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闻一多
《红烛》群文阅读
导入
《红烛》是诗人赤诚之心的总表达,阅读诗集《红烛》中的其他诗篇,能让我们更加细致地感受诗人跳动的心灵,感受诗人纯真的心灵,感受诗人的青春。
青春
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
已从残冬窟里闯出来,
驶入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神秘的生命,
在绿嫩的树皮里膨胀着,
快要送出带着鞘(qiào)子的
翡翠的芽儿来了。
诗人啊,揩开你的冰泪,
快预备着你的歌儿,
也赞美你的苏生吧!
《青春》的情感
写出了蓬勃的生命,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新生的纯真赞美,以及对美好新世界的向往。
青春,指的是春天,指的是春天的生命。
比较《青春》《红烛》
《青春》运用比喻,将青春比喻成唱着歌的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春的美好。从残冬驶入蓝天,运用想象,将青春的意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是对青春的赞美。描写春天神秘生命的生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春的美好以及不可阻挡的力量。
采用呼告、直接抒情,利用纯真的诗人表达了对青春的赞美。
比较《青春》《红烛》
《红烛》运用象征拟人,红烛象征诗人赤诚之心。
《红烛》利用“矛盾”与“明确”结构全诗。
《红烛》引用了前人诗句,发展了传统意象“红烛”,将“红烛”的内涵从诗人与爱人的相思发展为诗人对国家民族的爱。
《红烛》采用呼告、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
春之首章
浴人灵魂的雨过了:
薄泥到处啮人底鞋底。
凉颸sī挟着湿润的土气
在鼻蕊间正冲突着。
金鱼儿今天许不大怕冷了?
个个都敢于浮上来呢!
东风苦劝执拗的蒲根,
将才睡醒的芽儿放了出来。
春雨过了,芽儿刚抽到寸长,
又被池水偷着吞去了。
亭子角上几根瘦硬的,
还没赶上春的榆枝,
印在鱼鳞似的天上;
象一页淡蓝的朵云笺,
上面涂了些僧怀素底
铁画银钩的草书。
春之首章
丁香枝上豆大的蓓蕾,
包满了包不住的生意,
呆呆地望着辽阔的天宇,
盘算他明日底荣华──
仿佛一个出神的诗人
在空中编织未成的诗句。
春啊!明显的秘密哟!
神圣的魔术哟!
啊!我忘了我自己,春啊!
我要提起我全身底力气,
在你那绝妙的文章上
加进这丑笨的一句哟!
《春之首章》的情感
赞美雨后春景,
比较《春之首章》与《红烛》
《春之首章》运用拟人描绘雨后春景,写出了雨后纯净的可爱以及诗人的喜爱之情。用“啮”形象写出了雨后道路的泥泞,用“冲突着”写出了雨后空气的清新。鱼儿浮出水面,拟人,也为雨后春景增添了活力。“东风苦劝”句,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早春蒲根开始发芽的情景。比喻,将雨后的天空比作鱼鳞,比作有怀素草书的朵云笺,生动形象。将丁香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含苞待放的情景,又将丁香比作诗人,是对丁香也是对诗人的赞美。
运用呼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春景的赞美。
比较《春之首章》与《红烛》
《红烛》运用象征,表达了诗人的赤诚之心。
《红烛》运用记叙和议论表达感情。
《红烛》运用呼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美以及对红烛精神的继承。
《红烛》的感情更加强烈激荡。
雪
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
织成一件大氅(chǎnɡ),
轻轻地将憔悴的世界,
从头到脚地包了起来;
又加了死人一层殓衣。
伊将一片鱼鳞似的屋顶埋起了,
却总埋不住那屋顶上的青烟缕
啊!缕缕蜿蜒的青烟啊!
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
穿透自身的躯壳:直向天堂迈往。
高视阔步的风霜蹂躏世界,
森林里抖颤的众生战斗多时,
最末望见伊底白氅,
都欢声喊道:“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
这不是冬投降底白旗吗 ”
《雪》的解析
诗人闻一多似乎总不能恬静自足,他的灵魂格外躁动,他的思虑尤其邃远,他的精神也特别忧郁,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他难以进入到他所熟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晶莹之境中去。世界是如此的晦暗不明、破败憔悴,雪花又何曾愿意带给人间以生命、以生机呢 风霜雨雪都是与生命相对抗而存在的,当疲惫不堪的世界奄奄一息,自然总是迫不及待地把它送上黄泉之路,雪花就是死人的殓衣,试图把世界紧紧地包裹起来。
《雪》的解析
诗人的这一想象是新奇的,但与其说这仅仅是艺术手法上的新奇,还勿宁说是他主体精神的别致──在世界晦暗苍茫的对立面,分明矗立着一位多么渴望生命、多么崇拜生命的闻一多!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任何生命衰败的景象都让他压抑、气闷,难以忍受,以致于在内心深处时刻进行着生死相搏的较量!
《雪》的解析
当诗人的目光投向那一片密密匝匝的房屋,却有令人意料不到的欣慰涌上心来。铺天盖地而来的漫天大雪可以纵横四野、包裹大地,但却无法对付“那屋顶上的青烟缕”,因为这是人的生命之所在。尽管这青烟只是轻飘飘、隐隐约约的一缕,但它本身却是人生命能量的升华,人的生命足以冲决那貌似强大的自然力量的桎梏和压迫,沿着自己既定的目标执着前进。在这里,诗人又进一步赋予“青烟”神圣的内涵:“仿佛是诗人向上的灵魂,/穿透自身的躯壳:直向天堂迈往。”
《雪》的解析
这样的生命还不是那种纯粹肉体性的冲动,它是个性健全、自强不息的化身,它驱使着人类精神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并迈向那更为恢宏的目标。这或许就是人的生命超乎于一般自然存在的卓绝之处吧。这样的生命能量,当然就是自然的威慑所不能征服的了!注视着人类生命如此壮观的景象,闻一多激动不已,“啊!缕缕蜿蜒的青烟啊!”
《雪》的解析
带着这一份欣喜,诗人不觉又把视野投向那郁郁苍苍的大森林。那里,生命与自然之力搏斗更为激烈,更为气势不凡。在闻一多看来,那一大片遒劲有力、茁壮成长的林木就是人类执着向上的生命群体的化身,所以当“高视阔步的风霜蹂躏世界”之时,他们进行了这个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对抗,他们互相掩护、配合默契,终于,那不可一世的雪花稀少了,消逝了,纷纷跌落在他们的脚下,如一面铺在地上的白旗,白旗之上,依旧是苍翠的森林,挺拔屹立,威武不屈,于是,一遍欢腾:“和平到了!奋斗成功了!”当然,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
《雪》的解析
《雪》着力颂扬、激赏了人间生命的威力,唱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凯歌。
《雪》所表现的生命观(“人定胜天”)和艺术观(“物我对立”)都不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这是“五四”时代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给闻一多的智慧与灵感。
比较《雪》与《红烛》
都使用了象征,《雪》中的“雪”象征压迫的旧势力、旧世界,《红烛》中的“红烛”象征反抗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精神。
《雪》使用了比喻,将雪覆盖在世界上比喻殓衣,表达了对雪的批判,将缕缕青烟比作诗人向上的灵魂,生动形象。使用拟人,将森林的颤抖比作战斗,生动形象,又富有象征意味,象征森林对雪的抗争。
《雪》使用反问句,强化感情;《红烛》使用自问自答,使感情有了波澜,更富真实性。
比较《雪》与《红烛》
《红烛》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感情强烈;《雪》长句为主,感情深沉严肃。
《红烛》采用呼告、直抒胸臆、语气词表达情感;《雪》主要采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红烛》扩展了红烛的意象内涵,《雪》与传统意象相反。
总结
《红烛》作为诗集《红烛》的序诗,承担总说诗集思想内容的功能,红烛象征诗人赤诚之心,长短句错落有致,既有节奏美,也利于表达诗人热烈的情感,不断的呼告和直抒胸臆也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表现。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青春》赞美青春和新生,有比喻、拟人,以长句为主,有直抒胸臆。
《春之首章》利用描写赞美雨后春景,有比喻、拟人,以长句为主,诗歌结尾直抒胸臆。
《雪》一反传统意象,利用描写、比喻、拟人,表达了对旧世界的抗争和对新生力量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