所以外夷心甘情愿归附,匈奴也害怕我们的威势。现在鄯善王尤还, 是汉人的外孙,如果匈奴得志尤还(首当其冲) 必死无疑。如果出兵驻扎在楼兰, 足够让他们归附, 我认为这样比较方便。”于是(朝廷) 听从班勇的建议,恢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设西域副校尉(让他) 驻守敦煌。虽然又使西域得到控制, 但是还不能走出屯兵之地。后来匈奴果然多次与车师共同进犯边地,河西受了大害。
延光二年夏天, 朝廷又派班勇担任西域长史,率领兵士五百人驻扎在柳中。第二年正月,班勇到了楼兰,因为鄯善归附汉朝, 朝廷特加班勇三绶以示奖励。可是龟兹王白英还在犹豫不决,班勇用汉室的恩威开导他,白英就率领姑墨、温宿自己绑着自己到班勇这里投降。班勇于是调集他的步兵骑兵万多人到车师前王那里,从伊和谷把匈奴伊蠡王赶跑了,俘获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又开通了。 回来之后,仍驻柳中。四年(125) 秋,班勇调集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兵和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力攻打后部王军就,把他们打得大败。斩首俘获八千多人,马畜五万多头。
15. B(“打了一场胜仗”错。从全局上看, 这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
16. ①李诗“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 (1分) 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 它似有千钧之力, 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1分)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 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1分)
②柳诗“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 万物皆退缩隐匿, 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1分) 一个“独”字, 突出了蓑笠翁形象。 (1分)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1分)
17. (1)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每空1分,有错字不给分)
18. D(括号内的句子应该和前一段的段首句句式一致, 形成照应, 排除 A. C 两项。根据第二段的主体内容可知,本段主要讨论的是三星堆遗址的文明特征,体现了三星堆遗址的文明高度,所以用“文明高度”概括本段内容比“历史高度”更恰当, 排除B项。 )
19. B画波浪线句子与B项均为比喻。 (A项,夸张,对偶。 C项,无修辞,借举止抒情。 D项,借代。 )
20. 修改略(两处语病: “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 是“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 和“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 的杂糅, 任意保留一种句式即可; “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年左右”重复赘余, 去掉“约” 或者“左右”。改出一处得1分, 两处3分)
21. (示例) ①与传统的施工图相比(后一句“新型施工图纸多了些“特别’标记”在内容上表示与前一句比较,从“新型”这个词上可以理解。所以, ①句应该补写表示比较的语句。比较对象写出“原有施工图”也可。2分)
②一边是小动物穿梭在草丛和树林中(②句应该是一个总结句,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再结合句式“一边” 和后句“构成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画面”理解, ②句应该补写与“动物”有关的内容, 写出“一边是动物……” 等与前句在字数和结构上形成呼应的句子即可。 2分)
③很多材料都是就地取材(③句是一个总起句, 故要通过概括“比如” 后的内容补写。 概括出“就地取材” 的近似词语, 可酌情给分。 2分)
22. (示例) 引题: “保护自然环境” (1分) “节俭办奥运” (1分)
正题: 延庆冬奥村(1分) 建成原生态(1分) 奥运村(1分)
(要抓住题干中“复合式新闻标题”要求,首先明确“复合式新闻标题”的结构特点: 引题揭示背景、目的,为引出正题服务;正题是新闻主体。然后从对象主体、时间、事件、意义等方面筛选关键信息,具体如下:背景——节俭办奥运,目的——保护周边自然环境,主体——延庆冬奧村,事件——将延庆冬奥村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村落。)
23. 任务一审题立意参考: (1) 材料内容 这是一篇多材料情境式驱动型作文。材料一, 培根认为,读书有益,读书能使人充实。材料二,是说伟大作品,能够引领阅读者追随、模仿、感悟,一路沉醉,融入生命。生命中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作品而倍感温暖。材料三, 高尔基认为,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者在心灵上精神上感悟、体验人类伟大智慧的一次旅程。
(2) 情景任务①我们的阅读过程中, 心灵上、精神上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思考一个人阅读中的心路历程或感悟、思考。②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体现自己具体的阅读活动或阅读感悟。
(3) 具体要求①选准角度——体现精神层面的变化。②确定立意——读材料生发中心。③明确文体——议论文体或记叙文体。
(4) 立意参考:记叙文体: 记叙个人因阅读而成长的旅程(求学、学艺、体育训练)、收获的喜悦、得到的启迪。
议论文体: 从个人的读书经历中感悟、 思考阅读对人心灵、 精神上的作用与意义。
任务二审题立意参考:主持词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串联词, 一般由开场白、 中间部分和结束语三部分构成。 开场白应点明收听或观看的对象, 注意创设情境, 吸引观众(听众) 注意; 主体部分要层次清晰, 紧扣主题; 结尾部分要有力收束全文。 总体来说, 主持词要语言富有感染力, 有与观众(听众) 交流互动的感觉。
(1) 任务情境①“读书节” 启动仪式。②文学社张同学、 团委陈老师、 语文组王老师将分别以‘开卷有益”阅读是一段温暖的旅程”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为题发言。③以“一路书香” 为题。④结合三位发言者的主题及三则材料。⑤写一篇主持词。
(2) 三个发言者主题的内涵①“开卷有益” : 读书有益。②“阅读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 阅读给人带来温暖。③“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 读书能启迪心灵、 增长智慧, 谈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3) 按照主持词的结构要求写作文章①开场白导人: 要明确对象和会议主题。②主体部分:要明确三个发言者的主题, 并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串联。③结尾部分:收束文章, 要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