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1单元3课《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1单元3课《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8 14: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对比阅读
《百合花》《哦,香雪》
导入
青春,是一首诗,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
青春,是一首诗,无论是在现代大都市,还是在闭塞小乡村。
今天,我们对比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体会永恒的青春美。
学习目标
1.比较茹志鹃和铁凝的经历的不同与文学风格的相似;
2.鉴赏人物刻画手法的异同;
3.鉴赏小说诗化语言的异同;
4.感受小说人物形象的异同;
5.感受人物身上永恒的青春美。
茹志鹃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女小说家。笔名阿如、初旭。浙江杭州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53年转业到上海。1955年起先后任《文艺月报》编辑、《上海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
茹志鹃
1978年发表《剪辑错的故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作品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浪花,提炼典型的细节,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灵美,风格柔美委婉,另具一格。新时期后的作品吸取西方某些表现技巧,着力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从微笑到沉思”,风格有明显的转变。著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草原上的小路》等,中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集《惜花人已去》、《母女漫游美利坚》(与王安忆合著)等。有《茹志鹃小说选》、《茹志鹃散文选》。
铁凝
当代女作家。河北赵县人。1957年出生于北京。1975年在河北保定市高中毕业。同年夏天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落户。同年秋,其处女作短篇小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盖红印章的考卷》中。1977年,短篇小说《火春儿》、《燕子的队伍》分别发表于《河北文学》第3期、第9期上。1978年,陆续在《中国少年报》、《上海文艺》等报刊发表《小二和他的妈妈》、《夜路》、《不受欢迎的礼物》等小说。
铁凝
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组编辑。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捋槐花》、《在路旁呵在路旁》、《灶火的故事》、《啊,阳光》、《丧事》、《不用装扮的朋友》等,散见于《儿童文学》、《小说月报》、《河北文学》、《莲池》等刊物。1980年参加中国作协河北省分会,被选为副主席。同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集《夜路》,收入其影响较大的作品《灶火的故事》、《会飞的镰刀》、《盼》等12篇。
铁凝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青年文学》发表其短篇小说《哦,香雪》。这篇小说描写偏僻山区一个少女对新生活的热烈响往和追求,结构玲珑剔透,文字恬淡多情,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并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相继转载,还改编为电影,译为多种文字。1983年,在《十月》上发表表现新时期青少年新的心灵世界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该作被改编为电影《红衣少女》并获当年百花奖;小说本身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十月”文学奖。
铁凝
1984年,她的《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后,应邀访问美国、挪威及香港、澳门。1989年,在《文学四季》上发表了表现女性生存状态、生命过程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她的主要作品集还有:《没有纽扣的红衬衫》(1984)、《哦,香雪》(1986)等。其中短篇小说集《麦秸垛》在1988年由台湾新地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比较
同为当代女作家,女作家茹志鹃比铁凝大32岁,铁凝只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而茹志鹃从出生还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要历史时期,
《百合花》写于1958年,茹志鹃33岁,正在经历反右派运动。
《哦,香雪》写于1982年,铁凝25岁,改革开放刚开始实行。
茹志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普通人,擅长描写女性。
铁凝善用女性视角写作,同时她又是知青、知识分子。
写作风格比较
《百合花》小说人物主要有“我”、通讯员、新媳妇;
《哦,香雪》小说人物主要有香雪、凤娇等;
通讯员(男)年龄是十九岁,香雪(女)年龄是十七岁,都属于青年人。
通讯员是军人,香雪是初中生。
《百合花》叙述者“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哦,香雪》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人物对比
《百合花》发生在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
《哦,香雪》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河北小山村。
两篇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中国新旧交替时期,《百合花》是政治的新旧交替,《哦,香雪》是经济的新旧交替。
小说背景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的盲目的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环境优美迷人,暗示革命者乐观精神,暗示战争中的人性美。
环境对比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的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的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暗示战争的困难,为下文通讯员的牺牲作铺垫。以乐写哀。
环境对比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写出了小山村台儿沟的落后闭塞。
环境对比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环境寒冷,暗示香雪们的地位和处境;
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衬托香雪的孤单、高兴等心情。
环境对比
《百合花》中,小说人物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前后都有变化。
《哦,香雪》中,香雪的形象是逐渐深化的。
人物形象对比
《百合花》中,通讯员起初是害羞的,后来与我熟悉起来,还给我留了两个馒头。起初埋怨新媳妇封建,知道百合花被是新媳妇的嫁妆之后,态度发生了改变。这是属于普通年轻人的性格特点。最后为掩护担架队而牺牲,通讯员又具有牺牲精神。
新媳妇起初不借被子,后来借了被子仍觉得抱歉,这是年轻人身上崇高的人性美。
《哦,香雪》中,香雪的话不多、胆小、纯洁、善良、对书包自动铅笔盒配乐诗朗诵好奇等特点是一点点展现的。最后,在换自动铅笔盒这一事件中,人物形象得到丰满表现。这是年轻人的特点,更是追求知识的年轻人的特点。
人物形象对比
《百合花》: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哦,香雪》: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对比衬托、侧面描写。
《百合花》中,心理描写主要是“我”的心理描写。
《哦,香雪》中,心理描写主要是香雪的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百合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小说,视角局限于“我”的视角,通讯员自己借被子和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要么省略,要么通过他人讲述;
《哦,香雪》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小说,主要集中于“一分钟”之内,多从香雪的视角讲述,其他的不写。
故事情节比较
《百合花》故事情节本身冲突性不大,“我”与通讯员最初的距离,新媳妇最初不借被子,这其实都为表现人物的纯洁和美好作铺垫。隐藏的冲突,比如战争,没有重点展现,战争也只是为了表现人性美作铺垫。
《哦,香雪》故事情节的冲突最开始就一直存在,现代文明与落后小山村的冲突不可谓不大。但是,这种冲突在人物身上并没有真实的表现出来。香雪所表现的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并没有重点展现现代文明与落后小山村的巨大差距。整体呈现乐观精神。
故事情节比较
多用书面语,多用修饰语,多用修辞,使用联想和想象,使用意象,营造意境。
《百合花》的“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等词语;“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想象通讯员拖毛竹,想象家乡的中秋节;使用圆月,使用菊花、百合花。
《哦,香雪》的“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使用月亮、小溪。
诗化语言对比
《百合花》以“百合花”为题,表现了通讯员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也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崇敬之情,更表现了作者对战争中人性美的赞美。“百合花”是一个意象,富有诗意。
《哦,香雪》以“香雪”为题,既是人物,也表现了香雪身上的品质,芬芳洁白,还通过“哦”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内涵丰富。
题目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