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故都的秋
【2课时】
1.了解作家作品。
2.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真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分析和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描写景物所用的艺术手法。
◆ 学习目标
◆ 课前导入
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天凉好个秋”的无奈……那么,郁达夫笔的秋——故都的秋,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一、 郁达夫
二、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三、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底蕴暗含其中;“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四、品读课文
诵读
:读
准
字
音
混沌 椽子
平仄 廿
hùn dùn
chuán
zè
niàn
四、品读课文
思考1: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写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 总体感受: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主线,文眼,奠定感情基调】
情感:向往——颂赞——眷恋
▲ 身在异地,心感冷落,思念故都;古今中外秋文化及中国文人“秋情结”;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品读一:向往
思考2: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强烈向往?
思考3:“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赏玩不到十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故都的秋?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南国秋味之淡来对比北国秋味之浓,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将南国之秋的少味寡淡以及作者的惋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 庭院清晨、落蕊清扫,秋蝉鸣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
品读二:颂赞
思考4:阅读第3-12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思考5:图画一“庭院清晨”写了哪些物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物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特点:环境清幽、萧瑟。
感情: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思考6:赏析图画二“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思考7:品味“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一句中“细腻”“清闲”“落寞”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 “细腻”“清闲”“落寞”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作者用他的情感描绘了深沉的意境,使读者在对秋的意境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的美。
思考8:赏析图画三“秋蝉鸣唱”:分析“秋蝉”这个意象的表达效果。
▲ 自古以来,蝉都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物,他们或借以抒情,或用以明志。文中写秋蝉的“衰弱”“残声”“嘶叫”等词语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凄清。郁达夫听到故都的蝉鸣,难免心生悲凉伤感之情。而“啼唱”一词则又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思考9:赏析图画四“秋雨话凉”: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念错的岐韵”来得正好呢?
▲ 从内容上看,“层”字写出了秋雨的量小,在表现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字所没有的。但作者很显然不是为了比较这些,他说“平平仄仄起来”,是推敲字的韵律。韵律上为什么“层”字比“阵”字好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两种说法的平仄。“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而这正是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的,所以作者认为这念错的歧韵来得正好。
思考10:赏析图画五“秋日胜果”:北方的果树,可写的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写枣树?
▲ 因为枣树是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遍的树种,可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并且枣生长颜色的变化,恰好映衬了北国之秋的变化,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色。
▲ 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品读三:眷恋
思考11: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所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
总写
记叙
议论
总括
分写
故都的秋
作品结构
清、静、悲凉
抒眷恋之情
寄冷寂之感
▲ 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调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在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描写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②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③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因为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探究1:就全文来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 【提示:解答本题,可以从是否与文章主体内容构成对比、衬托,是否突出主题等方面入手。】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进行了适当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比较。比较的目的非常明确,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由此可知,写南国的秋,是为了以“南”衬“北”,作者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比较,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
◆探究2: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
▲ 作者以审美的心态与眼光来观察故都的秋景,写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美好的一面。作者没有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反而写老百姓的庭院和普通街道上的所见之景。作者写的不是上流社会的人士,而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色,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这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我们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喜爱,这些议论集中体现了这种喜爱之情。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来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探究3:《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作品主旨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忧郁、孤独的心情。
探究:文本特色——却道天凉好个秋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世间万物,因“皆著我之色彩”而美丽生动。故“就都的秋”不仅仅是自然之秋,也是都达夫的心中之秋。“我之色彩”尽现于秋的描写之中。
(1)精巧的结构安排。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在中间的主体部分,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故都的秋之景色,突出了其“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2)质感的细腻描绘。
作者写故都的秋并非“观其大略”,而是深入到秋的细微之处。例如:
作者写秋院的清晨景观,“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作者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士大夫倾向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刻。
(3)精彩的语言表达。
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排比句也很多,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意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比如,“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 本文成语积累
①不远千里:不顾千里长途的遥远。
②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混混沌沌:迷迷糊糊而不清醒的样子;模糊而不分明。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