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8 14:3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荷塘月色
1.了解作家作品。
2.分析和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描写景物所用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 自学目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朱自清的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散文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一、 朱自清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三、题解
本文标题点明了作者的写景对策——“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交叉的关系,即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四、品读课文
诵读
:读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 櫂
ē
yuàn

zhào
四、品读课文
思考1:默读课文,结合文本,概括本文的情感线索。
▲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静
(2)”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寻静。
(3)“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得静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早已无福消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出静
◆ 作者情感经历了一个“不静——发静——得静——出静”的过程,行文线索相当清晰。
▲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景物。
思考2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句子的表现手法。
1:作者颇不宁静到月下荷塘找到了宁静。月下荷塘到底有什么景物能让作者躁动的心平静下来?【朗读4-6段,概括每段内容】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 比喻。“亭亭”照应了“出水很高”,“舞女的裙”照应了“叶子”,形神兼备,不仅写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使荷叶少女般的娇柔绰约的丰姿如一幅图画般展现在读者面前。
▲ 拟人、博喻。分号前是拟人,分号后是三个比喻句连用构成的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羞涩”则极言荷花含苞待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娇媚多姿;“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人”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出浴的美人。”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 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本来“缕缕清香”是靠嗅觉来感知的,作者在这里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这种通感的手法是新奇真切的,“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让人捉摸不定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轻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知识链接: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5: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品味“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句话。
▲ 本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泻”字化静为动,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地照射在荷塘里,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表现了雾气的膝胧、谈雅,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过”写出了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词精当贴切,富有表现力,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静”只是“动”的瞬间表现,花、叶、雾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形容,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形容“光”与“影”的和谐,烘托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幻境,“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动的音符,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7:“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试分析本句中叠词的效果。
▲ 这一部分的叠词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它们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和色彩美,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作者对荷塘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
◆知识链接:叠词的作用。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颇好的艺术效果;也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8:《西洲曲》本是写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作者在文中引述有何用意?
▲ 作者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思考3: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 ①写荷塘,动静结合。
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②写月色,虚实结合。
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思考4:文中“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如何交织展现的?
▲ 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不宁静”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描写都是对这种低沉情绪的诠释:
小路是曲折、幽僻、寂寞的;塘边的树是蓊蓊郁郁的;月光是淡淡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虽有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现出作者心中的失落感;想起古人采莲的情景,作者又不得已发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想回到梦中的江南,作者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这种种表现都是“淡淡的哀愁”融入其中所致。
但作者的情感不只是“淡淡的哀愁”,与之并存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
吧”,这不正是作者想摆脱愁绪而欣然前往荷塘寻求快乐的原因吗?往日阴森森的小路,在“满月的光里”却显得很好;作者在寂静中“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的独自受用这美妙的荷香月色,将自由的思绪寄情于无边的美景中,由赏景而思古,联想到古人热闹的采莲场景。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融入全文之中。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幽美的荷塘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使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变得淡雅、安谧、柔和,同时真实自然地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思考5:《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来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来看,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在他看来,宁静也好,超然也罢,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他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后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一文浑然天成。
作品结构
独出家门
荷塘月色
返家所感
小径漫步
颇不宁静
赏景排忧
无法超越
荷叶
荷花
荷香
多种感官
月光如水
观荷赏月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荷波
薄雾似纱
荷叶若梦
树色阴阴
远山隐约
漏光两点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作品主旨
这篇散文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把荷塘、荷叶和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等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作者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探究:文本特色——荷香月色妙笔勾勒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读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文学上的滋养。这里谈谈其修辞美、映衬美和语言美。
(1)修辞美。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①贴切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翩翻起舞般婀娜的丰姿。
②生动的拟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写出了叶子的密。
③巧妙的通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如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映衬美。
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远近映衬、正反映衬、动静映衬等)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又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3)语言美。
①朴素美。本文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作了可以倾诉内心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又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语句,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②凝练美。朱自清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该句中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描绘出一幅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美丽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③音乐美。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 本文成语积累
①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②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③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