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3.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重点)
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5.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最近很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于是除了上课,我决定去听课,老师姓余,课程叫做《中国文化必修课》。昨天的课里,余老师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走出的漫长的路,后来成为了很多很多人的路,成为全人类最大族群共同的路。如果说后来秦始皇在领土上让中国成为中国,那么他在思想上让中国成为中国。他在外面走了整整14年,这14年他好像没有走出他期待的结果,却走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这个行走的男子叫做孔子,后来,他受到了全世界最智慧的人的尊重。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什么叫做智慧?科学层面的知识让人的眼睛亮起来,脱离蒙眛。人生层面的品德让人的心灵亮起来,摆脱困扰。
有没有一本书,能让我们既收获科学知识又修炼人生品德呢?【板书:才、德】
《论语》:“论”的意思是“整理、编集”——侖。“语”,说话。《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课文里面有哪些人在说话呢?孔子、曾子、子夏。【板书:子】
这些人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个“子”呢?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庄子、老子、孟子……
什么样的男子最受人尊重呢?——君子。【板书:君子】这些德才兼备的人,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后,依旧被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尊敬着。也就是说,一个要受人尊敬,和他的财富和地位无关,与他的品德和才华相连。
刚才我们说过“论”是“整理、编集”的意思,“语”是“对话”。那么“论语”就是关于谁的对话汇编呢?(孔子和孔子弟子的对话汇编。)对,孔子跟我是同行,有弟子的人。
二、初读反馈。
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一章一章地读。如果他有哪里读错了,或者同学们哪里有疑问,等他读完后,大家再举手指出来,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朗读。
读完了,同学们说一说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哪一类字的读音,因为它们很容易读错。通假字,读通假字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而不是只看字本身。
三、解孔子的“学”“习”之“乐”(1、4、5、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文的第一句话是整部《论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很关键,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板书:学 时习 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重点词:而: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表示前后内容的关系。承接、转折、并列、修饰。 而:顺接,而后。亦:也。 说:同“悦”,愉快。
译文:学习而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按时温习——时习的时候,你也是很愉快的吗?你平时是怎样“习”的?是“时习”吗?
生自由回答:习的做法,习的感受。
很多同学,很难从“时习”中得到快乐,或者说,得到的快乐也不是时习本身来的。而是别的附属的、短暂的东西,例如说,考试分数,物质奖励等等,可是我们也许会发现,这样的快乐一晃就过,很难恒久。
为什么呢?也许是学的东西不一样?孔子学过礼,学过驾车,音乐,学修身……礼乐射御书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温习的方法不一样。
那我们平时的温习和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的差别在哪里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章中孔子找到另一句话,那句话告诉我们,真正快乐的温习不只是背书、刷题,而是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点词:而,顺接。故:名词,旧的知识。可以:可以凭借。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而后能够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句话说了怎样的温习才能获得快乐?
——“知新”的温习,就是有新的发现,这样的温习才是让人快乐的,而不只是为了上交作业,应付考试。
那么,你觉得温习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才有可能达到“知新”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
——边学习边思考,两者缺一不可。(学习方法秘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但是,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无法消化、不能理解知识,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只是思考(空想)而不学习,既不能掌握科学知识,也不会明晓道德规范,当然就会疑惑。
所以,智慧的孔子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这样的就不会不断的知新,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所谓创新。创新,是一件能够让人很有成就感,很快乐的事情。
——刚才,我们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 围绕怎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引出了对其他两句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三句话,边读边再次思考这三句的内在联系。
小结:孔子认为能带来快乐的温习,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温习呢?(学,因为有新的发现,所以本身应该是快乐的。)——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新发现的温习才是“不亦说乎”的可以“为师”的温习。(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四、“学而时习之”——探究“有朋”之乐
刚才我们研究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把课文中的3章内容打通了,这种方法叫做相互印证。学习了相互印证法,我们也“学而时习之”地“实践”一下。
刚才主要是我带着大家学的,现在请大家自己运用相互印证的方法,研究一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先独立思考,后讨论。【板书:朋来】
主问题:朋来了为什么会乐?朋为什么自远方来?
朋:志同道合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个人修养:虚心。焉:于此,在其中。
三:泛指多次。三、九,概数,表示多。为什么人一多了,在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呢?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其:他们的。从:学习。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在别人身上,我们能发现和学到更多的优点。(进青一,来8、29班。)
当然,很多同学会为周围的人有缺点而苦恼,假如周围的人真的各方面都远远不如我,怎么会快乐呢?
——反思自己有没有和他们一样不好的地方,有就改正,自己就提升了。也就是说,无论对方有很多优点,还是优点多缺点少,对我们来说都有提升和促进作用。
善于发现别人优缺点的人,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是智慧的人。这是一种端正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样端正的学习态度,那么不管你身处怎样的环境,和怎样的人相处,都可以提升自己。孔子无常师,有虚心的个人修养,端正的学习态度。
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深刻内涵。
大家有没有想过,“朋”为什么会从远方来呢?那个时候有微信、朋友圈吗?远方的“朋”是被什么吸引来的呢?
——孔子因为“学而时习之”,一直在思考,经常有新的发现,所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富五车),品德越来越高尚(德高望重),便声名远扬了。有人赞同他的道义,有人觉得孔子可以凭借这个做他的老师,(可/以)所以就慕名而来了。被认可、被欣赏、被尊重这自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孔子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朋友志同道合,慕名而来;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而时习之”是一个人思考知新 快乐,“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是大家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进步的快乐!
五、探寻孔子的“君子”之乐
孔子说,边学边思是快乐的,学而后按时温习,也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切磋琢磨增长知识探索为人的道理,也是快乐的。那他有没有过不快乐的事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愠:生气,恼怒。而:转折。(不知而愠,为常态;不知而不愠,为变态。)
如果是你,别人不了解你,你会不会生气?不了解就要生气、恼怒吗?
如果大家不被了解都不生气,那孔子这句话里说的“君子”的门槛是不是太低了一点?
“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举用之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知遇之恩就是慧眼识英才,并委以重任的意思。
这是《论语正义》对“不知”的解释。《论语正义》是当时《论语》的最佳注本。由这个对“不知”的解释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人不知”中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君卿大夫”,即当权者。第二,“不知”是指不了解自己“学有成”而不“举用”自己。不被认可,不被欣赏,不被尊重,不给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这就涉及学习的目的了。如果学习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是做官,是地位本身,那“人不知”肯定会让这个读书人很郁闷,很生气。但孔子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所说的学习的目的不是做官,也不是为了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他认为,学习最大的目的是“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快乐,是一种智慧。
他认为自己“学而时习之”很快乐,与朋友切磋琢磨也很快乐,所以那些人“人不知”自然也就不生气了。《论语十二章》中,有两章写到了孔子认为没人知,不做官,过粗茶淡饭的生活,甚至是贫穷的生活,依旧可以快乐。这是哪两章呢?大家找出来一起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主谓倒置,反复强调。食:饭;饮:水。其:那种;忧:发愁,愁闷。→n.困苦。其:他的。
《论语》中,孔子很少赞美弟子。但是,这一章里孔子不仅赞美了颜回,而且还反复赞叹。
颜回的什么让孔子发出了如此的赞叹呢?“一箪食,一瓢饮”这样的生活状况,说明颜回的生活很穷困。穷困的境遇暂时无法改变,“回也不改其乐”,依然快乐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堪”。
“不改其乐”还表明,颜回一直快乐地面对他的生活。孔子是很看重这样的“快乐”的。
人不堪其忧——改,颜回,不仅不忧,还不改其乐。一比较更突显了颜回精神的可贵。
颜回这个学生,为什么能做到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呢?(学而时习 传而习)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坚守道义。难道孔子觉得过艰苦日子,才能快乐吗?为什么富且贵里面藏着不快乐的因素呢?
——不义。所谓“义”,就是“宜”,行为的尺度。不义,就是不择手段,这样换来的一切,都会让人心虚忐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并不排斥富贵,只是当富贵与道义冲突时,他告诫我们选择道义,在道义面前,富且贵的诱惑很大,往往让人难以舍弃。孔子告诉我们,这时候一定记得选择道义,因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恒久的快乐。孔子既告诉了我们要怎样面对穷困的境遇,还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对待财富和地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怎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顶真!
知:一般了解;好:更大的热情投入;乐:全身心的置身其中,就会有真知灼见,有所成就。
如何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
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指仁德。
以学问为快乐,以事业为快乐,以仁德为快乐,以学习为乐,这既是学习态度,又是学习的方法,还是快乐的源泉,不快乐的药方。“人不知而不愠”,正是因为我有自己的快乐。真正的君子,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快乐生活的人。
前面的学习,我们通过联读《〈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理解了孔子所说的学里为什么有“乐”。
著名学者《〈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说:《论语》中孔子或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当我们的生命邂逅很现实的生活时,我们要找得到自己的“快乐”。这快乐与学习有关,与志同道合的人有关,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
六、向孔子学习“学而时习之”的乐观人生姿态
孔子的一生都在“学而时习之”,都在追求这样的快乐。
面对希望时,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还有一种意思就是“习行”,即把自己学到的修身、做人、治国的本领运用到生活中去。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市长),政绩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国土资源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鲁国的司法部长);56岁时,孔子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均大有起色,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记载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于是各国诸侯纷纷前来学习。这段时间孔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非常快乐。
面对失望时,他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就在孔子想进一步施展抱负使鲁国强大时,由于触动了权贵的利益,他在鲁国的政治生涯结束了。面对理想与追求的受挫,孔子选择了不放弃,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志同道合的明君。
面对绝望时,他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现实是如此令他绝望,但孔子选择了坦然面对。他曾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七、向孔子学习“志于学”“不改志”的个人修养。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容易受到自身欲望的诱惑。所以,颜回的不改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
说到不改,还有一则提到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帅:主帅。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不可→坚定→危机时,“志”是我们自己捍卫人格尊严,坚守气节的保障,矢志不渝。改了,就可能丧失了人格尊严,失去了做人的底线,非人哉。
那么孔子的志是什么呢?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表修饰,不译。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理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对“志”的解释是“心之所之”,又说“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学习能使自己快乐,只有学才能获得“知”,成为“智者”。所以,越是智慧的人,越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越能获得学习带来的快乐。孔子就很重视“学”,十五岁就将自己的志向确定为学。他才能不断的进德修业。30岁他就有所成就,建立自己的基本思想,这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正是因为志于学,学而思,所以不罔不殆——不迷惑也不疑惑——不惑;再进一步,他不仅能不惑,还能领悟上天的意旨,天命这种说法虽然有点迷信,但是其实,你完全可以理解为,孔子参悟了他毕生的价值追求;一个人能了悟自己毕生的追求是什么,是一件极为难得,让人快乐的事情。人很多的忧愁痛苦,其实就源于我不知道我自己要什么,什么才能让自己恒久的快乐。但是,到达了知天命这个境界的人,很容易认命、固执己见。所以,还得继续修炼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最后,我内心想要的,既能让我感到快乐,又很自然可以符合人类社会所形成的规范——不越过法度。这也就是为学修德的最高境界了。
八、孔子的仁与孔子的学生
孔子毕生都想让更多的人的言行符合人类社会所应有的规范——仁,但是当权者一直没有给他机会;于是,孔子发现怎么努力学习都不能为官,那就为师。因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中的另一个灵魂说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而:并列关系,并且。恳切地发问(思考)。近,n.当前的事情。这是子夏领悟的提升个人修养、使自己成为仁德之人的方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其中的又一个灵魂,他也在恳切地发问,联系现实反思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wèi,介词,替。而,表转折。谋要忠,竭尽心力;交要信,坚守诚信;学要习,传,v.→n.,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可知新,习也很快乐。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哪怕是作为圣人的孔子,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比如消逝的时光,比如万物的变迁。既然无法改变,我们如何对待?珍惜。无法改变它的流逝,就改变对它的态度,懂珍惜。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做到了。
他的这些话很想让当时各个诸侯邦国的统治者听。但是他们不听,却被后世2500年间的中国人都听到了,也被世界上很多人听到了。同学们,这就是《论语》,今天读来依旧能够带给我们生命的启发和生活的智慧。这就是孔子生命的宽度和它丰富的内涵。
希望同学们,能学而时习之,能以学习为乐,能不断发现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君子。